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泓碧水穿城过,河畔杨柳吐新翠。4月的太原汾河景区春意正浓,两岸桃李芬芳,市民悠闲地漫步在汾河岸边,享受这份春日的惬意与自在。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近年来,面对严重缺水形势,太原市坚持节水优先,通过加强组织领导、规划引领、法治保障、科技创新、资金投入,激活节水内生动力,有效提高了用水效率,推进了节水管理各项工作的开展,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提供有力支撑。2002年,太原市被住建部、国家发改委授予“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2020年,太原市在全省率先完成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全市十县(市、区)被评为国家级节水型社会达标县(区)。
以水定城
促进全市水效提高
太原市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2021年全市水资源总量为7.9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47.5立方米,约为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3,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16,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任重而道远。
近年来,太原市牢牢抓住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这一机遇,坚持“以水定城”,在国内生产总值、常住人口数量双增长的情况下,通过调结构、转方式、严管理、提效率,全市用水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以较低的用水增速支撑了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2023年,全市用水总量7.14亿立方米,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14.68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2.27立方米,累计分别比2020年下降24.31%、46.87%,在全省排名前列。
太原市对全市用水单位实行定额用水与计划用水相结合的制度,根据用水单位近3年用水量的平均值和用水定额下达计划用水指标。2023年以来,严格开展计划用水全覆盖工作,协调各县(市、区)城管部门与水务部门共同努力,2023年分别将年用水量在1万立方米以上工业、服务业用水单位共816户纳入计划用水管理,实现了万方以上工业、服务业用水单位计划用水全覆盖。
太钢集团是年产1000余万吨不锈钢的全国大型特种钢生产企业,也是在国内率先采用城市污水和中水作为企业生产主要水源的钢铁企业,非常规水源利用率达到55%。“目前,全国吨钢平均耗新水量为2.35立方米,而我们的吨钢耗新水量仅为1.81立方米,在国内同行业处于领先水平。”太钢能源部高级主任工程师杨艾花说。2021年至2023年,太钢累计节水2324万吨。
“节水涉及各行业、各领域、各方面,是重要的社会性工作、系统性工程,需要齐抓共管、群策群力。”太原市水务局党组成员张雪梅说,为加强部门沟通和交流协作,有序开展全市各项节水工作,2021年以来太原市建立了由26家单位共同参与的节水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高位推动全社会节水工作开展;印发了《太原市深度节水控水工作行动计划》,将节水工作纳入河长制工作考核,为推进节水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
示范引领
推动节水载体创建
“我们能源化工企业,一直是当地用水、排污的大户。过去我们每炼制一吨焦炭,就需要消耗半吨水,我以前根本想不到,化工企业有一天也可以做到废水处理零排放。”山西美锦华盛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水务经理李杰说,“经过我们团队的努力和研发,终于做到了‘熄焦不用水,中水循环用’的节水生产模式。”
山西美锦华盛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位于清徐县经济开发区内,每年生产385万吨焦炭、30万吨乙二醇等化工产品,是传统的高耗水行业。公司从设计阶段开始就将节水纳入投资范围,投产了国内产能最大的干熄焦装置,每年节约用水150万吨,并在全国首家使用冷凝水回收装置,每年收集冷凝水215万立方米,节省5000余万元。2023年,公司焦炭(含乙二醇、LNG等)废污水回用率达到97.1%、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9.2%,是我省传统产业转型绿色发展、实现煤炭“物尽其用”“零废物生产”的践行者。
推进工业节水,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是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太原市广泛动员企业参与节水载体创建,国家、省、市三级重点用水户监控名录中钢铁、火电、纺织、造纸、石化和化工等行业用水户创建各级节水型单位35个,其中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山西昆明烟草有限责任公司、山西美锦华盛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晋能电力集团有限公司嘉节燃气热电分公司等企业通过省水利厅验收,成功创建省级节水载体。山西美锦华盛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还入选2023中国节水十大经典案例提名。
同时,太原市在全市十县(市、区)率先建成节水型社会达标县域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公共机构节水载体创建。由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牵头,市水务局、市城管局配合,全面动员全市公共机构共同参与,掀起了市级机关、事业单位的创建热潮。2021年—2023年,太原市共计完成创建节水型机关49个,节水型事业单位87个。
一年之计在于春。眼下气温逐渐回升,正是春浇、春播的关键期。清徐县是太原市水权改革试点县,从2004年开始,清徐县将水权落实到了农民用水户,实现了“以亩定水,水随地走”。“我们每户都有定量的农业灌溉用水,随时都可以用,节约又方便。以前我是浇地了,现在我是浇庄稼了。”清徐县高花村村民续五红说。2022年,清徐县农业灌溉用水量较2004年下降了20%,灌溉效率提升了30%。
2023年,太原市实施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2处,创建万亩有机旱作农业生产基地1处,千亩有机旱作农业科研示范基地1处,改善节水灌溉面积3.286万亩,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0.65万亩,建立完善了农业水价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了灌区工程自动化管控和精准化计量,全市农业节水增效取得了显著成绩。
人水和谐
共同传递节水理念
太原市再生水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位于晋源区晋阳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经处理后变成高品质且水量充沛的再生水,通过太原再生水2号晋阳泵站,沿滨河西路南延和开南路再生水管线,输送至清徐经济开发区各用水企业。该项目投资金额达到5亿元,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再生水利用标杆示范工程。项目一期日供水量可达到6万吨,二期可达到每日9万吨。通过采用超滤加反渗透的双膜法工艺,出水水质堪比纯净水。
同样是利用晋阳污水处理厂的中水,由市热力集团投资建设的再生水厂也已建成,2023年3月,在北方供热城市中率先对供热管道使用再生水补给,远期可输送5万吨/日。据统计,全市六城区已建成7座污水处理厂,日均处理污水达108万吨,其中33万吨再生水被回收利用。目前,全市再生水利用单位19个、企业再生水利用项目6个、区域再生水利用项目2个、建筑中水项目8个。曾经的“废水”,已经成为太原市稳定的“第二水源”。
海绵城市,不仅能够蓄水、净水、防洪涝,而且能够大量节水。让雨水、污水“各行其道”,不仅关系到“让一泓清水入黄河”,也关系到污水的全收集、全处理。近年来,太原市持续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工程,累计改造管网298.5公里。
太原市小店区八一小学校是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在一节“节约每一滴用水”的主题班会课上,孩子们踊跃发言:“雨水可以用来浇花。”“用完水要及时关掉水龙头。”……八一小学教师、学校节水宣传员舒文隽说:“每周的节水主题班会,我们坚持了十年。我常常跟孩子们说,晋泉复流、青山绿水的点滴变化,就是从我们节约的每一滴水开始的。节约用水不仅仅是一项教育活动,更是一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实践。孩子们的每个节水创意,都让他们家庭节约的每一滴水汇流成河。”十年来,八一小学向一万多名学生普及了节水知识。
太原市将日常宣传和重大时间节点宣传双结合,不断扩大节水宣传的社会影响力,并努力转化为群众日常节水的内生动力。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城市节水周”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节水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等“五进”活动,取得了良好成效。通过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全社会节约用水蔚然成风。
“把节水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将强化水资源承载能力刚性约束,聚焦重点行业和典型领域,强化监督管理,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和支撑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太原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赵生魁说。
本报记者范珍
记者手记
让我们的城市更美好
水既是一种特殊的、不可替换的资源,又是一种可重复使用、可再生的资源;水还有其经济和社会属性,不仅工业、农业的发展要靠水,水更是城市发展、人民生活的生命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赋予了新时期治水的新内涵、新要求、新任务。作为一座资源型城市,同时也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城市,太原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节水工作,各个部门积极行动,形成了强大的合力。通过调结构、转方式、严管理、提效率,持续推进农业节水增效,推广工业节水新技术,加强节水宣传教育,不仅实现了高效用水,还积极探索了再生水的利用,使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有了明显提高,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
如果说山是一座城市的气魄,那么水便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太原这座城市因水而充满灵性,因有灵性而充满温情。随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对充沛优质的水资源、宜居宜业的水环境、健康优美的水生态需求愈加迫切。太原市的做法也为其他市县打造节水型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让我们共同努力,把创建节水城市作为改善水环境的关键举措,把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作为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从节约每一滴水做起,让我们的城市更美好。
范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