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社古建技艺历史悠久,素有“古建之乡”的美称。新中国成立后,榆社县设立了美术厂、金漆厂,培养了大批彩绘、雕塑人才。1975年开始涉足古建市场,40多年来逐渐形成彩绘、壁画、雕塑、造像四大门类,先后成立了100多支建筑专业队伍,从业人员7000多名,承建了全国各地300多处的文物古迹、名胜景点、仿古建筑等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
2011年,榆社古建彩绘技艺被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榆社县成立古建商会。2022年,榆社县政府出资参股,组建成立榆社县古建集团有限公司。2023年,“榆社古建工匠”更是被授予第三批省级劳务品牌,并跻身当年全省唯一一个全国脱贫地区特色劳务品牌,其对外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目前,榆社古建行业总体收入达1.2亿元,已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引擎”。
近日,记者走进榆社县,探访古建产业如何叩开群众致富大门。
古建新韵 产业带富
4月20日,榆社古建产业园的木构件生产加工车间里,锯声轰鸣,切割、刨铣、镂空雕刻……十多位古建工匠正在赶工制作古建筑构件,一个个飞檐翘角、门窗斗拱在他们的精雕细琢下变得精美绝伦。
榆社县有着深厚的人文历史资源,古建彩绘技艺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以来,榆社县相继成立美术厂、金漆厂,培养了大批彩绘、雕塑人才。1975年,太原市翻修迎泽公园藏经楼。时任榆社县美术厂厂长的岳俊德,被誉为“山西古建汉纹锦彩绘”第一人,他率21名弟子北上太原,开始涉足古建筑市场。凭借高超的技艺、优良的工程质量,他们在太原站稳了脚跟,更将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太原双塔寺、晋祠、乔家大院、平遥古城等省内的大小近百项工程,省外的河北荣国府、甘肃嘉峪关、北京故宫,甚至日本、美国等地的园林古建工程项目都活跃着“榆社古建”者的身影。多年来,榆社一大批民间工匠承揽国内外古建修缮工程,名扬四方。
“中国建筑的斗拱结构是承重的关键,也可以通过榫卯的结合,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在榆社古建产业园的生产车间里,项目经理常国峰手拿卷尺,一边测量斗拱构件的长度,一边和身边的工友探讨木工技艺。他神情专注、一丝不苟,动作和言语展现着手艺人的沉静与谦卑。
常国峰是榆社县西马乡田家沟村人,过去凭着一手木工活就近打散工,帮乡邻做家具、盖房子,收入微薄且不稳定。不久前,他参加了榆社县组织的免费古建筑修缮培训班,取得了木工初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成功和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现在已是榆社古建集团的一名项目经理。“如今月收入8000多元,生活大大改善了,有个稳定的工作就是好。”常国峰高兴地说。
“县委、县政府根据榆社发展实际,打造古建劳务品牌,带动榆社古建产业发展,着力提升促就业成效,为当地群众找到一条致富生财之路。”榆社县委书记郭建雄介绍,近年来,榆社县按照乡村振兴产业先行的思路,把发展古建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规范引领行业健康发展、做大做强古建产业,全县从加强古建技艺保护传承、丰富古建文化产品供给、建设古建一站式产业园区、打造高端古建文化品牌、形成全链条全产业格局五个方面发力,进一步把榆社古建产业打造成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新亮点。
据了解,在榆社县像常国峰一样从事土木建筑、油饰彩画等古建行业的专业工程队有100余支,直接或间接从事古建行业的有7000余人,按平均日工资200元,行业总体收入达1.2亿元。
传统技艺不能一直停留在过去,如果不能融入当下生活,谈传承就很难。榆社人也深知这个道理。
在榆社古建集团展览厅,各种与古建有关的成品、工具、模型、照片琳琅满目,特别是几组墙壁画尤其引人注目,就像是从墙壁上剥离下来的,断裂处甚至还能见到里边的麦秆。“这是泥皮壁画。”古建集团办公室主任田兵告诉记者,榆社古建彩绘匠人为了使被修缮墙壁上的艺术珍品壁画毫发无损,经过一轮轮的实践,独创了“揭墙泥画”的技术,这一创新极大地延伸了榆社古建彩绘技艺的生命力与影响力,让人们能够更加近距离地感知、触摸到汉纹锦技艺的独特魅力。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可能将壁画这种艺术珍品买回家,却能够买入小而精致的壁画元素创意产品。”田兵指着几幅泥皮壁画工艺装饰画告诉记者,在独创了“揭墙泥画”的基础上,匠人们选取壁画图案,采用修复壁画的特殊工艺,研发了文创产品泥皮壁画,这种古朴精美、惟妙惟肖的文创产品挂在一些有意境的酒店、艺术馆等场所,仿佛置身于永乐宫、青龙寺壁画前。
据介绍,目前,榆社古建集团泥皮壁画文创工作室已经启动,通过前期摸索逐步完善泥皮壁画的制作工艺,并制定相关标准,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三晋文化融入泥皮壁画创作中,将其打造成山西的“唐卡”。
“未来,我们将不断延伸古建产业链条,提高榆社古建产业的就业率,让古建产业从‘小而散’迈向‘大而优’,把‘榆社古建’这个名片打出去、亮起来,让更多的榆社老百姓能通过榆社古建这门手艺端牢致富的饭碗。”榆社县委副书记、县长魏栋说。
产教融合 聚才致富
产业兴旺的核心在于人才。多年来,榆社古建工匠的手艺,大多是以师傅带徒弟、子承父业的方式传承下来的。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虽然目前榆社县的古建工匠比比皆是,但他们大多上了年纪,相对于与时俱进的古建产业发展,高技能人才紧缺的难题,成为这些古建企业发展面临的一道坎。
为了纾解古建产业发展之困,解决古建后继乏人的问题,同时,为了使更多的年轻人掌握一门手艺,通过高技能来实现高收入,2022年,榆社县成立了山西省榆社县古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并与榆社县职业中学合作成立古建筑行业产教融合联盟,开设彩画班、木工班等进行各类古建技能培训,有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为创新推动古建特色产业发展搭建了平台,实现人才赋能、产业带富、共育共享、合作共赢。
“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悬山顶的建筑构图……”走进榆社县职业中学,65岁且有40多年古建工作经验的张晓波师傅正在给学生们讲述古建筑如何绘图,只见他手里拿着古建筑里的窗花做范本,一边自己动手演示,一边指导着80多名学生进行实训。在张师傅的耐心讲述下,听着有些艰深的古建名词变得平易近人起来。
张晓波告诉记者,榆社县职业中学在2018年已开设古建绘画彩绘课程,可那时的学生还不到20人。近年来,为进一步发展古建产业,推动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榆社县按照“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家”的工作思路,打造“培训、取证、劳务派遣、就业、增收”全产业链特色劳务发展路径,广泛推广古建从业者技能培训,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助推下,榆社古建这一传统技艺开始迈出了新步伐。
“古建专业好就业,发展前景也好,家里特别支持我学。”在榆社县职业中学教学楼的实训基地,高二学生李彦霖正在聚精会神地临摹一幅汉纹锦的花鸟鱼虫画。去年,李彦霖从散打专业转到了古建绘画班,不到一年的时间,在老师傅们的教授下,他已经掌握了古建彩绘中的旋子彩画、万字彩绘等多项技能。
2022年,在榆社县政府和人社部门的积极推动下,县职业中学与古建集团签订合作协议,积极发挥职教职能,开设古建彩绘等相关专业,培养榆社古建人才。榆社县财政按照每人每年5000元标准,设立县职业中学古建专业发展资金,用于学生生活补贴、教师聘用培训等。古建集团推荐行业顶尖师傅进校开展专业授课,通过“现代学徒”“收徒传艺”等方式,传承古建技艺,培养古建人才,已累计招收古建专业类学生近200名。
“我们请的都是榆社古建行业里的顶级大师、一线工人,学生们从高一开始就学习彩绘,毕业的时候直接就能上工地干活。”榆社县职业中学校长苗永胜说,产教融合,不但扩大了人才面、集中了师资优势,而且提高了实操技能,培养了真正的古建人才,该校去年古建专业仅报名的新生就达到百人。
走进榆社县西马乡新村,灰白相间的砖瓦房外墙上点缀着浓厚乡土气息的文明标语,“远亲不如近邻”“帮人有福,耕读传家”“中华孝道,代代相传”,标语间还描绘着一幅幅简朴的农家场景:伏案读书、田园耕种、船家摆渡、老幼同乐……古色古香的图案、苍劲有力的文字,顿时让人眼前一亮。这是不久前榆社县职业中学为助力乡村振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古建专业班学生与西马乡新村携手开展的一次特色墙绘活动,也是学生们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一次集中展示。
据悉,为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榆社古建传统技艺,榆社古建集团还与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建立校企合作,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聘用榆社古建集团10名资深画师为校外名誉专家,榆社县古建集团每年派出30余名古建彩画师为高校学生传授彩画知识,组织学生进行实习实训,打通从业人员和后备人才技能学历提升通道。2023年5月,榆社县建成古建智库等项目,获批与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山西一建等公司共同建设古建筑产业学院。同时,榆社县还加速整合全县古建产业资源,形成规模效应,打造一站式采购的古建产业园区。
技能人才是行业发展的关键。目前,榆社通过开展技能培训班和校企合作等项目,已为古建行业输送彩绘雕刻技工、规划设计师、砖瓦木工匠师、工程造价师等3000多人。
政企联动 促农共富
“榆社古建彩绘从业者早于国内多数古建行业同行,但多是‘游兵散将’‘各自为战’,缺乏组织领导,也就无法打造品牌效应。”榆社县民政和人社局党组书记魏伟说。
政府参与主导是榆社古建彩绘焕发新生的关键。2014年在县委、县政府支持下,为引导古建队伍规范发展,做大做强古建产业,“榆社县古建商会”成立;2022年,为进一步擦亮“榆社古建”劳务品牌,榆社县成立山西榆社古建集团,政府参股20%,并在配套政策和资金上大力支持集团发展。
榆社县委、县政府多次组织相关部门和古建集团等企业召开座谈会,实时研判古建产业发展形势,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县人社部门健全劳务输出机制和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强化政策扶持和培训力度等,推动“榆社古建”劳务品牌建设。
“在政府扶持下,公司成立近两年来,相继参与或承揽文峰塔牌楼修缮、河北邢台报恩寺修缮等和全省乡村振兴10余个项目,在不断健全行业资质,实现设计、施工一体化发展的同时,持续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榆社古建集团董事长任锦富说。
“通过政企合作、部门联动、资源整合等,‘榆社古建’劳务品牌效应显著,大量的榆社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就业,古建也成为当地富民增收的技能优势产业。”魏伟介绍,效益最好的年份,古建产业仅工资性收入就达1.5亿元,相当于全县10万多群众人均增收近1500元。
市场需求呼唤产业链延伸,也为劳务需求注入新的活力。“随着古建市场需求日益增长,古建集团积极招商引资,形成集聚上下游产能的全产业链模式,不断开拓外部市场。”任锦富说,集团成立了泥皮壁画工作室,与内蒙古投资商合作成立公司,打造红木家具、木雕产品、文创产品等,已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
“上好的木材使用传统全榫卯结构设计组装,制成的家具不仅外形精致美观,且实用性强,经久耐用,深受消费者喜爱。我一直致力于将榫卯工艺应用于家具加工中。”正在雕刻一件仿古家具木椅把手的王强,是一名木工老师傅。他19岁就从事这个行业,到现在已经20多年了。榆社古建集团成立后,像王强一样的木工师傅不仅可以为古建筑做构件,还接手了不少仿古特色家具的打造,有了更广阔的发展舞台。“打造特色家具已成为榆社古建产业的重要一环,技术熟练的木工月收入能达到1万多元。”王强说。
在一家名为“榆家有礼金石呈祥”的榆社博物馆文创店里,各类古建相关文创产品琳琅满目。“‘泥皮画’是在榆社彩绘基础上创造的,各类木雕工艺品也是由古建雕刻师精心打造,目前各类文创产品很受市场欢迎。”文创店负责人介绍。
艺术与产业的交织,也是文化与技艺的传承。“榆社古建彩绘技艺”2011年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去年以来,榆社县积极开展国家级非遗的申报工作,启动榆社古建彩绘技艺资料整理,投资建设古建文化展厅等,为劳务品牌赋予文化价值。与此同时,“榆社古建工匠”还作为2023年脱贫地区特色劳务品牌在全国劳务协作暨劳务品牌发展大会上发布。现如今,榆社古建产业每年给从业的当地群众带来上亿元的工资性收入,外出务工人员达3300余人,直接或间接从事古建产业的榆社人达7000余人,占全县劳动力近12%。
“在产业补链的过程中,将特色文化、建筑技艺、工匠精神等进行传承,大大增强了榆社古建在劳务市场的竞争力,为当地群众就业增收提供‘新动能’。”榆社县委书记郭建雄表示,今年,该县将创建“中国古建之乡”列为全年重点工作,还制定出台支持古建产业发展“二十五条”。下一步,将通过提升劳务品牌含金量,进一步助推劳务产业新发展,力争到2025年,将古建人才、资源整合到位,到2030年,将榆社县打造成为古建大县、古建强县、中国古建之乡,形成集人才培养、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材料生产、文创开发于一体的古建全产业链,从业人员达到1.5万人,产值突破20亿元,让“榆社古建”劳务品牌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引擎”。
本版图片由本报通讯员提供
本报记者张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