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乡村振兴

推出多元产品 丰富旅游内涵 提升服务质量

农旅融合 乡村蝶变客自来

  “五一”假期,游客到乡村观赏生态景观、体验农耕活动、品味传统文化,乡村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近年来,我省推进黄河、太行、长城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建设,实施休闲农业精品工程,打造业态类型丰富的休闲产业,不断提升休闲农业的产品供给,农文旅融合展现出了新气象。

郊区游 城乡融合新场景

  穿戴好飞行装备,严格听从教练指挥,滑翔伞凭风而起。5月5日,在太原城郊的崛围山飞行者航空飞行营地,太原市民李文芳从山顶一跃而下,尽览山水美景。“有些紧张,但不妨碍达到解压目的。”李文芳说,这里交通便利、风景宜人,是她经常光顾的出游地。
  尖草坪区呼延村位于崛围山脚下,村内小馆遍布,不少游客选择在此小憩,顺道品尝农家味道。“城市生活节奏快,咱也来山下农家吃顿农家饭,当一回‘野居闲人’。”李文芳轻车熟路,又来到她上次到过的农家乐餐厅。近期,取道呼延村爬山赏湖的市民逐渐增多,村里大棚采摘和周边农家乐的收入也水涨船高。呼延村村委会主任张福成表示,将积极探索乡村“观光+采摘+旅游”发展模式,持续带动群众增收。
  推动乡村旅游不断提质升级。近年来,太原市不断推动全域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城乡文旅消费新场景,积极构建城乡融合、美美与共的城乡新形态。
  畅通城乡循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今年省委一号文件提出,在乡村产业发展方面,推进农文旅融合和现代乡村服务业发展;在乡村建设方面,推进县域内城乡融合。
  晋蒙交界、长城脚下,朔州市平鲁区迎恩堡村塞上风起,天蓝地绿。迎恩堡村位于平鲁区西北部,自2018年修复民居典型特色街户,修建明长城风格围墙。迎恩堡村曾是明朝边防长城线上的一段,现在这里建成了长城陈列馆,吸引众多游客到此领略边塞长城文化。
  去年,迎恩堡村入选我省乡村旅游重点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1.3万元。“全村连片种植黄芥,面积约1800亩。夏季花开时一片金黄,蜂飞蝶舞。”村民王美花说,许多市民喜欢到此打卡拍照。迎恩堡村党支部书记姜根兴表示,将继续坚持“以旅促农、以旅助农、以旅富农”,在乡村旅游下功夫,为市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乡村休闲服务。

生态游 绿水青山成画卷

  5月3日,太原市民李静携家人自驾出游,一路南下,傍晚时分到达目的地万荣县庙前村。汾河出管涔山,奔流向前,在这里汇入黄河。夕阳低垂,霞光漫天,水面波光粼粼。“都说汾河如玉、黄河似带,在这里终于见到汾黄碰撞出的壮美景色。”李静说,在运城境内沿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行驶许久,沿途大河风光美不胜收。
  生态为底,和美乡村有颜亦有值。庙前村上榜2023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村子因美而兴,村民因景而富。不久前,万荣县把“打造黄汾运动休闲示范带”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村党支部书记王勇表示,接下来村“两委”将认真学习“千万工程”经验,紧抓乡村文旅发展机遇,深度开发生态旅游观光与乡村休闲度假产品,探索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乡村振兴道路。
  发展生态旅游观光,更需关注乡村建设,加强环境保护。今年,我省将统筹推进村庄规划布局、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农村生态治理、农业绿色发展等,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省建设300个以上精品示范村、2500个左右提档升级村,所有村全面开展环境整治。
  近日,柳林县军渡村迎来送往,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军渡村位于黄河东岸,与陕西吴堡县隔河相望,有“晋西门户”“黄河古渡”之称。村集体立足优质温泉水资源,结合当地历史文化打造出峡谷观光、生态养生等旅游产品。夏日,游客们在这里住乡间民宿、观山水美景、享清新凉意。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黄河沿岸生态旅游新地标,下一步将集中开辟一条特色鲜明、针对性强、富有吸引力的乡村旅游新路径。”军渡村党支部书记郝海武说,要坚持生态惠农,让良好生态环境助力农民群众幸福生活。在军渡村,绿水青山的“颜值”成“产值”,自然之美成为乡村经济发展新动力。

文化游 传统古村韵味足

  高平市苏庄村背靠牛山、毗邻丹河,保存有完好的明清古院落24座,是首批中国传统古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八方游客慕名而来,在狭长的石板路上漫步,看晋豫古道穿村而过,追忆悠悠历史。红楹联、红灯笼、红标牌……行走苏庄,随处见喜。“在传统村落体验传统婚庆文化,十分新奇。”来自上海的游客任方圆说,还近距离感受了古建文化和上党梆子文化,这里值得再来。
  苏庄村将传统“喜”文化和古建筑相结合,古院落变身传统婚俗体验馆、银饰博物馆、剧场和民宿。“庆幸的是,我们找到了自己的文化定位。”村党支部书记张磊表示,旅游开发最终要落脚到群众增收上去。苏庄村景区运营两年多,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8000元增加到1.2万元,村集体年收入破百万。
  古村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通过激活乡村文化属性,保留乡风乡韵,将传统文化与旅游体验相融合,游客得以在个性鲜明又韵味十足的古老村庄排遣丝丝乡愁,甚至找到精神皈依。当下,旅游业、农业融合文化深度发展,成为各地促农增收的有效措施。
  就农文旅融合发展而言,只有乡土文化特色够“特”,才能进一步激发乡村发展的经济活力。市场上,游客更多呼吁的是多样化、特色化、高品质的文化创意乡村旅游产品。
  庙前村,因当地华夏根祖文化源头的后土祠而名。后土祠是全球华人的祭祖中心,享“海内祠庙之冠”美誉,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节假日,前来庙前村参观后土祠的游客络绎不绝。“现在后土祠发展越来越快,游客也越来越多。以后土祠为引领的文旅产业,正改变着全村的产业布局。”庙前村第四居民组组长寻胜龙介绍,村民多开始从事与文旅产业更接近的项目或工作。
  在庙前村,村民们绕后土祠而居。后土祠之于庙前村,是一种传统的精神文化内核,更是推动其在新时代不断发展的活力源泉。

本报记者郭慧聪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5-19期

  • 第2024-05-18期

  • 第2024-05-17期

  • 第2024-05-16期

  • 第2024-05-15期

  • 第2024-05-14期

  • 第2024-05-13期

  • 第2024-05-12期

  • 第2024-05-11期

  • 第2024-05-1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