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网眼

二手好物市场挺红火

  闲置在家的婴儿床,只穿过几次的衣服,“双十一”打折多囤的护肤品……越来越多人选择将闲置物品挂上二手电商平台“变现回血”,还有人顺势“捡漏”,在二手平台上挑选物美价廉的好货。一手买,一手卖,热热闹闹的淘货场景悄然带火了“二手经济”,勾画出消费新图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鼓励和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这也为“二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据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等机构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二手交易市场规模已经突破万亿,有望在2025年超过3万亿元。哪些人在买卖二手货?二手交易前景如何?消费者怎样保障自身权益?3月下旬,记者对此展开采访。

年轻人热衷二手交易

  “我家宝宝已经4岁了,婴儿床和婴儿车都用不上了,还有好几套尺码不合适的衣服,我都一起挂在了闲鱼上。”阳春三月,来自太原的“90后”妈妈杜欢开启了一波“断舍离”。与此同时,她也买入一辆二手儿童自行车,让孩子学习骑车。“这辆车才50元,卖家也是附近住户,交易起来很方便,这个价格也很划算。”
  26岁的小俊是临汾的一位摄影师,也是二手平台的常客。出于工作需要,他要经常置换镜头和设备,“有句话叫‘摄影穷三代’,我们买设备花费确实不小。为了省钱,我一方面会把自己的器材挂平台出售,再用回笼的资金买心仪的设备,买进卖出的同时也交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2023年超1亿人挂出闲置宝贝,日均交易额突破10亿元,每天有400万件闲置物品上线,“95后”是最活跃用户,仅去年就有3000万“95后"新用户涌入。3月12日,国内最大的二手电商平台闲鱼发布的最新数据引发关注。在线上平台,这些会省、能赚、会玩的年轻人不仅带来了多元的交易形态和丰富的供给,也展现着各种新型生活方式。
  太原“00后”女孩芮涵热衷于买盲盒,“我喜欢收藏泡泡玛特的娃娃,现在大概有50多只,刚开始主要是买盲盒,后来买的多了,会抽到重复的娃娃,我会放到二手交易平台上卖掉,也会买入自己没有抽到的娃娃。”芮涵告诉记者,现实生活里,身边的朋友可能很难理解这种爱好,花这么多钱买一堆娃娃,华而不实,但在交易中大家都是“同道中人”,有着聊不完的共同话题。
  从“买家”到“卖家”,越来越多消费者在这样的身份中来回转换,“不是新品买不起,而是二手货更有性价比”。据闲鱼运营总监唐宋介绍:“从闲鱼后台数据来看,网上二手货交易的年轻人群占比较高。这些年轻群体摒弃攀比心理,转而从实际需求出发,追求绿色低碳的消费方式,对二手商品的接受度大大提高。”

二手电商平台服务更加多元

  经过多年的发展,二手电商平台逐步走向成熟,服务也日趋多元。闲鱼是太原姑娘佳慧经常光顾和交易的平台,“我之前在淘宝上花2000多元买了一款美容仪,前段时间放在闲鱼上一键转卖,平台建议售价500元,过了一个月,这款美容仪终于找到了买家。”佳慧笑着告诉记者,“原本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放上去的,没想到能卖出去,终于不用放在家里吃灰了。”
  作为国内闲置物品网络交易的头部平台,闲鱼在行业中占据较大市场份额。最新数据显示,目前闲鱼已拥有5亿用户,日均交易额已突破10亿元,手机数码、动漫模玩、票务卡券、交通工具、运动户外、服饰等成为重要交易品类。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多部门再次明确“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对提振消费的重要作用。我省也在3月10日启动了“激发消费活力、焕新促进消费”“3·15”系列公益活动,其中,多项“以旧换新”规则惠及百姓。在业内人士看来,回收平台和二手交易平台的日益兴起,是本次相较过去几轮以旧换新最大的不同。
  闲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裁丁健表示,“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将进一步激发用户参与闲置交易的意愿,让闲置交易行业迎来新一轮上升周期。而闲鱼也将探索数字化便民回收新模式,并为用户持续建设一个人人能自发参与的绿色生活的社区。
  京东旗下的二手交易平台“拍拍”在更名为“拍拍严选”后,推出了“放心买”“淘好货”“一键转卖”等服务。平台可以提供专业质检和免费取件服务,让交易双方更放心。
  抖音则将直播带货与二手交易巧妙融合,通过即时直播互动带来的流量实现转化。同时,抖音在商城内上线了“二手好物”频道,专门用于二手商品的销售和回收,频道内有直播带货和商品直销两种售卖形式,商品品类包括数码、箱包和腕表等高盈利产品。此外,“二手好物”频道内可以实现“回收寄卖”功能,用户把二手商品邮寄给平台进行估价后,可以选择平台直接回收和服务商寄卖两种变现形式。
  由此可以看出,近年来,二手交易平台都从不同维度升级自身业务和服务,以适应二手交易买方、卖方更多元的需求。

买卖双方需防范交易风险

  二手交易火爆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隐患和问题。在选购二手商品时,不少消费者都有过“踩坑”的经历,货不对板、卖家隐瞒物品瑕疵、遭遇诈骗等问题困扰着消费者。
  不久前,在大同上学的小敏花了1300元买了一部二手手机,买回来才发现不能用,去找卖家退货,却碰了钉子。“花钱买个教训吧,很多人卖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其实都有‘暗病’或‘硬伤’,买的时候看不出来,还没用多长时间就出问题了。”对此,小敏显得很无奈。
  太原的王先生则险些遭遇诈骗,“我刚开始出售闲置物品就遇上好几个骗子,还好跟朋友咨询过才没有上当。”王先生在二手交易平台上挂出几件数码产品,陆续收到买家私信,有的买家开始会咨询物品信息,之后表示不能在平台交易,要用其他方式付款;有的买家则什么都不问直接就要微信付款。后来才醒悟这其实是圈套,用其他方式让卖家或买家不走平台交易,会出现伪装成红包的链接、转账不成功让扫码等很多骗局。
  记者发现,购买电子产品时,有卖家可能会隐瞒事实,告知虚假信息;购买二手服装箱包、首饰等奢侈品,则要当心高仿假货。二手交易后维权难、监管难等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何在买卖二手物品的过程中避坑?太原国浩律师事务所律师提醒,无论是买家还是卖家,双方都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交易前,用户要仔细观察对方信用状况如何、交易订单数量、交易评价好坏等;交易过程中,要注意留存聊天记录、收款记录等证据,必要时可要求打包过程全程录像,以备维权申诉时提供给相应平台,最大程度降低交易风险。

本报记者刘慧芳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3-26期

  • 第2024-03-25期

  • 第2024-03-24期

  • 第2024-03-23期

  • 第2024-03-22期

  • 第2024-03-21期

  • 第2024-03-20期

  • 第2024-03-19期

  • 第2024-03-18期

  • 第2024-03-1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