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山西航天清华的冯宇熙十年来以匠心求精益——

【奋斗者 正青春】总装电缆线上的“手术师”

  如果把产品比作一个人的话,电缆线就好比人的神经系统,贯通着产品的各个部位,起着传递电能和信息的作用。冯宇熙就是山西航天清华装备有限责任公司一名负责为产品搭建“神经脉络”的“手术师”。他勤实践、深钻研,求精益、谋创新,全力以赴把本职工作做到最好,竭尽己能铸造大国重器。
  10年前,技校毕业的冯宇熙入职事业部成了一名电工,此后便与电缆结下了不解之缘。
  面对新环境、新岗位,“多干多问”是冯宇熙给自己提出的要求。工作中每遇到难点、疑点,他都会默默记下来,不断揣摩、请教,直至完全钻研透彻。“边干边学”是他给自己确立的准则,无论平时工作有多忙,都会挤出时间学习新技术、储备新知识,持续充电赋能。经过日积月累,冯宇熙对业务越来越熟悉,经验也越来越丰富,从一个“小白”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中坚力量。
  在一次任务突击期间,产品图纸上的工艺技术状态不完整,影响了电气系统电缆网的装配。冯宇熙意识到:“如果只是‘等和靠’,将影响产品后期的调配进展。”为按时保质交付产品,他第一时间列问题、抓细节、定方案,和小组成员研究各系统间的连接关系,并根据实际测出的400余个电缆终端距离,制定出《产品整体电缆长度表》《系统电缆余量统计表》等。有了这些数据支撑,大家不断优化工艺流程,最终完成了电缆网的装配,顺利完成攻坚任务。冯宇熙和同事们因此荣获公司“攻坚任务特别勋章”。
  荣誉面前,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冯宇熙趁热打铁制定了《产品装配齐套性检查表》《重点易错位置确认表》等,保障了后续产品的规范性和统一性,进一步提高了电缆装配准确率,确保一次交验合格率达到100%。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电气产品正朝着高端化、智能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传统的电缆焊接加工方法,已不能满足当下的生产需求。为此,冯宇熙对电缆操作间进行了标准化改造。管道布局、元器件选用、线缆走向、程序编制……冯宇熙多轮绘制图纸,自主设计制作了智能换气系统和智能照明系统。
  系统投入运行后,冯宇熙发现,换气系统的风力值虽然达标,却还不及理想预期。于是,他又开始翻阅相关文件资料进行钻研。反复调节电动风阀的开合角度、在各换气口增设辅助扇片……经过多次尝试和多轮试验论证后,各换气口的风量明显增大。冯宇熙也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精于工、匠于心。多年来,冯宇熙始终坚持“把每一件事做到极致”。在一个小批量电缆装配任务中,电缆装配状态十分复杂,仅一个台体电缆穿管就需要5个人配合才能完成。“交付节点紧张,班组人员和场地有限,按照原有的思路完成交付已不可能,我们必须转变策略。”冯宇熙说。
  冯宇熙带领大家集思广益,大胆尝试,经过现场模拟试验,提出了“台件不规则圆形钢管小空间脉动穿线法”。这一创新方法优化了台体电缆网的装配工序,提升了工作效率,3个人用一个小时即可完成一个台体装配,同时还有效解决了电缆穿管技术难题,为后续任务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找到最优解,方能事半功倍。”冯宇熙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多产品任务并行、短线任务交叉的生产形势下,冯宇熙坚持“复杂任务简单做、简单任务精细做”,不断改进工艺、持续创新,在点滴行动中求新求变,为产品更优、效率更高做出最大努力。
  俗话说:师父传帮带,徒弟成长快。工作中的冯宇熙不仅要求自己“干活就要出精品”,还把这个理念传递给班组里的其他成员。他言传身教,帮大家分析问题,教大家干活的技巧,耐心引导大家发挥各自优势,更好、更快地完成工作。在他的带领下,班组里的青年员工多次在公司“举航杯”竞赛中取得佳绩,成了铸造大国重器的坚实后备力量。
  10年的坚持,冯宇熙磨炼出技艺,收获了荣誉,也更坚定了对航天事业的执着热爱。未来,他将持续发挥工匠精神,以一颗赤子之心钻研技艺,用满腔热忱迎接挑战,用实际行动践行责任与担当。

本报记者郭宁 本报通讯员靳青彦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4-05期

  • 第2024-04-04期

  • 第2024-04-03期

  • 第2024-04-02期

  • 第2024-04-01期

  • 第2024-03-31期

  • 第2024-03-30期

  • 第2024-03-29期

  • 第2024-03-28期

  • 第2024-03-2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