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县道情《大河清清》是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该剧以“一泓清水入黄河”为背景,通过王浩然、苏琳、山娃、翠翠等真实可感的人物之间的交流、纠葛与矛盾,反映在社会文明不断发展的当下,法律与情感、现代文明与传统道德之间产生的碰撞,折射出乡村振兴中的精神文明建设思考,展现了三晋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俗风貌。本剧积极响应了关于“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有关精神,是一部反映新时代故事的主旋律大戏。近日,在临县道情《大河清清》的专家研讨会上,专家围绕该剧的演出与提升进行了讨论交流。
杜学文(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第一,去年以来,陆续出了好几部戏,也看了许多,在看过的戏当中,我认为这部剧是完成度最高的。第二,由于这部戏聘请了优秀的主创人员,而且这些主创人员的认真度责任感都非常强,所以使这个戏呈现出一种和山西戏剧风格明显不同的一个戏剧形态,我觉得这个对全省的戏剧创作来说,应该是有刺激的或者是有推动的。看看是不是可以把老套路改一改,能使戏剧的这种新形态丰富性更强,习惯的一些东西变一变,总体性能更好看,所以,我觉得,对我们全省的创作是有积极意义的。
王芳(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第一个感受,这是一部以“一泓清水入黄河”为命题的道情现代戏,全剧立意高、编排时尚大气、以情动人、现代感强,是一部立得住的作品。这部戏的破题是成功的,它的成功在于找到了一种方式,也就是说要找到艺术的灵魂,需要到人情人性层面去寻找,即使说生态也是包含了人在内的大生态,也可以说是流淌在中国人血脉里的儒学根本,重仁义而轻金钱、重人性而轻是非、重生命而轻得失。第二个感受是本剧内心戏的成功。在戏剧类型里,全剧都要靠演员的内心戏来营造气氛,推动情节,这是不多的,也相当的难,但是这部戏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第三个感受是戏剧矛盾的合理设置,一部戏成功的途径就是纠纷和冲突如何去解决,导致冲突的情境设置必须合理,且不是故意引发内在矛盾。这个戏之所以好看,在于它的悲剧性冲突,冲突的双方都是有理由的。第四个感受是二次创作很成功,导演的手法是很现代的,他的创作无疑是对剧本的有效阐释,舞美灯光等辅助手段也是成功的。这里的群舞代表了众多涓涓细流,最终都要归入黄河等等,都很时尚,也很巧妙。第五个感受是主题歌非常好,歌词美,旋律美韵味也美,与全剧剧情是贴切的。
谢永峰(省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第一,从演出效果来说,这部戏是成功的,观众掌声连连。第二,编剧徐新华老师是全国著名的戏曲编剧,她的这部作品是她风格化的新收获,也使临县道情焕然一新。第三,运用舞蹈将黄河生态的治理贯穿到剧中,揉得也不错。整体上看,是非常成功的。
梁晓萍(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临县道情《大河清清》主题深刻,通过“情”与“法”之间的矛盾冲突与深度思考,揭示和弘扬了人性中普遍存在却又长期被遮蔽的善良品格,对当今时代存在的信任危机也有着深刻反思,凸显的是与“浑”“俗”相对的清新、清澈、清明之人性。《大河清清》是一部歌舞剧,通过歌舞演出故事,剧中的故事由两条线索平行构成,一条线索演绎翠翠、山娃以及浩然间的故事,一条线索铺设苏琳为舞蹈《一泓清水入黄河》寻找灵魂的故事,后者由前者而生,有因有果;前者为后者凝聚灵魂,有理有据,两者在形式上并列前行,通过“清”的意蕴有机融合在一起,实现了“清水”入黄河、人性被拯救的双重目标,这种构思肌理清晰,非常巧妙;互相交织,引人入胜。
焦中栋(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从剧场效果和观众反应看,我觉得非常好。一是宏大叙事和小故事的完美结合,把政治主题、时代特色、家庭故事、个人命运比较好地结合起来。二是比较好地处理了珍稀剧种传承和创新的问题,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三是故事情节有铺垫、有悬念、有期待、有反转、有升华,结构完整,能够吸引人看下去。
李成丽(省艺术研究院戏剧曲艺研究所所长):《大河清清》从故事本身来看,人物间的纠葛,人性中的考量,所体现的画面,或者并不是我们眼前所看到的样态。我们眼前所看到听到的是如诗如画的舞蹈、深情悠远的歌声,即使是舞台人物角色的服装,也是戏剧化了的、可以体现人物性格特征性设计。舞台艺术作品,尤其是当代中国传统戏曲的舞台呈现,其表达方式的运用非常关键。也就是说,第一场次的诗意表达,牢牢地抓住了观众的眼和心,为第二场次的内容展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整体来看,本剧目的歌声、舞队是一大特色,这也正是本团所具有戏剧、舞蹈、音乐全方位发展优势的呈现。
刘维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舞美效果总体上是成功的。当然一开场大背景的那几块岩石纹理可能欠推敲,像鳄鱼也好、乌龟也好,你不知道它像什么纹理,我一开始看也是觉得有点不知所云。灯光氛围的营造比较成功,因为它既是湫水河,又呼应黄河。前后河水的颜色是不一样的,是有变化,我觉得这一块还真是用了匠心了,最后呈现的是蓝色,真的不错,后面大的岩石渐渐地褪去,天人融为一体,我觉得这些效果都是很好的。尤其到后面这种天人一色的感觉真的是有大制作的那种感受,也和我们的剧目《大河清清》相适应,都是很成功的。
王华清(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总体上印象不错,是国家级非遗剧种做大戏的大胆尝试,即使放在全国看,在内容和形式的继承与创新方面亦毫不逊色,我个人感觉,是一部非常有潜力的小剧种现代戏剧目。无论是舞蹈、歌唱还是音乐本身,始终都能够围绕着这个人物的内心来设置,编剧导演等确实下了很大功夫。
杨卫华(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我最激动的时候,是看剧本,好多情节打动了我,所以这是第一感觉。后来又是看联排,剧场效果也不错,演员演得也好,也再次被打动了。再看正式演出,就到了一个更理性的过程,总体感觉是一部成功的作品,特别是对于一个稀有小剧种而言,更难能可贵。
解玉峰(吕梁市戏剧家协会主席):这是一部构戏精道、思想深刻的戏。我以前看过徐新华老师创作的获得文华大奖的现代戏《小镇》,也读过她的现代戏《小城》《红军故事》之《半条棉被》等剧本,这次又看了她的《大河清清》,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构戏精道,情节感人,最关键的是深刻。在这个戏中,剧情不停地反转,不停地制造悬念,不停地令观众期待,主题在跌宕起伏的剧情中走向深刻。
李刚(省广播电视台主持人):看完这部剧我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真的很美。第一个美就是意境的营造,它的意象是特别的美。《大河清清》,第一个河当然就是故事所在地吕梁临县的湫水河,而第二个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第三个河我觉得是我们对于社会公序良俗的一个敬畏,和对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一个继承和发展,而这个河我觉得还有一个谐音就是和谐,因为我们现在讲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和谐也是一个主旋律,所以我觉得通过一个象征的手法来进行一个意象化的呈现,《大河清清》还是做到了。第二个是把控细节的匠心美。第三个是舞蹈和剧情的融合美,在戏曲现代戏中并不多见,有比较大的创新,也对我省的戏曲现代戏创作,有一定启发。
高红花(太原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该剧编创之初,剧目团队就以“黄河”标识为抓手,力邀编剧来编创此剧。编剧徐新华、陶然从小故事小叙事入手,以“一泓清水入黄河”为背景,主题鲜明,时代气息浓厚。用白描的手法,细细地勾勒了黄河岸边临县城乡两对年轻人(浩然、苏琳和山娃、翠翠)以及两位老人(山娃爹、翠翠妈)面对不同境遇、不同观念,引发的现代文明与传统观念深度碰撞的画面,讲述了一段如黄河般深沉壮阔的感人故事,展现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在矛盾中生存,在抉择中碰撞,在碰撞中升华的和谐共融的思想理念,弘扬了黄河儿女自强不息、自我觉醒、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
郭婷婷(省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临县道情作为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戏曲形式,其唱腔独特,表演风格质朴。《大河清清》选取临县道情作为表现形式,无疑是对传统艺术的一种致敬和传承。传统道情与现代戏剧的完美结合,展现了新时代的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它不仅仅是一部艺术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寓意的人文关怀之作。这种人文关怀体现在对爱情婚姻的真挚崇尚、对法治道德的正义追求、对黄河精神的传承发扬,使得整部戏具有了更加广泛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张琪(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助理研究员):我是第一次看临县道情,感觉好听好看,尤其是翠翠母亲和山娃爹唱的,让我回味的时候都想跟着唱,也引发了许多思考。我觉得,对珍稀剧种加强保护,确实是一件意义非常大的事情,希望今后多看到这样的好剧。
本报记者李婷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