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水稻育秧的重要时节,在朔州市朔城区神头镇下西关村的水稻育秧大棚里,稻农们正围着最新引进的自动水稻育秧播种机紧张忙碌着,装土、播种、覆土等作业一气呵成,不到两个小时,一栋大棚的2000多个秧盘育苗工作就完成了。
好秧一半稻,苗好三分收。与传统的人工育苗相比,利用自动化水稻育秧播种机开展育苗工作,让科技助力春耕生产,不仅能提高秧苗质量,速度也是以前人工的好几倍。朔城区千亩水稻种植基地负责人石云宝告诉记者,使用自动的播种机育秧的效果就是好,不仅撒籽均匀、撒肥均匀、盖土均匀,而且用工少。
瞄准高产丰收,这家水稻种植基地还因地制宜推广良种良技,更让今年朔城区5000亩水稻的高质量种植有了底气。石云宝告诉记者:“我们今年引进的水稻品种,是正儿八经的五常稻花香品种,吃起来香,闻起来香。为了更好地提高产量,保证质量,今年我们在育苗上下了很大的功夫,确保今年又有一个好的收成。”
石云宝是朔城区神头镇第一位种植水稻的人。2018年,他在撂荒的盐碱地上成功试种出50亩亩产达600斤以上的优良水稻,填补了朔州市多年来水稻种植的空白。这也让周边的村民在盐碱地上看到了希望,纷纷加入种植水稻的行列。“我从2019年就跟上老石种水稻了,去年亩产就上到1000多斤,技术越来越成熟,产量越来越好,收成也越来越好,今年我计划种40多亩。”种植户尹殿元说。
昔日盐碱滩,今朝米粮仓。水稻连年丰产,让石云宝成了远近闻名的水稻“土专家”,也让水稻在桑干河畔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更让朔城区水稻种植走上了规模化、合作化、科学化之路。
“我们去年种了近1700亩,获得丰收,而且每亩能达到1000—1100斤,每亩纯收入在3000元左右,所以今年又扩大了种植面积,我们有信心把水稻种好,把饭碗儿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石云宝信心满满地说。
任永亮 李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