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社区食堂门头。
许东社区食堂工作人员正在为老人提供爱心套餐。
老年人在太原滨河果岭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食堂用餐。
耐火西巷社区食堂的装饰温馨美好。
滨汾物业社区食堂受到老年人喜爱,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
一日三餐,四季烟火,小饭碗里装起大民生。老年助餐服务既是老年人关心的“关键小事”,也是关乎千家万户的“民生大事”。看似普通的一顿饭,背后是更多的民生期待。
如今,作为政府托底、服务老年人的一种便民举措,曾经的“老年餐厅”变身“社区食堂”,既让广大老年人在家门口吃到热腾腾的饭菜,也让附近的上班族享受到了实惠便捷的就餐服务。尤其是太原市,打造出了一批群众认可度高、社会资本相继涌入的微利可持续的社区食堂,取得了良好成效。截至2023年底,400个社区食堂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布局均衡、主体多元、方便可及的社区食堂服务网点。
那么,在太原市的社区食堂就餐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社区食堂为何越来越受欢迎?社区食堂的运营状况又如何?未来如何“进化”?日前,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
“社区食堂”实惠便民实力圈粉
3月12日中午,滨汾物业社区食堂,龙瑞小区的老人们、在附近上班的公司员工陆续来到食堂,开始享受美好的午餐时光。
大厅宽敞明亮,地面干净整洁,木耳桃仁、土豆鸡块、香菇油菜、红烧肉……15道热菜、8道凉菜飘香四溢,令人垂涎欲滴。主食区的种类也不少,现炸油糕、炒饼丝、面食、麻辣烫等琳琅满目。点完餐,根据菜品单价结账,人均消费15元左右。针对老年人还设置了8元爱心餐。
“社区食堂提供早中晚三餐,来就餐的居民挺多,有学生、上班族、老年人。”滨汾物业社区食堂负责人王国平介绍,“所售菜品均为小份菜,也可以拼菜,很受居民欢迎。对于享受补贴的老人,有的我们在前期办卡阶段就给予了优惠减免,有的则亮明身份,直接享受爱心套餐。”
在现场,刚刚入职的小雅吃完饭后,还打包了一份,她说:“同事加班,让我帮忙买份午餐。社区食堂每天更新菜品,饭菜新鲜美味,价格实惠,大家吃得放心,也开心。”
家门口就能享受的幸福“食”光,不只在龙瑞小区。
3月10日中午,省城抱鼓巷的许东社区食堂迎来了客流高峰。刚刚遛完公园的贺德新大爷凭手里的老年乘车卡,买了一份8元爱心餐,高兴地说:“8块钱就能吃到5种颜色的彩色面,很划算。”
食堂负责人高艳丽说,附近吃饭的老年人居多,因此餐食都做得少油少盐、不辣且口感软烂。食堂还建了两个微信群,每天上午都会在群里报当天菜单,有行动不便的老人,一个电话即可免费送餐上门。
买菜做饭看似简单,但对于老年人而言,并不轻松。在一些失能失智、高龄独居的老年人身上,这种困难还会被成倍地放大。采访中,很多老人表达了相同的心声,“对于高龄老人、独居老人来说,不用自己买菜烧饭,在家门口就能吃上热乎乎的饭菜是刚需。”
也正是因为如此,太原市立足实际,在深入调研、积极走访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了建设社区食堂的思路。
“社区食堂作为居家养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立初衷是为了解决独居、孤寡、高龄等有特殊困难的老年人做饭难、吃饭难问题,其定位是既要普惠,又能盈利,兜底保障困难人群。目前,我们基本做到了社区居民有普惠,一老一小有补贴,特殊群体有优惠,堂食困难可送餐。”太原市民政局社区工作服务中心养老科张旭说。
社区食堂不仅突出照顾老年人群体,优惠政策也因群体差异而不同。如新中国成立前参加革命的老人免费就餐,“三无”老年人、城市低保家庭老年人可享受5折优惠,现(退)役军人及配偶享受就餐9折优惠,为社会作出突出贡献人员中的失能或高龄老年人享受8折优惠。困难老年人、困境儿童等还可以享受每人每天2元的政府就餐补贴。
令人欣喜的是,如今,开放式的厨房、明亮整洁的就餐环境、惠民的价格,“家门口”的社区食堂不仅受到老年人喜爱,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
“主要是干净方便,下班懒得做饭,又不想经常吃外卖,社区食堂就成了我的心头好。”常常光顾美特好社区食堂的张先生说。
多元化经营撑起助餐服务
社区食堂,顾名思义就是开在社区里的食堂。
“为谁而建”,这是社区食堂首先要回答并解决的问题。就像张旭所说,老年人是社区食堂的重要服务对象。老年助餐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需求量最大的一项服务,是有效提升老年人幸福感、获得感的民生实事之一。如何切实把这项惠及亿万老年人的实事、好事办好,真正做到老年助餐服务方便可及、经济实惠、安全可靠和持续发展,也是当前各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一大难题。
太原市已在开展老年助餐服务方面先行一步,逐步以社区食堂替代老年餐厅,并且要求社区食堂每天推出不少于2种、不高于8元的爱心餐。
但是,如何布局?怎么监管?
社区食堂毕竟是个经营实体。既不能管得太死、影响企业积极性,又不能放得太开、随意上升或降低标准。
太原的办法是:先定标准再开工,建成之后再验收,抓住两头带中间,按照不低于120平方米的原则,党群服务中心配套一批、驻地单位改造一批、餐饮企业辐射一批、连锁品牌覆盖一批,把社区食堂打造成太原品牌。
“社区食堂就是要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我们在初期布局时就避开了繁华商业区和餐饮集中区,向居民聚集区、学校集中区、保障薄弱区、需求旺盛区靠拢,500米服务半径内只设一家,真正让‘社区食堂进社区,回应群众最急需’。”张旭说,同时,统一建设标准、提升服务品质,从“门头”到“灶头”,实施一套食堂建设标准,从“前厅”到“后厨”,实施一套安全监控标准。并按照“智能服务、健康品牌、数字监管”的原则,打造了建设标准化、服务规范化、过程监控实时化、分析决策数据化的社区食堂运营管理数字化平台,实时传输采购数据、消费数据、补贴数据等,用信息化的办法管人管事管钱。
对于运营模式,太原市提出通过“个人出一点、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集体添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多元主体合作模式。一方面,政府出台纾困扶持具体措施。保障短期优惠补贴落实落地,协助经营主体办理相关手续,减少社区食堂经营者的前期投入。另一方面,政府履行监管评估审查职责。委托第三方机构对社区食堂服务质量、硬件设施、就餐人次、就餐满意度等情况进行调查评估,完善长期补贴机制,鼓励社区食堂经营者的后期投入。例如,按照1400元/平方米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最高补助500平方米;企业投资食堂纳入公益性捐赠支出,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从企业所得税额中扣除,超过部分结转至以后3年内扣除。每年根据评估等级分别给予3万元、6万元、9万元的奖励,并鼓励有条件的机关物业、餐饮企业参与社区食堂经营。
此外,在政府主导下,太原市社区食堂经营主体可根据实际服务成本和适度利润水平灵活制定收费标准,并接受政府的全过程监督和评估。
数字显示,截至2023年底,共吸引近百家餐饮企业和物业公司、吸纳1.26亿元社会资本参与社区食堂建设,总体建设面积达到5.2万平方米。太原市社区食堂所产生的订单数共477.63万单,服务总人次约1000万人次,其中客单价在20元及以下的共有343.99万单,约占总单数的72%。
“市场化+公益性”运营,价格实惠
省城耐火西巷社区,居民史润莲和老邻居一道前往社区食堂吃午饭。300多平方米的社区餐厅,分割成一个个的小包间,无障碍通道、无障碍洗手池、无障碍卫生间、轮椅专座、失能老人专用餐具让人瞬间感觉很贴心。宽敞的就餐区、原木色的配套桌椅,墙上张贴着关于“家”的温馨话语,让人在就餐的同时感受到浓浓的家的氛围。
据了解,这是一处由政府投资、废弃平房改造,与养老服务相融合的社区食堂。在社区食堂,平均菜价低于周边饭店水平。菜品可以随意组合,半成品可随时外带。
尽管食客们对社区食堂好感满满,但对于运营方来说,社区食堂赢利却较为困难。记者了解到,随着全国多地都相继涌现出一批社区食堂,部分食堂出现运营困难。
“在社区食堂就餐的人数并不少,营业额每天有4000元左右,但因为饭菜价格低,就餐的顾客大部分还享受折扣,每天还在亏损。”双塔寺街社区食堂的店长刘伟龙说。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五一广场附近的社区食堂。该店经理杨富元表示,作为山西会馆和社区食堂合作经营的一家门店,一天的营业额能超过1万元,但就社区食堂的营业额来说,占比很低。
餐饮经营没有秘密,无非就是控制成本和增加收益。跟市场化的餐饮企业相比,社区食堂具有更强的公益属性,价格实惠。但政策红利是有限的,如果不能靠正常经营来覆盖成本,单纯的“社区食堂”助餐服务经营就难以为继了。
市民陈先生坦言,老年人是一个年龄跨度较大的群体,需求各异,不少老人在身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并没有在外面吃一日三餐的习惯。所以,社区食堂就应该向所有人开放,只有吃饭的人多了,才能从薄利多销中实现收支平衡。
为了让社区食堂能为群众提供稳定长期的便民服务,太原市牵头整合资源、提供场地,给予财政补贴、税费优惠,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积极投资。“除了就餐补贴,太原市采取公建民营、民建公助、民建民营等多种方式,因地制宜破解社区食堂建设场地问题,引进不同类型社会主体,建立不同类型、不同标准的社区食堂,通过减免租金、水电费等方式为企业减少运营压力。”太原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太原市社区工作服务中心主任夏同杰表示。
“纯依靠补贴当然不可行。因为补贴是根据实际就餐人数发放的。”李莉表示,要自我造血,才能把餐厅运营下去。目前很多微利社区食堂都是因为自己本身就从事餐饮经营或者养老服务等,社区食堂只是作为补充。她提到,未来还计划依靠养老服务中心的专业团队推出定制营养餐,以个性化服务来增加收入。此外,政府的补贴渠道形式还应该更加精细化,想办法让更多老人走进社区食堂,享受这项福利。
只有实现营收才有利于社区食堂长远发展。为了吸引更多顾客,很多社区食堂定期研发菜品,更新菜单,从主食糕品到荤素汤品,费尽了心思。“不断丰富菜品种类,优化菜品口味,才能让更多人走进社区食堂。”刘伟龙说。
截至目前,全市社区食堂营业额已超过1.51亿元,创造就业岗位约4000个,不仅切实解决了老年人就餐的实际困难,还充分挖掘了各个年龄段人口的消费潜力。目前来看,依托养老服务机构嵌入社区食堂,降低了建设和服务成本,同时养老机构内的其他为老服务资源也得到利用。
“1+N”长线发展,可做的文章还有很多
社区食堂不是做“大锅饭”,而是需要精细化运营。
采访中,大家一致认为,当前,制约社区食堂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老年群体的消费特点有其局限性。社区食堂以老年人为重要服务对象,而受限于老年群体的消费意愿、口味偏好等,其营收水平与发力点,跟单纯的市场化餐饮商家有所区别。二是年轻群体对社区食堂的信心不足。部分社区食堂的菜品与菜式不能满足年轻人的需求,年轻群体的潜在需求与实际消费之间存在脱节。三是运营方面临一定的经营压力。社区食堂的公益属性,注定了运营方不能赚快钱。
如此,摆在社区食堂面前的一道“必答题”已经出现:如何经受住经营成本、服务能力、受众认可等多重考验,长期可持续地经营下去?
“赢利造血是需求,但不应是第一目的,补足群众需求的公共服务短板是核心动力。”夏同杰表示,社区食堂项目是太原市对老年事业与产业有效协同发展的一次有效尝试。一方面,社区食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民生保障”的原则,精准定位目标群体,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将有限的福利资源用于解决最刚需、最迫切的问题。另一方面,社区食堂发展至今,其补位价值应当扩大,必要时可以叠加更多功能,探索多元化融资渠道,引入市场化机制,可以在菜品种类和定价策略上做更精细化、阶梯式的区分。
对此,太原市将社区食堂助餐与日间照料、老年娱乐等多种功能整合,逐渐建立起“1+N”服务模式,提升社区食堂服务吸引力。这其中包括“社区食堂+学堂”模式,利用就餐间歇开设老年大学课程班、精神文明实践课、健康知识普及课等丰富课程,逐渐吸引和培育熟人市场;“社区食堂+康养结合”模式,将社区食堂与日间照料中心康养功能充分融合,为就餐人群提供营养风险评估、营养解读和营养指导,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充分利用日间照料中心配置的康复资源,深度开展中药疗愈、中医理疗、水中瑜伽等服务,打造家门口的健康营养食堂;“社区食堂+文化活动”模式,通过组织各类文化活动,挖掘传统饮食文化,增设“社区文化墙”,展示邻里公约、城市老照片和创意展板,构建极具社区特色的食堂文化,提升社区食堂的文化效应;“社区食堂+综合为老”模式,利用原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或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场地,与辖区内餐饮企业完备的服务资源对接,打造集就餐、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活动场所。
太原市社区食堂协会副会长李莉说,如果政府能统一采购,或者整合所有社区食堂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打通供应链,将会降低社区食堂的经营成本。同时,社会捐赠、民政补助、残联补助如果能向社区食堂倾斜,将极大地改善社区食堂的经营情况。
此外,不少网友表示,公益性必须成为社区食堂的根本定位。社区食堂既不是单纯的市场行为,更不是所谓的“与民争利”的行政手段。它身上的公益性,反映着民意,凝聚着民心。对社区食堂来说,不仅要把“民生账”置顶,还要把“经济账”摆平。想让社区食堂“长久飘香”,光靠政策牵引还不够,前期的科学规划、合理的市场运营、有效的资源整合、事后的监管验收,每个环节都缺一不可,还需寻求突破点,扩充经营范围,“多条腿”走路。政府也应该加大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社区食堂的经营情况,让更多的人关注、支持社区食堂的发展。只有内外共同发力,将食堂真正做成一池“活水”,才有可能为社区新生提供不竭的活力。
一箪食,一瓢饮。小小的社区食堂背后,折射出的是社会基层治理水平的精细化程度,反映的是地方政府改善民生、促进民生的努力。2024年,太原市将开展社区食堂提质增效行动。围绕抓规范、保提升、创品牌,强化社区食堂运营管理,提升社区食堂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规范。
本报记者任志霞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