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要闻

【一线调研】撂荒地变成丰收田

——武乡县上司乡下司村党建引领加大土地流转力度

  • 施肥播种。本报通讯员摄

  • 平整土地。本报通讯员摄

  •   小雨初晴天气和,农家乐事日来多。近日,地处山区的武乡县进入了农耕播种的黄金期,行走在武乡县上司乡下司村的田间山野,一辆辆拖拉机、旋耕机、施肥机、播种机来回穿梭作业,在田间地头“大显身手”,唤醒了沉睡的土地,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澎湃动能。
      “我们家25亩地今年全部流转给了合作社,不仅每年可以收一笔租金,还可以在合作社上班领工资。”下司村村民李玉文聊起土地流转给他家带来的变化时,脸上满是喜悦。
      为促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稳定增收,近年来,上司乡下司村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党支部发力、党员带头、党群合力,狠抓撂荒地整治,创新性地推动土地流转,激发了乡村振兴的潜力,让土地焕发出新的活力,“转活”了土地,“转出”了乡村好“丰”景。

    党员做先锋,荒地变良田

      实现规模化种植,土地聚拢是关键。“在小田变大田的过程中,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经营的优势尤为明显。”下司村党支部书记李韶庭说,“今年全村共流转土地800多亩,加上集体所有土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经营土地超过了1000亩。去年,流转土地已初见成效,收入突破了100万元。”
      一句普通平常的话语,一组平淡无奇的数字,背后却是下司村村“两委”班子付出的诸多心血和汗水。
      下司村地处武乡县南部丘陵山区,由下司、乐家坪、新庄、杨桃沟、李家庄5个自然村组成,共有3535亩耕地,但几乎全是山地、坡耕地,收成受自然条件制约严重。“广种薄收、产量不稳、丰收不保”是其真实写照。下司村人常说,他们端的是靠天吃饭的“饭碗”,辛苦一年,能否端上盛满粮的“碗”,还得看上天的“脸色”。为追求更好的生活,青壮年劳力纷纷外出务工,致使部分耕地出现撂荒。据2021年的排查数据显示,全村撂荒耕地近300亩。
      耕地是农业发展之基、农民安身之本,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要素。如何让撂荒地和临近撂荒的土地资源“活”起来?下司村坚持党建引领,组建了下司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强化政策支持,发挥能人带动,加速土地流转。
      下司村的农田资源由村集体进行招商,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经营。村里对每年土地流转收入以户为单位制定分红分配方案,实现整村土地流转,有效解决了农村撂荒土地“沉睡”问题,让撂荒地变成希望田。

    小田变大田,科技来加持

      “先把‘大道理’讲明白,再帮大伙儿打‘小算盘’。”下司村党员干部下沉炕头、村头、地头,讲政策、讲愿景、讲路径,最后得到了大家的理解、支持。
      土地流转采取依法、有偿、自愿原则,对于确实有顾虑、不想流转的村民,村委会不会以任何名义强制流转,但村民要保证耕地不撂荒,否则要承担相关责任。
      “2022年流转130多亩,去年流转538亩。”李韶庭说,耕地流转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经营,“总不能再租出去吧。租赁农机设备受制于人,更何况周边乡村也没有大规模的农机公司。”
      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面对前所未有的压力,下司村从2023年开始先后投资70多万元,购置拖拉机、旋耕机、施肥机、播种机、薄膜机、收割机等农机设备40多套件;先后3次组织50多名村民参加了县乡开展的农机培训班;围绕农机设备管理、村民务工管理、收益分配等工作制定了详细的制度机制。
      “小田变大田”,增加种植面积,为实现农田新基建、建设高标准农田奠定了坚实基础。下司村通过平整土地实现土地成方连片、农机进田作业等一系列科学种养管措施。土地集约规模经营后,秸秆还田、深松深翻等保护性耕作技术也能够快速实现。
      “山地、坡田本来条件就不是很好,加上村里劳动力变少,人工耕作效益不高,所以很多农田处于闲置状态。”李韶庭说,下司村有针对性地开展山地、坡田整治,采取土地经营权流转、整合“碎片田”、长效治理低效地,把“地权变股权、小田变大田、亩亩变良田”,让山地、坡田复耕复种,实现增产增效。
      不见农人忙,只闻“机”声隆。在下司村玉米种植现场,玉米播种机来回穿梭,嗡嗡作响,扬起阵阵尘土。农机手李永平娴熟地驾驶着农机,将玉米种子一排排地播入地里。
      村民要致富,还得发展现代农业。“以前像这5亩多地,3个人要种一天。现在一台机器搭上两个人,半小时就可以完成,还不累。”村民杨卫烈站在播种机上,一边向漏种的传送链补充着玉米种子,一边说。

    唤醒“沉睡资产”,实现多方共赢

      “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去年我们获得了大丰收。”面对记者,李韶庭如数家珍地说起了去年的收益,“玉米收入32万元、高粱18万元、谷子3万元、大黄梨3万元,还有农机服务50多万元……”
      政策扶持、科技加持、合作社带动,下司村撂荒地全部复垦复种,广袤田畴焕发出增产增效的勃勃生机。土地流转不仅盘活了撂荒地、零星地,而且优化了土地资源配置,唤醒了村集体的“沉睡资产”,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和村民收入双提升。
      通过土地流转联农、劳务服务带农,优先面向脱贫户、监测户聘请管护人员参与种、管、育、砍、运等人工作业,下司村既可以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又可以让农民获得土地流转租金的收入。“土地流转后我们受益很多,一亩地每年有300元租金,在这打工干活一天还有80元收入,收入比以前稳定多了。”正在忙碌的下司村村民赵志贤开心地说。
      “合作社用工都是本村人,春播、秋收时用工特别多。”农机手赵天明说,去年他在合作社务工收入超过了2万元。
      有了合作社,党支部开展群众工作就有了抓手,党群之间的联系也更紧密了,村党支部战斗力凝聚力明显增强。“现在,党支部是火车头,党支部书记是当家人,领着大家一起致富一起赚钱,支部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上司乡党委书记韩飞说,土地流转涉及群众的方方面面利益,矛盾多、困难大、难推行。在土地流转前期,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摸清村情民意,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土地流转方案,建立健全登记监管、流转合同管理等制度。在土地流转的全过程中,村党支部在党建服务上做足了文章,党员干部遇事同群众商量,让群众当家做主,村内的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土地成功流转。
      土地流转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效益?最终靠的还是党建的凝聚力。韩飞表示,上司乡将坚持党建引领,把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作为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持续探索土地集中流转经营方式,提升农业的产出效益,让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

    本报记者陈俊琦
    本报通讯员赵海鹏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5-16期

    • 第2024-05-15期

    • 第2024-05-14期

    • 第2024-05-13期

    • 第2024-05-12期

    • 第2024-05-11期

    • 第2024-05-10期

    • 第2024-05-09期

    • 第2024-05-08期

    • 第2024-05-0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