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文化中国行——非遗保护传承】应县将耍孩儿推向更大更高舞台

  • 应县祈园广场搭起的耍孩儿剧公益演出舞台上,正在演出耍孩儿剧目《狮子洞》。本报记者马占富摄

  •   “五一”假期,在国家4A级景区应县木塔景区,一场场耍孩儿剧目轮番上演。“我们在景区三个表演区每天巡回展演,演出的耍孩儿剧目有传统戏《三孝牌》《王小赶脚》《对联珠》《千里送妹》等12部,演出新编古装情景剧《萧太后还乡祈福》,场场精彩,将耍孩儿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应县耍孩儿综合艺术团团长杨日茂告诉记者。
      耍孩儿又称“咳咳腔”,它早在元杂剧中已初具雏形,到清代嘉庆道光年间进入成熟期,被称为当今戏曲史上的“活化石”。耍孩儿的唱词、道白大量运用了当地的方言俗语,是典型的边塞文化。其唱腔、音乐在我国戏曲艺术中独具特色,在一出戏里,基本上是将主曲(平曲子)多次重复演唱,属单曲体的联套形式,旋律委婉流畅,音质浑厚铿锵,便于抒发悲壮的感情。剧目取材广泛,多由民间故事演变而来。
      杨日茂告诉记者,应县耍孩儿综合艺术团其前身是应县耍孩儿剧团,2008年改制更为现名,演员们常年深入山区、农村及晋冀蒙耍孩儿辐射区广泛演出,送戏下乡,深受群众欢迎。近年来,该团恢复排演了22部耍孩儿传统剧目,新创作了《劝孝》《扶贫路上》《百姓乡长》等7部剧目,从京剧、北路梆子中成功移植了历史剧《廉吏于成龙》《窦娥冤》《清风亭》《巧明奇案》等6部剧目。
      2017年,应县耍孩儿成功申报了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应县耍孩儿综合艺术团被省政府列为省级非遗保护单位。2021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命名应县为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目前,应县耍孩儿有省级非遗传承人4人、市级非遗传承人9人。
      在应县耍孩儿剧种陈列馆,陈列着耍孩儿剧种的历史文献、剧本、服装、道具、乐器、脸谱,为传承和保护耍孩儿剧种起到了积极作用。“耍孩儿是珍贵的艺术财富,我们深入挖掘、整理、保护、抢救这一剧种,组织了一个团队,历时7个月,整理出耍孩儿几近濒危的《洪门寺》《七人贤》《翠屏山》等5部剧目,准备近期出版发行。”谈及耍孩儿艺术的保护,杨日茂对记者说。
      近几年,应县耍孩儿多次外出展演和巡回演出,参加了第11届、第13届中国文化艺术节展演,受到了全国各地观众的好评,多次斩获大奖。耍孩儿小戏剧《耍孩儿情》《山村致富宝》入围全国第十七届、第十九届群星奖决赛,《杏花开了》获得山西省第十一届群星奖。2023年,应县耍孩儿参加了山西省首届稀有剧种展演与第六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会。同年,在浙江台州举办的全国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戏曲折子戏展演中,应县耍孩儿综合艺术团受到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表彰,该团是全省唯一代表山西去参加展演的艺术院团。在广西桂林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上,耍孩儿传统剧目《狮子洞》在展会上大放光彩。
      目前,应县从事耍孩儿艺术的演职人员有1000余人、专业团队3支、业余团队10余支,有以耍孩儿音乐编排的舞蹈、戏歌、表演唱等作品30余部,文旅小戏10余部。“近年来,县里加大耍孩儿人才培养力度,培养年轻一代耍孩儿人才,加强剧目创作,参加全国、全省比赛,并让耍孩儿在中国文化艺术节展演,将耍孩儿推向更大更高的舞台。”应县文化馆馆长董贤喜对记者说。

    本报记者马占富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5-15期

    • 第2024-05-14期

    • 第2024-05-13期

    • 第2024-05-12期

    • 第2024-05-11期

    • 第2024-05-10期

    • 第2024-05-09期

    • 第2024-05-08期

    • 第2024-05-07期

    • 第2024-05-0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