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金枝》被称为晋剧王冠上的明珠,它将宫廷矛盾生活化,以大见小地体现了平民生活的戏剧性。君臣和、家庭和、夫妻和,以和为贵的主旨以及“满床笏”的美好寓意,让这部剧在数百年的流传过程中深受百姓的喜爱。或许因为汾阳王郭子仪是山西人,而李唐王朝也龙兴于太原,山西观众对于这出戏更有着超乎寻常的喜爱,乡间每逢寿诞节庆必然少不了一出《打金枝》,《打金枝》也成为了山西戏剧的代表之一。
由吕梁市文化艺术中心创排的舞剧《打金枝》从首演以来一直广受好评,不仅剧场热闹,还引发了“破圈效应”,在互联网上收到了年轻人的追捧,引发广泛的关注。
可以说舞剧《打金枝》是讲好山西故事,弘扬山西文化的艺术典范,把一个传统剧目在创新性转化方面做成了标本,这一点让人深思。
《毛诗序》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以说舞蹈是人类情感的终极载体,它长于抒情却短于叙事,相较于文学、电影、戏曲、话剧等艺术体裁,舞剧的叙述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如何把《打金枝》这样一个热闹的故事文本,用舞蹈的形式,较为明晰地讲述出来,是首先要面临的问题。舞剧叙事,不能直接拷贝剧本文字,而需要用舞蹈肢体,以及不同情境下的动作群的组合来实现。要达到这种效果,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让情感空间代替故事线索空间,在故事框架的引导下,放大意象空间,让观众在情感和意象的浸染中,同样能准确地把握故事的内容和主题内涵。
舞剧《打金枝》从唐王将公主赐婚郭暧开始,其后基本保留了戏曲故事的基本框架。但在这个基础上,又做了适应舞剧艺术特色的延展和扩张,总而言之,全在一个“情”字。通过一个“情”字结构全剧,使得此剧打破了传统故事的线性叙事模式,将回忆、幻想、迷狂等心理空间,穿插在全剧中,增强了“可舞性”,同时也在叙事层面获得了更大的自由。
剧中郭暧因公主缺席郭子仪寿辰,而醉酒一段的群舞,堪称妙笔,郭暧醉酒后的恍惚意识,以及迷狂状态,通过衣着与郭暧相同的几位演员进行表现,让观众有一种人影幢幢的错觉,这些“人影”同时又成为了郭暧内心情感的外化,自我的嘲笑、无限的愤怒,这些情绪都经由“重影”和郭暧的互动,得到强烈的表达,在这里,导演将叙述视角,从第三人称毫无痕迹地转化为第一人称,虽然无言,但观众如同亲耳听到了郭暧的无奈苦笑与愤怒呐喊。此刻是全剧主要矛盾的爆发前期,这种叙事视角的转换,能让观众有着更强烈的共情效应,自然也能引导观众更准确地把握故事内容。
另一次叙事视角的转换,发生在公主得知代宗要为其出气斩杀驸马之时,此时的公主再无骄纵,回忆起了同驸马的浓情蜜意,这一段双人舞,两位主演并无接触,公主在前台缱绻注目,驸马在窗棂之后似真似幻却身姿英武又温柔知理。观众跟随着公主的视角回忆从前,就像公主的亲言讲述,自然体会到了公主的爱意和悔恨。
此外对于情的表达,在剧中还有两个重要场面。一是“帝鼓后舞”表现君妃深情,二是“绑子上殿”时,郭子仪与郭夫人对郭暧可能面临的悲苦命运的痛心。这两处拓展,初看好似闲笔,却对原本故事从根源上进行了颠覆。《打金枝》的故事,毕竟是一场涉及宫廷的矛盾,其本质是一场政治的角斗。郭子仪手握重兵、位高权重,皇帝将公主赐婚郭暧,未必没有怀柔的心思,赦免郭暧,也未免没有对郭子仪实力的忌惮,怕寒老臣之心。而郭子仪的形象在戏曲中是相当平面的,面对闯下大祸的郭暧说:“小奴才你一死祸由自取,连累我年迈人也受委屈”,面对郭暧的辩驳,也仅是说:“奴才讲话有道理……或儿死或儿活看儿的造化高低。”这里的郭子仪,满眼只有家族的荣耀与拳拳忠心,看不出半点为人父的慈爱。戏曲中的这种政治角斗,全化解在了君贤臣忠的封建伦理之中。而舞剧经这两处“闲笔”处理后,故事有了本质的不同,首先,帝后的深情缱绻,将帝后塑造为有情之人,公主是他们的爱情结晶,对郭暧的网开一面,除了政治考量,更多是对公主未来幸福考量的情感基础。而郭子仪与郭夫人的痛苦悲痛,除了表现了舐犊情深外,还点明了“绑子”的政治表演性。绑子不仅是出于忠君,更是一场表演,只有展现忠心,绑子上殿,才有机会打消天家顾虑,为儿子求得一线生机,看似绑子赴死实则险中求生。
将“情”字作为纽带,表现夫妻情、父子情、君臣情,使得故事更适应现代人的接受习惯,跳脱出了原本的历史背景限制,使得故事得到了更永恒的意义。
“情”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必然要求空间上的极度自由,舞剧《打金枝》的整个舞台舞美,简约而不简单,寥寥檐柱、门墙在腾挪之间千变万化,给叙事的自由带来极大的便利,同时为演员的舞蹈保留了足够的空间。在一部空间主要为威严宫廷和朱门大院的剧中,这种设计极具巧思,可称得上是匠心独运。同样让人惊喜的还有音乐设计,特别是一些段落中对晋剧曲牌的妙用,即符合剧情发展、人物性格,同时为此剧打上了浓烈的山西烙印。
现在流行的舞剧大多取材于文博方面,比如说《千里江山图》,而更火的《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一次很好的创新,舞剧的爆火在全国成了一种现象,这让人惊喜,也让人思索。所幸,在这场创新性表达中,山西没有缺席,把山西家喻户晓的《打金枝》打造成爆款,带有鲜明的山西特色,值得推崇。
经过5年的打磨,舞剧《打金枝》可以说已经成为了一部可堪经典的剧目,如果说有什么建议,大概也只能笼统地说,作为舞剧它还过于在意叙事的表达,缺少一些虚幻的诗意,没有让演员的舞蹈产生一些象外之象,少了一丝隽永。当然这也只是一家之言和有些过分的要求了。
刘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