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交易开放日活动,向公众展示了其智能化改造升级后的全新面貌。来自我省各大高校的30余名代表深入交易场所、沉浸式体验业务流程,共同感受我省公共资源交易工作的新变化、新气象。
活动现场,代表们首先被一系列科技防范“硬措施”所震撼。人脸识别身份核验机、金属探测门两道门闸防范冒名顶替,通信设备存储柜、文件传送智能机器人阻断不必要的沟通,轨迹定位卡、电子呼叫系统、电子门牌等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对交易人员身份类别权限的精准管控……还有全方位、超高清、永久保存的监控设备,实时对外直播的电子大屏,滚动曝光交易不良行为的电视节目,实现了严密管控、处处震慑。“这里就像考场一样防范严密。”来自太原理工大学的代表张卫国发出感叹。
抽签室、评标室、场外主持室、监督室……一系列流程参观下来,不少代表都对分散评标室产生了极大兴趣,大家围绕着一间间玻璃小房子看了又看。工作人员介绍,每个房子都是一位评审专家的座位,都有无死角的监控和独立的语音交流系统,不同标的的专家将根据系统随机分配坐在不同的位置,“就像考试中的‘花卷’出题,每位专家左邻右舍的评审项目都不同,再加上玻璃房的物理隔离,最大程度降低了彼此交流的可能。”这一创新举措让“阳光”交易真正落到了实处。
段发明曾是省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的工作人员,此次作为长治医学院的代表参加了交易开放日活动。他评价道,不仅硬件设施得到大幅提升,更重要的是机制和流程得到完善和优化。
中心出台了三年提升行动方案,先后实施“1333”和“1333+”工作布局,全面修订78项现行制度、10项服务标准,推出“项目评审主持人库”、采购文件集体评审等全国首创举措……同时,开展制度执行情况“回头看”专项行动,全方位最大限度压缩自由裁量权。
一系列改革举措简化近2.8万份企业基本资信证明、1.6万次单独承诺、4.4万余次电子公章加盖操作,项目受理周期由平均4.5天压缩至1.5天,保证金收退时间由5天缩短至1.5天,评审时长平均缩短3—5小时。近3年来,制度性交易成本逐年降低,为市场主体节省各类成本达2亿元。
同时,中心交易种类规模不断扩大,由最初的4大类项目扩展至包括技术产权、环境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多个交易品类,拓展了铁路、通航、部队等多类交易项目,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明显提升,3年来省级公共资源交易实现资金节约41.47亿元,溢价增值29.7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交易开放日活动还展示了交易中心在纵横联通、区域合作方面的新成果。中心坚持纵向省域共建,推动省市交易中心一体发展;同时加大横向联合监督力度,聘请社会监督员履行监督职责。此外,中心还常态化推动远程异地评标,与多地签订合作协议,实现了地域隔离,有效遏制了违规行为。
交易中心负责人表示,他们虚心接受代表们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制定整改方案并及时反馈整改结果。并将继续深化“阳光交易”理念,以更加开放、透明、高效的姿态,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本报记者安晓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