第01版:要闻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乡村行·看振兴】产业兴旺圣水塘

  • 圣水塘采摘园四季有瓜果、季季可采摘。

  •   “我们村现在产业兴旺、村庄宜居、村集体经济富裕,村民生活舒适安逸、游客流连忘返、游子久客思归……”2月23日,应县大临河乡圣水塘村党支部书记王紫开心地说。
      “村里原来脏乱差,这两年清除了村民房前屋后的杂草,治理了畜禽粪污,整理了残墙断壁,改水、改路、改厕,铺设了柏油路、水泥路,家家户户接入了自来水,沿路两旁都是鲜花、绿化带,我们的生活大变样,周末很多城里人往我们村里跑,村民的日子过得美着呢!”村民王茂告诉记者。
      在圣水塘村西的日光温室大棚,一行行枝繁叶茂的黄瓜藤蔓上,挂满了小黄瓜,长势喜人,管理日光温室大棚的贾静乐呵呵地介绍:“这些黄瓜再有20多天就能上市,按目前每公斤4元计算,该棚可产黄瓜4.5万公斤,最少能卖18万元。”2023年,该村在村西流转土地60亩,投资600万元,建成了日光温室大棚3座,还有2座正在建设中。大棚内,配套了先进的控温、降湿、自动喷淋、恒温催芽等设施、设备,“再过20来天,我们准备培育青椒、豆角、西红柿等蔬菜秧苗,全部是营养盘无菌化育苗,可繁育种苗600万株,主要供应本地大棚种植,预计将辐射周边村1200多亩土地种植。”贾静说。
      近年来,圣水塘村“两委”立足村情实际,重点发展蔬菜、花卉、羊肚菌、布尼奥尔水果番茄、草莓等特色农业。该村通过“公司+合作社”“公司+企业”“公司+科研院所”以及村干部领办等模式,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大棚,建成了11座总占地面积36亩的设施农业大棚、一个占地40亩的现代农业采摘园、182座移动大棚,不仅增强了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也为全村农民增收致富走出了一条新路径,为乡村振兴奠定了产业基础。
      “我们前两年在大棚里种植了羊肚菌和布尼奥尔水果番茄,纯收益达90万元。布尼奥尔水果番茄与普通番茄品种产量相同,但售价是普通番茄品种的2倍多。”王紫指着大棚告诉记者。位于村东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成当年种植总收入实现123.8万元,除去前期投入成本33.8万元,亩纯收益达2.5万元,园区同时提供就业岗位30个,人均收入3500元,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
      “自采摘园建成,我们接待游客3万人次。”该村村委会副主任田治海介绍,位于村南的圣水塘采摘园,是一个占地40亩,集特色林果采摘、观光、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农业采摘园。2022年建成后,当年种植草莓12亩,栽植阳光玫瑰葡萄、早黑宝葡萄、玉露香梨、梅杏、西梅等十余种特色水果。采摘园当年建设当年受益,实现了四季有瓜果、季季可采摘,前往采摘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特别是该村沿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建成了16亩万寿菊园,极大地推动了乡村旅游发展。
      “田蕙是明朝万历年间廉吏,他的墓葬在村西北方向,其优良家风和‘廉、慎、勤’的品格,一直影响至今。田蕙墓是全乡唯一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我们将以此为核心,打造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和旅游景点。目前,田蕙墓重建前期手续已经办理完毕,即将开工建设。”该村村委会副主任田波说。
      “我们村常住人口145户405人,2023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8万元,农业强,村庄美,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富裕村,被评为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和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我们将继续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着手实施数字乡村建设,进一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增美,全方位打造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王紫憧憬着美好未来,信心满满。

    本报记者马占富文/图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3-01期

    • 第2024-02-29期

    • 第2024-02-28期

    • 第2024-02-27期

    • 第2024-02-26期

    • 第2024-02-25期

    • 第2024-02-24期

    • 第2024-02-23期

    • 第2024-02-22期

    • 第2024-02-2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