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生态

【美丽山西——大城小村看生态⑪】太行深处山村美

——壶关县刘寨村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绘就和美乡村

  • 刘寨村鸟瞰图。

  • 前来龙山酒业参观学习的人员络绎不绝。

  • 村民正在大棚内定植西红柿苗。

  • 刘寨村蔬菜基地一角。图片均由王潞璐摄

  •   艳阳高照,清风徐来。五月的太行山间,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槐花香。
      走进壶关县龙泉镇刘寨村,村中道路干净整洁,花草树木恣意生长,农家庭院错落有致,烟火之气浓郁馥香……这是一个朝气蓬勃、让人流连忘返的和美乡村。
      近年来,刘寨村立足现有资源禀赋、自然风貌和区位优势,通过美化环境、产业转型、社会治理等举措,让村庄靓起来、村民腰包鼓起来、人气旺起来、乡风好起来,切实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成果转化成了创建和美乡村的生动实践。

    打通出山道路
    让好生态变身好日子

      “那劈山开出来的道路可是我们村里的头号工程,现在好了,从村里到县城才10分钟!”
      “村里小路变大路,沟下变沟上,晚上灯火通明,是不是比你们城里还漂亮?”
      “村里还引进了龙山酒业,那酒喝着可一点都不比汾酒差……”
      记者刚进刘寨村,就遇到几位老人,他们打开话匣子,高兴地“炫耀”着村里的变化,脸上写满了骄傲和幸福。
      “刘寨西岭沟,十年九不收,产了一个小谷穗,还叫圪狑偷吃喽。”当地流传的这首民谣,是以前刘寨村的真实写照。位于大山沟里的刘寨村原来是一个贫困村,虽然生态优美,但经济落后,许多年轻人常年在外打工,村里甚至没有几座像样的房子。
      2012年以前,出村路坡陡、弯多、路窄,路面坑洼不平,群众出行不便,晴天是扬灰路、雨天是“水泥”路。2011年11月村里迎来一位女当家人,年轻的程玉珍被选为刘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当时她接手的,是一个没有自来水、电压常年不足、满是撂荒薄地、出门羊肠小道的“烂摊子”。
      打通出山路,变好生态为好日子。程玉珍上任,是人和钱一起来的。多方筹资600余万元,发动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建成了宽6米、长2.5公里的出村公路;紧接着,在省人民检察院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争取各类资金1500万元,在村口架起了一座景观桥,建成了连接县城的4.5公里县乡路,修通了连接附近3个村2.5公里的乡村路,去县城的时间由40多分钟缩短到10分钟,使周边20个村受益;2020年,村里通了公交车,出行更方便了。
      “填平了两条沟,建设移民安置小区,4个自然村的109户群众全部搬出了阴暗潮湿的土窑洞,住上了宽敞明亮的二层楼房。”说到村里的变化,村民牛振风一脸自豪,“不光路通了,我们还住进了新楼房,吃上了自来水。”
      接着,刘寨村实施自来水入户工程,户户接通了自来水,还在村中安置了纯净水饮水机。硬化了街巷,安装了路灯,建成村级卫生室、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农民夜校,扩建了党群服务中心。通过设置公益岗位,招聘保洁员12名,实现村内垃圾日产日清,确保村庄环境干净整洁。
      同时,村里为了能让老人们在村安享晚年,筹资180万元建设了星级养老院,设有老年活动室、休息室、餐厅、医疗室、免费理发室、公共浴室,还配有健身器材、棋牌、音响、电视等娱乐设施,20多位孤寡老人和特困供养户住进了养老院。
      现在的刘寨村基础设施完善,村容村貌干净整洁,旧貌换新颜。

    凝聚多方力量
    让村容村貌提档升级

      5月16日,在刘寨村里程门工地上,工程机械车正紧张作业,挖掘机的轰鸣声震耳欲聋,重型卡车来回穿梭荡起滚滚灰尘。
      从浙江参观学习回来之后,程玉珍的眼界更宽了,思维也更活跃了。浙江作为经济大省,人家的“千万工程”投入了大笔的资金,而我们没钱怎么干?人员积极性该怎么调动?怎样整治更贴合村情实际?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如何得到改善?常态化的维护又该怎么维持下去……
      “要维护好村庄的生态环境,还是要靠全体村民的力量。”面对这些问题,刘寨村决定把全村人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将艰苦奋斗和乡情乡愁摆在明面。一方面将星级文明户参加村上的日常劳动整治与创评结果相挂钩,和政策落实挂钩,积极带动群众参加环境卫生整治;另一方面计生户、生态员、护林员等公益岗位人员全部出动,参与卫生整治;再者是家里有兵役登记的、在外打工的,哪怕就是每周抽出一两天时间来参与家乡建设,参与环境整治,也是为家乡作贡献。可以说,刘寨村没有懒人,没有闲人。通过乡风民风的转变,进一步增强了“千万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氛围。
      荣誉的背后更多的是责任和压力。“只能往上走,不敢往后退。”龙泉镇党委书记王磊说道,“全县根据各村庄实际情况,划分为了环境整治村、提档升级村和精品示范村三个类别,每个月都会调度‘千万工程’进展情况。”作为县城所在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乡镇,龙泉镇更是每项工作做在了前列。“因为刘寨村在建工程多,整治范围广,作为全县‘千万工程’的提档升级村,离精品示范村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我们一定会迎难而上,加快进度。”
      在环境整治中,刘寨村重新拓宽里程门,对村内每一块空地都进行了绿化、美化。同时,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实行绿化、硬化、美化、亮化,到了晚上灯火通明,跳广场舞的人也多了起来,和县城一模一样。
      “以前,大家农闲时要么打麻将,要么扯闲话,东家长西家短,不仅影响邻里关系,也有损社会风气,自从村级文化活动广场建成后,打羽毛球的、跳广场舞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枯燥沉寂的夜生活也变得热闹起来了,群众文化生活质量高起来了。”广场舞爱好者王大妈高兴地说道。
      此外,刘寨村还建成了农民夜校和村史馆,搞起了直播,拍起了抖音。同时,规划把闲置的土地、旧房屋利用起来,发展乡村旅游,把闲置资产利用起来,引来人气,聚起财气。

    实施产村融合
    让群众就地就业增收

      刘寨村的美,美在生态环境,更美在产业规划。通过发展产业,带动了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又进一步促进了产业发展,实现了产村相辅相成、相生相融。
      在产业发展上探索“党支部+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农户”模式,刘寨村把党支部建在村级产业上,把党小组建在致富项目上,把党员作用发挥在先锋示范岗位上,能人带头,村集体兴建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带动农户发展致富项目,密切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衔接。
      刘寨村发展产业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止。在村里的酿酒车间,程玉珍盘算着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前景:“我们积极推进多产融合,使村集体经济发展换了挡提了速,去年刘寨村村民人均收入超过2.5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0万元,未来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种植大户张雷平说:“村里投资建设了108座蔬菜大棚,一开始,大家都担心经营不好赔钱,没人敢承包,村干部找到了我,达成了无风险承包协议,挣了钱再上缴村委会承包费。赔了钱党支部书记出承包费,我承包当年,净收入30多万元。村民看到了希望,纷纷上门找村里提出承包大棚的想法,村里借势发展起了旱地蔬菜种植基地。”
      在省人民检察院驻村工作队队员李世春看来,刘寨村抓住了产村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在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统筹推进了住房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各项建设。
      目前,刘寨村蔬菜种植已形成规模优势、品牌优势,拥有了相对稳定的销售市场,涌现出了张雷平等一批能人大户。另外,村里还上马建设了100kW村级光伏发电站、规模化养羊场、苹果种植基地、西红柿深加工厂、小杂粮加工厂等特色产业,引进了山西龙山酒业、万头生猪养殖场等“特”“优”项目,形成了绿色农业产业先行、农副产品加工跟进、乡村旅游互动发展的良好格局。
      在村里的蔬菜种植基地,农户们正忙着给豆角架秧。“豆角、西红柿这几年收成都不错。我原来承包了25座大棚,每座大棚净收入1万多元,夏天最忙时,得雇10来个村民帮忙。今年还准备扩大规模,再多承包几个大棚。”蔬菜大棚种植大户王慧兵喜滋滋地说,“为做大做强蔬菜产业,村里成立了新天地种养专业合作社,引导全村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实现了规模化种植,收入增加了不少。”
      “我家种着20来亩地,还喂着18头牛。农闲的时候就来这大棚摘摘豆角、西红柿,一天工钱80元—100元不等,也能挣不少。像村里常年在这大棚里打工的姐妹,轻轻松松一年都能挣1万多元呢。”在大棚里务工的村民李静说。
      “一天工作八小时,一周还能休息四天,中午还管饭。虽然我家在县城住,现在路好,骑个电动车十来二十分钟就能过来,一月两三千元,还开心。”在龙山酒业务工的杜丽荣,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
      刘寨村还带动周边村庄300余户农民种植旱地蔬菜800余亩,累计提供务工岗位400余个,有效带动周边蔬菜种植业的发展和群众就业增收。
      现如今,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致富已成为现实,随着刘寨村产业的不断拓展,越来越多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程玉珍高兴地说:“去年,3名本科毕业大学生也加入到村级产业发展队伍中,为村里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本报记者李全宏 本报通讯员王晓燕

    记者手记
    让创新理念驱动乡村发展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走进壶关县龙泉镇刘寨村,让人忍不住想起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句。近年来,生态优美的刘寨村,在基层党建、产业发展、乡村面貌等方面走在了全省前列,成为众多乡村学习的标杆,前往考察学习的人员络绎不绝。
      刘寨村曾经是壶关县有名的贫困村,近年来,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中,刘寨村把创新理念贯穿始终,积极推动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至专业合作社,让沉睡的土地资源“醒”过来,使“黄土地”变成“活资源”,现如今,108栋蔬菜大棚、300余亩旱地蔬菜、260亩无公害小杂粮,成了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的金土地。
      创新还体现在组织形式上,为了把零散农户组织起来,做大做强蔬菜产业,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合作社,通过金融贷款、社员入股、土地流转、荒地复垦,采取“合作社+能人大户+脱贫户”的模式,引导全村群众和周边10余个村调整种植结构,提高了农业资源整合利用效率,形成了独特的农业区域经济。
      创新还体现在产业发展上,刘寨村不断拓展产业领域,拉长产业链条,先后建设肉羊肉牛养殖场、100kW光伏发电站、小杂粮加工厂等。引进优秀人才投资1500万元建设“龙山酒业”;引进优秀运营团队,组建“田间人”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线上线下同步销售优质农产品……
      从“穷乡僻壤山村”化身“宜居宜业乐园”,从贫困村到乡村振兴示范村,刘寨村快速发展的背后,是村“两委”深入践行“两山”理论,绘就和美乡村的生动实践。

    李全宏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5-27期

    • 第2024-05-26期

    • 第2024-05-25期

    • 第2024-05-24期

    • 第2024-05-23期

    • 第2024-05-22期

    • 第2024-05-21期

    • 第2024-05-20期

    • 第2024-05-19期

    • 第2024-05-1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