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民声

兴利除弊 让数智时代生活更美好

  •   

    编者按:
      数智时代的到来,让人们在享受快捷便利的同时,也经历着一些困惑和烦恼。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无论是日常的消闲、工作场景还是现实的情感沟通,人们都被“数字化”所影响。“24小时待命”模糊了工作与休息的边界、“过度扫码”带来了侵权风险、“过度使用智能设备”导致了人们上网成瘾,而“线上沟通”也造成了现实情感的缺失。面对“数字化”这把“双刃剑”,人们只有保持清醒认识,兴利除弊方能让信息技术为我所用,真正成为数智时代的主人。本栏将数智时代人们所要面对的一些现象进行分析,以期引起读者重视。

    扫码服务 回归利民初衷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地方或电子支付环节需要扫码才提供服务,扫码已成为一种时尚。如果拒绝扫码,要么遭受冷遇,要么干脆办不了业务,无法享受服务。可见,强制扫码已经成了人们无法绕过的“门槛”,逐渐背离了方便快捷、普惠群众的初衷,甚至还可能侵犯个人权益,给人们尤其是给老年群体造成一定程度的困扰。
      不可否认,扫码有方便快捷等优势,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体现。二维码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电子信息识别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支付、信息交换等方面,人们不再需要随身携带现金及个人信息证件,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完成支付或完成信息交换。尤其是在商业领域,扫码服务已成为很多餐厅、商场的一个固定形式。商家提供扫码服务,于商家来说,既能节省人工成本,又能提高效率和精准性,可谓是一举两得;于消费者而言,扫码消费时手机上能够看到菜品、商品等更多详细信息,有助于消费者选择。由此可见,扫码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然而,这种本该提高效率、便捷快速的扫码行为有时却也成为人们的一种负担,部分场所需要人们关注公众号或借用微信小程序来缴费,扫码时需要授权个人信息,公众号或微信小程序日常会频繁推送广告,这种行为侵犯了人们的隐私,同时还造成了“信息过载”。如此一来,扫码并不是在给使用者做“减法”,反而是做“加法”,大大增加了使用成本。特别是在就餐时,扫码点餐已成为很多餐厅的一个常规动作,但扫码点餐服务也存在个人信息被泄露、部分老年消费者因不会操作智能手机而影响点餐、强制消费者关注公众号或使用手机App等现象,这无疑是剥夺了消费者自主选择权,同时又加大了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
      事实上,要求“扫码点餐”、强制关注公众号、过度采集信息等行为,都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自主选择商品品种或者服务方式,自主决定购买或者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项服务。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也明确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和诚信原则,不得通过误导、欺诈、胁迫等方式处理个人信息。由此观之,规范扫码服务,让扫码行为回归利民初衷已是必行之举。
      编辑点评:要想让扫码服务符合规范,首先要严格执行法规,充分尊重公众的选择权,商家或单位、个人不得要求强制扫码才能享受相关服务。其次,要对症下药,进一步畅通监督举报和纠纷调解渠道,规范商家扫码服务行为。再次,要严格监管,加强涉个人信息灰色产业链治理,避免人们因扫码而产生信息泄露等问题。此外,广大消费者也要“觉醒”,勇于对那些强制扫码说“不”。如果因为扫码使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要及时向相关机构投诉或寻求法律途径来维护自身权益。规范扫码服务,是市场和消费者的共同期待,是有关服务提供者和监管部门的责任,也是法治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姚姬娥 赵彤

    打破枷锁 减少隐形加班

      本应简化工作流程、提高沟通效率、节约工作成本的办公软件,由于过度留痕,形式主义的影响导致微信工作群膨胀、频繁的网上会议、过多的工作类App,如同无形的压力,让职工疲惫不堪。
      网络的便捷与灵活性让一些老板对员工“随叫随到”,有的还作出规定,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回复“收到”,不回复者扣发工资、奖金。上班族常常在家中、度假期间、深夜时间被召唤工作,这使得员工难以规划自己的私人时间,影响休息和生活质量,而且长期下来也会对其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疲惫、焦虑、抑郁等问题悄然而至,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随之下降,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数字化便利是一把“双刃剑”,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寻找合理的工作与休息平衡点。首先,优化工作流程和提高工作效率是基础,在选择软件工具时,应优先考虑实用性和安全性,避免安装过多不必要的工作类App;在权限和功能上进行合理配置,避免工作信息的无序膨胀和隐私泄露风险。加强员工培训,强化信息便捷与安全的认识,提高应对能力,是避免信息泄露的一个重要措施。其次,明确制定和执行合理的工作时间规定至关重要。公司应当尊重员工的休息权益,除紧急情况外,避免在员工的个人时间提出工作要求。对于不可避免的加班安排,应及时与员工协商,并按规定支付加班工资和补助,从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并体现公平和尊重。通过用工成本的管控,保护员工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找到工作与休息的平衡点。第三,政府部门和工会组织不可缺位。需要加大监管和执法力度,确保劳动法规得到高效执行,特别是关于工作时间和加班工资的规定,督促公司发放因网络居家办公时长的加班工资。通过这种方式,构建一个公正的工作环境,既保障了员工的权益,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当然,还要改变以工作为中心的企业文化,培养健康的工作生活观。公司鼓励员工在工作以外的时间追求个人兴趣和家庭生活,从而构建积极向上、人性化的企业文化氛围。
      编辑点评:“24小时在线”,办公软件泛滥让职工身心疲惫。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优化工作流程、严格执行工作时间规定、加强劳动保护,打破数字枷锁,创造一个既宽松又高效的工作环境,使每个人都能在工作中找到满足感,在生活中享受幸福,在八小时以内发挥出更好的工作效率。

    许兵 张梦璐

    至爱亲情 勿忘现实陪伴

      随着数智时代来临,“科技+信息”给生活带来很多方便的同时也悄然改变了许多。删除不尽的手机游戏,替代见面的远程视频,亲友聚会全是“低头族”……科技的发展,衍生出各具功能的智能产品,但实际上任何产品都替代不了面对面的交流和“常回家看看”的亲情与爱。
      王亚楠是吕梁人,由姥姥一手带大,去年大学毕业后,她留在省城一家广告公司工作。她说:“领到工资的第一个月,我就买了一部新款智能手机给姥姥,从小跟着姥姥长大,现在离家工作,想着她在家想我的时候能随时视频。”王亚楠和姥姥感情很深,大学四年,学业再忙,她都会每个月回一两趟老家看望姥姥。但自从上班后,工作渐入正轨,周末常常被各种事情占据,王亚楠回老家的周期越来越长。王亚楠说,“去年十一长假,我拿着新手机回了趟老家,给姥姥下载了微信,教会了她拨打语音视频通话。姥姥当时很高兴,觉得我长大了。”十一假期结束回到省城后,王亚楠时不时就会收到姥姥发来的“按时吃饭”“天冷加衣”的信息提醒,一直到农历年前,她才放假回到家。
      一次,王亚楠整整4个月没回去看望姥姥,当她见到姥姥的时候,觉得她一下苍老了很多。姥姥已经74岁,这4个月没见,让她一下意识到,自己陪伴老人太少了。王亚楠说:“以为有了智能手机,能让姥姥随时看到我,其实不是那么回事。”她给记者展示了聊天记录,满屏基本都是姥姥发来的关心消息,王亚楠说,这几个月,她和姥姥实际的视频次数少之又少,而且每次都会被别的事情打断,加上姥姥年事已高,常常听不清她说什么,也就是看个影像。今年春节,王亚楠特意推掉了朋友聚会,她说想在家多陪陪姥姥,并且她决定以后还是每个月回一趟老家,“姥姥听我说以后每个月都回家时,高兴得合不拢嘴,现在交通很方便,周末我们也很少加班,之前太依赖电子设备,忽视了现实的亲情与陪伴。”王亚楠感慨道。
      编辑点评:数智时代方便了人们的交流与联络,极大地降低了沟通成本,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这把“双刃剑”,用得好是便捷,过度依赖则是伤害。忽视现实陪伴会让人际交往淡然冷漠,让至爱亲情逐渐疏远,因此不能让智能设备成为“陪伴的替代品”,更不能让“电话视频”取代了“常回家看看”。

    本报记者韩乐

    城市生活 避免数字绑架

      数字化赋能带来看得见的变化。城市里,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加持下,人们在乐享其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现实困扰。
      朋友聚会,手机成了“主角”。现代人事务繁忙,生活节奏加快,朋友之间联系时间大幅减少,这种情况下,忙里偷闲与朋友聚聚,可以拉近关系、增进友谊,但在聚会时,往往还没说几句,大家就拿出手机各忙各的,聚会变得尴尬无聊。长此以往,势必弱化朋友之间的感情,使彼此关系变得疏离。
      萌娃视频泛滥,“啃老”变成了“啃娃”。如今,萌娃视频在社交媒体广泛流传,都市家庭年轻父母利用孩子拍摄视频获取流量的现象并不鲜见。为了训练孩子的表演技巧,有的父母甚至会采取一些“非常规”手法,如限制孩子自由、过度干预孩子的行为等,引发人们的质疑与担忧。类似行为不仅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也容易导致其他家长刻意效仿。
      智能设备裹挟,危及少儿健康成长。儿童智能手表几乎成了孩子们的标配,此类手表不仅外观酷炫,而且功能设计完善,俨然是智能手机的“迷你版”。儿童智能手表固然方便了家长与孩子进行联系,但由此带来的隐患也越来越让人担心,比如,一些孩子拍照、发朋友圈等行为,容易增加不安全因素;手表所具有的微聊、听歌、视频等功能,会使孩子们学习时注意力难以集中,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学校、家长的管理难度,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手机上网成瘾,影响社区老年人正常生活。社区当中,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日益普遍,智能手机上让人眼花缭乱的各种功能,吸引许多老年人越来越沉迷于此,有的老年人一天到晚埋首其中,给其身体健康带来隐患。与此同时也要看到,网上各种信息真真假假,老年人往往难以甄辨,由此导致钱财遭骗的现象时有发生,令其精神受到打击。
      数字化时代,电子产品在现实社会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它为人们提供了便利和娱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沟通方式和工作方式。不过,凡事皆具有两面性,电子产品若使用得当皆大欢喜,但若是使用失当,会带来相应的负面影响,不利于人们保持平衡和健康的生活。
      编辑点评:有鉴于此,公众还是应主动了解电子产品带来的正负影响,尽可能做到用之有度,如此方不失为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必要之举。作为家长、成年子女,应当不失时机教育引导家里的孩子、老人,促之保持应有的理性,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防止其在数字生活中迷失自我。此外,相关职能部门也需积极推动数字素养教育,加强信息监管和公众隐私保护,在兴利除弊基础上,使电子产品为现代美好生活锦上添花。

    周慧虹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3-27期

    • 第2024-03-26期

    • 第2024-03-25期

    • 第2024-03-24期

    • 第2024-03-23期

    • 第2024-03-22期

    • 第2024-03-21期

    • 第2024-03-20期

    • 第2024-03-19期

    • 第2024-03-1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