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网眼

数字为翼 文物瑰宝焕发新机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近年来,“文博热”持续升温,据统计,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仅省城太原的文物景区、文博场馆就接待游客达70.58万人次,门票收入超千万元。作为坐拥5万余处不可移动文物、320余万件/套可移动文物的文物大省,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助推文物活化利用成为我省文保工作的重要课题。伴随数字技术的日益成熟,一系列新技术融入到文物发掘、保护、传承等各个过程,让古老的文物焕发出新的生机。

数字修复
重现文物历史原貌

  头戴帝冕、目光如炬、英武威严,这是不久前陕西省文物局发布的北周武帝宇文邕的数字复原相貌。研究团队通过颅骨CT扫描技术结合基因组数据的“描绘”让这位以往只能在唐代画家阎立本绘制的《历代帝王图》中方可一窥真容的古代帝王以一种更加鲜活的方式呈现于世人面前。近年来,云梦睡虎地秦简主人“喜”3D复原像、广汉三星堆铜兽驮跪坐人顶尊铜像数字复原像等数字文物修复成果相继发布,“AI还原历史”相关话题也在互联网上持续引发热议。
  网友@斐藏在知识分享社区“知乎”上一则关于“AI与考古”的问答帖子里留言道:“大部分出土文物都会面临脆弱、残缺、变形、腐蚀等挑战,要想还原文物原貌,难度很大,稍有不慎则会造成不可逆的损伤。”诚如其所言,由于历史原因,不少文物都曾遭受损毁、破坏、流失的命运,传统的文博工作方式受限于人力、物力和技术手段的限制,保护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如今,先进的图像识别、大数据分析、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则为复原文物原貌、重现文物昔日光彩提供了有力臂助。
  网友@iReal3D在视频网站哔哩哔哩中对数字复原工作进行了简单阐释:“先用激光扫描仪对文物碎片进行数据采集,AI通过算法快速寻找、匹配散落部件,再用三维模型在电脑中进行模拟拼接,即可在不损伤文物的情况下构建起其完整结构。”5月11日,在希腊雅典开展的“美成天龙——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国际巡展”便是我省数字文物复原工程的鲜活实践。据记者了解,天龙山石窟在历史上曾遭大规模盗凿,大量精品文物流失海外,后经多方努力,历时数年,走访海内外近30座博物馆,采集完成了100余件流失造像的三维数据,通过三维扫描、数据建模、虚拟拼接等数字化手段,最终实现了11座主要洞窟的专业数字复原,散轶的塑像在数字世界里重归完整,重现了石窟旧日的瑰丽艺术面貌。

身临其境
丰富文物观赏体验

  数字技术不仅应用于文物保护领域,它还能打破时空限制,将那些沉睡在博物馆、石窟、古建筑中的文物,以鲜活、生动的形式展示在我们眼前,实现从文物到场景的跨越,丰富文物游赏体验,增添沉浸感、互动性、趣味性。
  “智慧化”已成为当下博物馆的标准配置,AI数字解说员、手机App、数字导览屏等现代智能化方式的大量应用,让观众在观看实物展品的同时,还能够通过数字设备获取文物的详细信息、动态图文和音视频解说等内容。5月1日,在山西博物院开展的《时空变调——山西古建筑数字艺术展》即汇合了数字影像、交互艺术、混合现实、人工智能艺术/AIGC等类别,以数字化的形式让观众沉浸式领略山西古建筑的艺术之美。山西博物院副院长赵志明表示,这次展览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它以山西古建筑文化为背景,利用数字技术对古建艺术进行重新解读,展现中国古建文化的艺术魅力,为未来文化探索提供了新方向。
  此外,不少文博单位都已相继开发出VR互动体验项目。打开云冈石窟全景漫游小程序,佩戴上VR设备即可踏上虚拟莲花,“腾空而起”观赏壮美佛像;在五台山线上VR展区,参观者可以高清观看寺院古建筑的各处细节,体会它们在不同日照条件和四时变幻状态下的别样风采;数字影像技术打造的永乐宫壁画数字展则以裸眼3D的动态方式让观众得以领略永乐宫壁画的独特神韵。
  “强烈推荐2号展厅的VR体验项目!”“五一”假期期间刚参观过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的省城市民王任勃兴奋地向记者讲起他的游览体验:“带上4K VR眼镜,就会瞬间‘闪进’徐显秀墓主墓室。分列两侧神武威严的仪仗队伍、手持各式乐器演奏的乐伎、神骏的牛马、狰狞的镇墓兽、身着华服正同宾客进行宴饮的墓主夫妇霎时呈现眼前,置身其间,‘梦回千年’,1400多年前北齐贵族的生活场景仿若触手可及。”
  数字技术所创造的虚拟环境,让观众不仅能够近距离欣赏文物细节,甚至可以亲身步入历史场景、亲历历史时刻,直观生动地感受文物背后的故事,干瘪的文物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变得活色生香起来。

跨界融合
创新文物传播方式

  多年来,对文物的关注往往局限于专业“圈子”或小众的历史学、考古学爱好者,如何让更多普通群众喜欢上文物、了解其中蕴藏的历史内涵,文博工作者们可谓煞费苦心,如今,搭乘数字快车,让文物故事“出圈”则有了更多可能。
  去年,山西省文物局推出了“山西文物数字博物馆”,其运用AI、VR、AR、云服务等技术,将省内的博物馆、国保单位、文物遗址、精品文物等资源搬上了“云端”,为公众提供了查询、检索、导览、鉴赏、互动等服务。“90后”晋城小伙张浩昌是一名历史爱好者,钟情于观看文物展览的他已成为该馆的拥趸,谈及使用感受,他对记者说道:“数字馆汇聚了省内诸多知名文保单位、博物馆的海量文物藏品,通过它我不但可以慢慢鉴赏大量高清文物图片,还能用3D视角细观文物细节,比如点击春秋青铜器‘晋公盘’鉴赏图,便可细致地欣赏盘上的回形纹饰、盘中的动物浮雕,甚至还能看到盘内篆刻的铭文,这是在博物馆里隔着展柜难以观测到的。”数字博物馆打破时空限制的访问方式,使无法亲临现场的观众也能通过网络远程参观博物馆、观赏珍稀文物和展览,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和了解文化瑰宝。
  除此之外,文物还与不同领域进行跨界联动,短视频、动画、AI虚拟人、直播、游戏等众多契合时代浪潮和年轻人接受习惯的新兴传播方式被创作出来。
  对山西历史文化如数家珍的虚拟文旅星推官“青鸟”“晋依依”、以青铜器鸮卣为原型的“晋小友”表情包、山西日报新媒体和山西新闻网联合制作的动画《山西文物消夏晚会》、山西文物与《梦幻西游》电脑版游戏合作联动让玩家“云游仙晋”、AI图生水墨风山西古建筑视频、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即将到来之际开展的“十大博物馆抖音大联播·让国宝实证文明”山西主题活动……一个个形式新颖、生动有趣的数字内容,共同演绎山西文化、讲述山西故事。“数字技术如同‘粘合剂’,将文物和不同的艺术门类与新兴传播载体嫁接,让它们‘活了’过来,使更多普通群众看得懂、喜欢看,文物也得以真正‘破圈’。”山西工商学院传媒学院教师冯梅如是说。

本报记者王少杰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5-14期

  • 第2024-05-13期

  • 第2024-05-12期

  • 第2024-05-11期

  • 第2024-05-10期

  • 第2024-05-09期

  • 第2024-05-08期

  • 第2024-05-07期

  • 第2024-05-06期

  • 第2024-05-0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