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金融是当之无愧的“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积极探索新时代金融发展规律,不断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本质的认识,不断推进金融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积累了宝贵经验,逐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我们要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统筹推进经济和金融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本期文萃版围绕这一主题从不同角度进行阐释,以飨读者。
——编者
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黄瑾 唐柳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要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做到: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进一步做好金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
把握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丰富内涵。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坚持义利统一。诚实守信,坚持底线思维,自觉维护金融秩序,做良好金融环境的建设者、维护者。“义”属于道德文化领域,“利”属于现实利益范畴,传统文化一方面肯定利益诉求的正当性,另一方面坚决反对违背“义”的原则获利,尤其反对出于个人私利而置国家和社会利益于不顾。金融活动中以义取利要求获得利益必须具备正当性,充分考虑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做到义利兼济、知行合一。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坚持行稳致远。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这是对现代金融业发展经验的借鉴运用。“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强调金融活动必须处理好稳定与发展的关系,提高资产质量,夯实发展基础,注重防范风险,在稳健经营中发展壮大。“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强调金融活动必须正确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守正是开展金融活动的基础,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只有在守正的基础上才能做好创新。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金融创新必须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需求展开。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坚持法治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市场经济内在要求人们建立共同的行为准则,充分尊崇法治,把法律作为调节现代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依据。金融行业是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门,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主张依法合规,重视运用法治思维规范金融活动,并自觉以法治促进金融企业内部治理的现代化。
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是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从经济与文化的关系看,文化是人类长期实践中创造的精神产品的积淀,一经群众掌握,可以转变为推动社会生产和事业进步的磅礴力量。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需要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充分认识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重要意义,用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助推金融强国建设。从金融业自身的内在特点看,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提升金融文化“软实力”是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具体而言,正向的金融文化能引导人们自觉遵守行为规定,降低风险发生概率。金融服务具有无形性、异质性特点,需要根据服务对象的财富状况、风险偏好、收益要求综合分析,提供恰当的金融服务,满足差异化金融需求。金融行业的特殊性和内在发展规律客观上要求用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引导各类金融活动,提升金融业服务水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
夯实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之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培育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打出组合拳,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凝心铸魂、固本培元,使健康向上的金融文化蔚然成风,成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坚持正确文化导向。要努力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大力弘扬重信守义、厚德载物、兼济天下的人文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金融领域内创造性转化和发展,把优秀传统文化转变为引导人们金融活动的价值标准和道德操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发挥好德治功能。同时,要积极借鉴现代商业和金融业文明成果,倡导法治精神和契约精神,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助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提升经营发展质量。要坚决贯彻执行党和国家金融工作方针,把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建设融入经营发展的全过程。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民生金融,打造金融产业与实体经济相互促进、共生共荣的共同体。要坚持合规依法经营,细化事前合规审查,加强事中、事后业务审计、监督检查力度,营造浓厚合规文化氛围。
抓好组织制度保障。金融文化建设是系统性工程,各金融机构和职能机构要加强顶层设计,科学制定金融文化建设方案,优化金融文化建设部门和人员配置。要加强金融法治建设,及时推进金融重点领域和新兴领域立法,为金融业发展保驾护航。要建立健全金融从业机构教育培训机制,强化价值观教育,抓好思想教育、廉政教育。要着力做好金融文化建设评价工作,注重总结金融文化建设特色经验、特色做法,掌握存在的短板和不足,持续提升金融文化建设新成效。(据《红旗文稿》2024年第4期)
深刻理解关键核心金融要素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曹玉瑾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金融强国应当基于强大的经济基础,具有领先世界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同时具备一系列关键核心金融要素,即:拥有强大的货币、强大的中央银行、强大的金融机构、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强大的金融监管、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这为在新征程上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进一步明确了战略任务、指明了前进方向。
强大的货币是支柱基石。货币的稳定性、流动性和信用性直接影响经济活力,一国拥有强大的货币意味着具有强大的经济内生动力、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和保持稳定增长的潜力。币值稳定是强大货币的内在要求,在国际经贸、投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国货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其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经济金融能力将显著提升。人民币距离成为强大的货币仍然任重道远,需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深入推动跨境收付、贸易融资、外汇交易、离岸市场建设、资本项目可兑换管理、外汇风险管理、国际货币合作等方面的工作,进一步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增强人民币资产的国际吸引力。
强大的中央银行是骨干支撑。纵观全球,金融强国无一不拥有强大的中央银行,对内高效制定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市场稳健运行,平衡好短期与长期、稳增长与防风险、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关系,为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维护国际收支平衡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对外参与全球金融治理,深化双多边金融领域合作,参与维护国际金融稳定。当前,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加快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推动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走深走实,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加强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不断健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继续践行多边主义,贡献中国智慧,展现大国担当,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对话与协调,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维护金融稳定,坚定推进全球金融治理改革,提升我国在重大国际金融规则、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强大的金融机构是微观基础。金融强国往往拥有多家系统重要性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当前,我国金融机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仍不够高,多样化金融服务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满足,金融机构的国际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必须不断优化金融机构差异化发展路径,培育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机构。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完善机构定位,支持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做优做强,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强化政策性银行职能定位,更好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支持实体经济薄弱环节、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的质效。推动中小金融机构回归本源、聚焦主业、特色化经营、下沉服务,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的差异性和普惠性。
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是关键载体。国际经验表明,对金融强国而言,其国内要有与其地位相匹配的国际金融中心予以支撑。目前,我国的香港和上海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但从我国建设金融强国的内在要求看,仍需多方面进一步发挥和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功能。未来要坚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格局。进一步发挥香港连接内地和国际市场的重要桥梁作用,强化香港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不断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资金配置效率,稳妥有序推进资本项目开放,加快打造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提高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
强大的金融监管是有力保障。完善金融监管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实现金融稳定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证。近年来我国金融监管在不断补短板、强弱项方面取得很大成绩,但监管和治理能力薄弱的问题依然存在,必须切实增强金融监管震慑力和权威性,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加强金融管理部门与宏观调控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司法机关、纪检监察机关等监管协同,建立健全权责一致的风险处置责任机制。
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是动力源泉。金融领域专业性强、复杂程度高、知识密集度高,打造一支堪当建设金融强国重任的人才队伍至关重要。要让金融人才队伍保持纯洁性、增强专业性并提升战斗力。纯洁性是政治要求,新时代的金融人才必须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专业性是业务能力要求,新时代的金融人才必须正确把握金融发展的本质和规律,能够破解金融改革发展稳定各类问题;战斗力是作风要求,新时代的金融人才必须经受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在矛盾冲突面前敢于迎难而上。必须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要优化金融人才的专业分布,提升金融人才的质量。健全金融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完善金融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机制,充分激发金融人才活力。(据2024年2月7日《经济日报》)
构建强大的金融监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 王刚 于涛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进金融安全网建设,不断提升金融监管的能力和水平,全力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着力打造完备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构建强大的金融监管,不忽视一个风险、不放过一个隐患。
完善金融监管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金融强国应当具备的关键核心金融要素,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拥有“强大的金融监管”。新时代以来,我国不断深化金融监管体系改革,推动监管标准统一、监管效率提升,同时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我国金融监管体系不断健全,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但也要清醒认识到,金融乱象和腐败问题屡禁不止,金融监管和治理能力薄弱,经济金融风险隐患仍然较多。面向未来,必须着力构建强大的金融监管,以严密过硬监管保障金融稳定发展。
金融监管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强大的金融监管有助于识别、防范、化解、处置金融风险,有效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在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和投资者利益、维护经营主体信心方面,金融监管同样不可或缺。完备有效的金融监管还能助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避免经济脱实向虚。着眼未来,必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建立健全完备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进金融安全网建设,不断提升金融监管的能力和水平,全力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才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构建强大的金融监管,需要深化思想认识。比如,做好金融工作,必须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金融监管是金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开展;遵循法治理念,既要提高金融监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也要在市场准入、审慎监管、行为监管等各个环节做到严格执法;加强协调配合,既需要各地立足一域谋全局,落实好属地风险处置和维稳责任,也需要金融管理部门和宏观调控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司法机关、纪检监察机关等加强监管协同,健全权责一致的风险处置责任机制……金融监管是系统工程,加强党的领导,依法实施监管,强化监管协同,才能形成合力,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打造完备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应聚焦重点难点,久久为功、狠抓落实。要持续推进金融监管领域法治建设,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加强金融监管。落实金融监管全覆盖,对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健全具有硬约束的金融风险早期纠正机制,同时按照管合法更要管非法的要求,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实现金融监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落实强监管严监管要求,紧盯“关键事”“关键人”“关键行为”,严格执法、敢于亮剑,让金融监管“长牙带刺”、有棱有角。切实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深化国际金融合作,推动全球金融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前进道路上,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着力打造完备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构建强大的金融监管,不忽视一个风险、不放过一个隐患,严抓不放、常抓不懈,我们就一定能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让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据2024年2月28日《人民日报》)
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 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
北京大学副校长兼经济学院院长董志勇 中央民族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李成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要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放不仅是单纯意义上的市场准入,更是一场体制机制的深刻变革。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能够不断提高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能力,必将为构建开放型金融体系注入强大动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夯实金融基石。
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对于推动金融体系升级、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提升金融国际竞争力等均具有深远意义。一是推动金融体系升级。制度型开放能够激发金融机构的创新活力,推动金融业务从传统领域向更为多元、创新的方向发展,从而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助力产业升级和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二是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加强制度型开放有助于优化融资结构,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加大对小微企业、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优化资源配置水平并激发市场活力,进而推动制造业、科技创新等领域实体经济的发展,推动金融服务更加普惠化、专业化。三是提升金融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制度型开放,我国的金融机构能够更好地适应国际金融市场的规则,不断提高国际化水平。国际化的金融机构能够更广泛地参与全球金融体系,这有利于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国际投资者更便捷地进入中国金融市场,从而拓宽中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利于保障中国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也有助于促进全球金融安全和稳定。制度型开放有助于促进我国金融体系国际监管合作的深入发展,形成更为完善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提高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通过制度型开放,中国更积极地参与国际金融治理和规则制定,有利于推动构建更加开放、透明、稳定的国际金融体系,为全球金融安全作出更大贡献。通过制度型开放,不仅能够引入更多金融科技创新技术和产品,也能够通过国际合作提升数字金融的安全性,确保金融体系的数字化发展更为安全可控。国内金融领域可以通过制度型开放进一步提高风险管控能力,推动国际金融体系实现更为安全、稳定的发展。
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应从政策制定、实施和监管等多个层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在政策层面,制定明确的国民待遇政策,包括市场准入、劳动力招聘等方面。同时,明确定义禁止或限制外商投资的领域,在制定负面清单时,需充分考虑国家安全、公共利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保障国家战略和核心利益。在实施层面,加强准入前的监管和服务,健全外商投资项目准入前咨询制度,提供一站式服务,协助外商了解相关政策和法规,提高准入前的透明度和便利性。在监管层面,对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应建立强有力的监管体系,确保外商投资活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建立投资者权益保护机制,减少不当干预。
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应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协议中金融领域相关规则,精简限制性措施,增强开放政策的透明度、稳定性和可预期性。首先,制定明确、透明的政策,明确金融领域的开放方向、目标和时间表,建立政策沟通机制,及时向国际社会通报相关政策调整内容,积极与国际金融组织和国际经济组织合作,促进中国金融市场的规则与国际有效接轨。其次,在特定区域设立金融创新试验区,对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提供更为宽松的准入和经营环境,吸引更多国际金融机构入驻,加速国际化金融中心建设,提高金融体系的国际竞争力。在精简限制方面,重点关注外资在准入条件、金融产品和服务范围、业务区域等方面的限制以及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合资或全资经营的股权比例限制,通过制度创新为更多国际金融机构提供更广泛、更灵活的发展空间。
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应规范境外投融资行为,优化完善对共建“一带一路”的金融支持。一方面,制定明确的境外投资政策,为金融机构“走出去”提供明确政策指引,设立有效的境外投资审批程序,确保投资行为符合国家战略和监管要求。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国际市场的认知水平和风险识别能力。另一方面,在共建“一带一路”中扩大人民币的使用范围,促进跨境人民币业务,为共建国家提供更多支付和结算选择,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应通过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建设更为开放、透明、稳健的金融市场。一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优化金融机构治理结构。提高金融机构运作效率,强化监管,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透明度,提升金融机构风险抵御能力。二是加强金融监管体系建设。通过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监管框架,提高监管的前瞻性和全面性,降低系统性风险。加强对金融创新的监管,既鼓励金融创新,又确保金融市场稳健运行。三是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让利率更加灵活地满足市场需求。逐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提高人民币国际化水平,增加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的使用。四是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体系建设,提高我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五是加强金融科技的创新应用,通过引入先进的科技手段,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推动数字金融的发展,同时加强对金融科技的监管,确保金融科技健康发展。(据2024年3月5日《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