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理工大学 王建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强调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重大机遇。新时代新征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把握育人为本这个基本点,以思政教育为牵引,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渗透更多思政内容,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矢志奉献国家和人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完善“双创”教育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高校要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校——院——系——师”四级联动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创新创业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育人优势,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协同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纳入必修课程体系,持续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构建以“思想政治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红色筑梦”等基本内容的课程思政体系,鼓励青年学子深入了解党情、国情、社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坚定理想信念、锤炼过硬本领,努力成为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是在“教”中“创”,在“创”中“教”,而所谓的“教”即是思政教育的发力之处。要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强化思政牵引,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紧扣服务高质量发展这一重要任务,构建“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双融合、双促进、双提升的教育体系。要大力挖掘创新创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政功能,推动创新创业课程和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紧密结合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精选创新创业鲜活案例,积极鼓舞学生心灵,让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完美融合,真正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厚植学生的人文情怀,拓展他们的创新思维。
内外联动搭建平台,厚植人才成长沃土。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大学生就业事关民生福祉、经济发展和国家未来,对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在落实“双创”教育的过程中,要把推动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各类实践体验活动,增强大学生对企业、行业的认知和实践操作能力,激发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内生动力,畅通大学生就业创业渠道。高校要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实施“政企校”联动共建,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满足大学生群体社会实践和就业创业的实际需求,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合作,实现资源的有机结合和优化配置,为共同培养人才提供新的途径,为大学生了解社会、融入社会拓宽渠道。真切的场景体验和实践教育能让大学生更多地了解企业和行业实践,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大学生拓宽就业创业选择,勇于创新、全面发展。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双创”导师人才库,选聘学校党政领导干部、思政工作骨干、专家学者、优秀企业家、风险投资人、创业成功人士等担任创新创业导师,分享他们关于创新创业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得所获,鼓舞大学生感受时代脉搏、厚植家国情怀、激发创新潜能、砥砺前进动力。高校还要以教育数字化为重要契机,用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活动,引导学生将个人追求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自我价值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
突出宣传引导作用,营造“双创”浓厚氛围。将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思政工作紧密结合,树立“大宣传”理念,用好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充实宣传内容,延伸宣传广度和深度,提升宣传热度。持续开展“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项目的宣传教育,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干事创业,鼓励大家服务乡村振兴、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要加强法治教育和宣传,特别是强化知识产权教育,让“懂法、守法、用法”成为创新创业能力的“压舱石”。要做好先进典型选树与宣传工作,突出价值引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创业观、就业观、成才观,着力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氛围。
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是培育富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时代新人的重要选择。新时代新征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促进学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构建起多方协作、正向激励、示范引领、持续改进的协同育人机制,不断提升“三全育人”的教育成效,发挥教育合力,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本文系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第二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010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