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科技

“五导师联动” 新技术兴农

  在中条山下闻喜县后宫乡上院村,一座不大的农家小院,看似普通却因挂有“中国农技协闻喜小麦科技小院”的标牌而别有洞天。这里是山西农业大学驻闻喜县小麦试验示范基地专家团队的大本营。多年来,人才济济的高校科研团队,与当地专业合作社强强合作,在有机旱作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广阔天地大展身手。

将实验室搬进农田,让农业人才扎根农田

  2009年,当还在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读研究生的邓妍跟着导师孙敏教授第一次踏入闻喜,她的内心充满了期待和好奇。然而,当时的她无论如何也不会知道,这里的一切正在悄然影响和改变着她。
  闻喜小麦科技小院前身为山西农业大学闻喜小麦试验示范基地,邓妍同其他研究生一起吃喝在地里、工作在地里,紧跟导师步伐开展着小麦试验研究。当时为把年轻有为的硕博生培养成乡村振兴“新农人”,山西农业大学作物学学科团队提出了“五导师联动”机制,即:拜高校专家为“科研创新导师”,拜农民做“农事农情导师”,拜农技员做“生产技术导师”,拜企业家做“经营管理导师”,拜三农干部做“三农政策导师”。“对我而言,‘五导师联动’机制为我当时开展科研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和指导,也为我日后选择继续在农业领域扎根奉献给予了极大的勇气和信心。”提及“五导师联动”机制,邓妍回忆道。
  邓妍告诉记者,吕红奎和吕金堂是农事农情导师,作为农民的他们朴实憨厚,会与学生们分享多年种植经验;王俊喜是当地有名的农机手,学生们常和他讨论农业技术,探讨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秦胜利是闻喜县邱家岭村的村委会主任,也是当地生产面食调味品公司的董事长,他确保学生们能留下来且住得惯,同时还组织学生们参观自家企业学习经营模式;宁彦龙、韩云生、谢海申、乔日红、段忠红等三农干部则分享三农政策、粮农市场形势来促使学生们了解、把握国家政策动向;山西农业大学高志强、孙敏教授则带领学生们进行小麦科研攻关。

课题在试验田里落地,新技术为现代农业赋能

  从课堂走向田野,五类导师之间默契配合,使学生们真切地了解了农情村情、乡土技术、三农政策、农业市场,也为小院师生们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新课题。经过调研发现,闻喜小麦生产上存在干旱缺水、土壤贫瘠、产量低而不稳、水肥利用效率低等问题。为此,小院师生联合闻喜县农业农村局,依托科技小院和翔垣畅农机专业合作社,充分调动采用抗旱高产品种,集成研发了旱地小麦蓄水保墒技术、宽窄行探墒沟播技术、适水减肥技术。2020年,研究旱地麦田蓄水保墒技术下土壤线虫群落的时空分布特征;2021年,研究晋南旱塬有机旱作扩容增碳水分养分高效利用;2023年,研究旱地深层蓄水与氮素迁移对小麦根系的诱导及反馈调节机制……近年来,依托科技小院,利用500亩小麦试验田,山西农大专家团队累计完成17项国家级课题和48项省部级课题研究。“每年的小麦收割和种植期间,专家们都会带领硕博研究生来到这里,在试验田完成各种试验。”翔垣畅合作社理事长宁俊武告诉记者,“马上要到小麦生长的关键期,山西农大科研团队要来查看试验田冬小麦返青情况,并把样本第一时间拿回小院,通过实验器材进行研究分析。”
  “科技小院”门前的16亩试验田里,“山农25”“良星68”“济麦23”……争相迸发。“你瞧,这些麦苗长得多旺多精神啊。”宁俊武弯下腰,用手抚摸着麦苗,“这主要得益于探墒沟播技术形成的这些小壕沟,这既是集水池,也是挡风屏。”黄土高原旱作麦区降水少,为解决农田蓄水效率低、水肥利用效率低、优质化率等问题,山西农大专家团队研究出集硬茬免耕播种、播后镇压、化肥深施,秸秆垄面覆盖等一体的综合技术。
  “与传统的平地播种不同,这一技术是在深沟中间撒肥,沟中的两侧湿土处播种,形成的宽窄行不仅通风透光,还有集雨保墒的作用。这样,在施肥平整后能使土壤充分接触到种子,从而实现每亩地增产50公斤至100公斤。”宁俊武说,“这项技术2019年开始推广,从起初的3万亩到全县小麦播种面积20多万亩,继而在运城市部分县小麦生产管理大面积应用,并入选2023年农业农村部粮油生产主推技术和山西省农业生产主推技术。同时,经过专家测产结果表明,主推技术下的中麦36、晋麦92和临旱8号三个品种地块产量分别为518.82公斤、560.45公斤和573.29公斤,较当地农户产量平均提高17.6%。今年,该团队又瞄准小麦单产提升,计划研究“吨半粮”高产稳产栽培模式,为现代农业持续加油赋能。

学子们成长成才,麦田里遍地璀璨

  科技小院播撒着希望和改变的种子,在这里,每一个走进来的人都有机会经历着自我蜕变,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迸发兴农“新活力”。邓妍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归属和价值,扎根农业领域守好初心。而身在异乡留学的巴基斯坦学生SEMIR,则悉心研究着旱地小麦的品种和氮肥施配,只为将好的品种带回自己国家造福人民。
  据统计,从2009年至今,通过闻喜小麦科技小院培养毕业的研究生达44名,博士生7名。“看着以前驻扎过小院的学生一个个成长成才,而且都找到了他们所热爱的事业,有的甚至还继续在农业领域发光发热,我心里由衷地高兴”。孙敏感慨道,“我的使命就是做好接力传承,把科技小院的‘五导师联动’机制发挥好,让更多的学生也能成为‘新农人’!新一批入驻小院的研究生张梦月在其日志中这样写道:“想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回头看,若然欣喜的不只是万颗子,而是那无数的日日夜夜,自己为那一片麦田奋斗的足迹,是更加明白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意义,是把汗水挥洒在科技小院、挥洒在这片土地上的精神,小麦在拔节生长,我也在科技小院拔节成长。”
  小麦经历数月生长,成穗结实,金黄灿灿,在广袤的田野上随风摇曳。愿闻喜小麦科技小院的师生们也能如小麦一样,硕果累累、遍地璀璨……

本报记者沈佳 本报通讯员张娜 王文君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4-10期

  • 第2024-04-09期

  • 第2024-04-08期

  • 第2024-04-07期

  • 第2024-04-06期

  • 第2024-04-05期

  • 第2024-04-04期

  • 第2024-04-03期

  • 第2024-04-02期

  • 第2024-04-0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