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山西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拥有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本报今起开设“文化中国行”专栏,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围绕文物古迹发现、名城名镇古村古街保护、文化旅游发展、非遗保护传承、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等内容,报道全省各地各部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和创新经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髓和具有世界意义的精神标识,展示我省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敬请关注。
“妈妈,快看这个胡俑,他手里还拿着饼子在吃呢!”在山西博物院的二楼展厅,6岁的李嘉琪兴奋地向妈妈分享他的“大发现”:一匹雄壮的骆驼昂首嘶鸣,驼峰间满载着丝绸锦帛的皮囊上,坐着一位头戴毡帽的小哥,他正悠闲地嚼着饼子,仿佛在说“真香”。这生动逼真的造型,立刻吸引了小男孩的目光。
这个小哥是谁?他从何而来?扫描文物下方的二维码,李嘉琪找到了答案:他是丝绸之路上的“胡商”,贩卖着带来的金银器皿、宝石和香料,同时购买当地的丝绸和锦帛。他们在丝绸之路上匆匆赶路,随身携带的饼子就是他们的干粮。他们往来的不仅仅是货物,更是中原与西域交织的绚丽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经过三年的改陈提升,山西博物院采用数字技术拓展表达方式,推出了“实物呈现+辅陈解读+数字延伸”的展陈模式,展品二维码全覆盖,让观众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
馆内,基本陈列以“晋魂”为主题,展出了由7个历史文化专题和5个艺术专题构成的丰富内容。展出文物增至43492件、3431组,上新率高达36%以上。
其中,晋侯鸟尊作为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更是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小朋友们围在鸟尊周围,充满了好奇心,纷纷提问:“它出土的地方是在哪里呢?”“它的主人是谁?”“它又是做什么用的?”
为了让观众能更直观地了解这只带有远古神秘气质的晋侯鸟尊,博物院还举办了线上鸟尊特展——“且听凤吟”,详细讲解了晋侯鸟尊的前世今生。同时,博物院还开发了鸟尊系列文创产品,为观众打造了另一维度的文化体验。
穿梭在山西博物院的展厅内,这些耀眼的珍贵文物让人目不暇接。它们展现了三晋大地的历史与文化精髓,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观众们在这里与历史对话,感受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我记得西侯度遗址不是距今180万年吗?这怎么写的是距今243万年呀?是不是写错了呀?”来自广州的王阿姨是第三次来博物院,对每一件文物都认真端详、仔细研读。
“对,这也是我们这次新展陈的一个特点,据最新考古发现,西侯度遗址年代提早到距今243万年,不仅是西侯度,还有兴县碧村、绛县西吴壁、闻喜酒务头、河津固镇窑等重大考古都有新发现,以及子犯鬲、云冈佛头等海外回归文物也都在新陈列中有重点呈现。”山西博物院副院长赵志明接过话题介绍起来。
通过深入的研究挖掘和阐释宣传,策划了更多兼具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精品展览,不断创新,寻找契合文化、契合城市、契合时代、契合大众的表达方式,这也是山西博物院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的秘诀所在。
在长达六七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山西古建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杰出技艺征服了无数人。20世纪30年代,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和林徽因曾4次带队前往山西考察古代建筑,填补了中国建筑史上的许多空白。如今在山西博物院的展厅内,观众们可以近距离欣赏到这些古建筑的魅力和历史价值。
此外,博物院还推出了丰富多样的文创产品,让观众在欣赏文物的同时,还能将文化带回家。
“我们夜宿廊下,仰首静观檐底黑影,看凉月出没云底,星斗时隐时现,人工自然,悠然溶合入梦,滋味深长。”这是梁思成与林徽因所著《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中的语句,也是在山西博物院线上购买文创产品的文博爱好者,都会收到的一封手写信。
这些文创产品以文物为基,高度提炼文化元素,浓缩着看得见摸得着的独属地域文化,让高冷的文物变得时尚有温度。
从发现、修复到展陈、利用,历史文化遗产的面目逐渐清晰。它如同一块“拼图”,不是生硬地“嵌入”社会生活版图之中,而是不断参与地方发展、融入百姓生活。全新的命题与古老的文物正在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在山西博物院,我们与历史对话、与时代同行。
本报记者王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