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青年毛泽东伫立于橘子洲头提笔挥毫,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世纪之问,振聋发聩,“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一名篇国人耳熟能详,橘子洲由此声名鹊起。沿着伟人足迹,笔者来到湖南长沙这片热土,探访位于湘江之心的橘子洲。
落日熔金,静影沉璧。来到橘子洲,恰好日暮时分。一轮圆日,任意泼洒自己的余晖,将天空涂上了橘色。虽在冬日,但长沙并不严寒。这时的阳光不刺眼,只是温温柔柔地把湘江染上了红晕,将“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致展现得淋漓尽致。
橘子洲属湘江水回环,是泥沙淤沉堆积而成的一条狭长的河心洲,这个长约5千米,宽约0.1公里的小岛,因盛产橘子而得名,最早能追溯至唐朝。形状犹如一艘巨船的橘子洲,西瞻岳麓山,东临长沙城,在时间的长河中乘风破浪,勇立潮头,见证着湖湘千年的变迁,也承载着湖湘数不胜数的传奇故事。
造型独特的观光小火车缓缓行驶,仿佛带着游客穿越回到那个青涩而充满激情的年代。在橘子洲头,矗立着一尊毛泽东青年时期的巨大雕塑。据了解,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建成于2009年,2400平方米的基座被设计成了毛泽东的肩膀,寓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缅怀历史,放眼未来。这座雕塑由8700多块永定红花岗岩拼接而成,展现的是1925年32岁的青年毛泽东形象。作为橘子洲景区内最大的景观工程,这座雕塑的设计别具一格,飘逸的长发、棱角分明的脸庞以及坚毅深邃的目光,与全国各类毛泽东雕像相比都显得十分独特。
朋友告诉笔者,这尊雕塑的背后,是一段不平凡的历史。1913年到1923年期间,毛泽东正在长沙学习和工作,他曾多次和挚友蔡和森、罗学瓒、张昆弟等人搏浪击水、横渡湘江,来到橘子洲头评判时局、纵论国是,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1925年,青年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朗声吟诵气势磅礴的《沁园春·长沙》,抒发了心忧天下、济世救民的壮志豪情。
夜色渐深,隔岸的长沙高楼林立,灯火璀璨。江边的楼体互相配合,一会儿是飘落的花雨落入滚滚江水,一会儿是形态各异的几何变换,打造出独一无二的灯光秀江景。伟人雕塑就这样头顶着宁静月光,隔江眺望着、守护着长沙走向繁华,中国走向繁荣。看着眼前的一切,想必伟人也会感到欣慰。
漫步在橘子洲头,江风徐来,笔者仿佛能够感受到革命伟人指点江山的豪情壮志。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棵橘子树都像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而站在这里,笔者更是对长沙这座城市有了更深的体验和喜爱,对那段革命岁月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感悟。
高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