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政法

政府推动 学校主导 家庭尽责 社会支持

“校家社”协同共育筑未来

  • 图①:全国人大代表杨蓉走进幼儿园进行法治宣传。本报记者史晓波摄

  • 图②:临汾市尧都区妇联举办家庭亲子阅读活动。

  • 图③:平遥县人武部官兵向小学生讲解国旗知识。 武兵摄

  • 图④:太航幼教集团小兔乖乖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举办亲子家风家教课。

  • 图⑤:山西省科技馆组织“制作月球”——联合行动之山西馆主题活动。

  • 图⑥:芮城县消防救援大队开展“童心绘消防 快乐过六一”主题活动。陈蓉摄

  •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教育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才能实现“1+1+1≥3”的效果。近年来,我省运用课题实验研究的方式,从实验区做起,边探索边实践边总结,在全国领先把教育系统和关工委优势有机整合,创新打造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山西模式”,不断筑牢学生健康成长“防护墙”。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运行机制涉及面广,其中“机制”是保障,“育人”是核心,“协同”是关键。我省各地积极探索,临汾市汾西县组建了由县委副书记挂帅、四大班子分管领导、宣传部、关工委、教科局、老干局、妇联等部门参加的联协会议制度,领导统筹协同育人工作;长治市教育局关工委由试点到全面实施家长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推进健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支撑起全市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的骨架;太原市杏花岭区实施“家庭文化与家长教育工程”,依托“杏花讲堂”基地和各中小学、街乡、社区家长学校举办家长教育公益宣讲活动,引进专业团队、招募志愿者推动家庭教育培训服务指导进社区进家庭,形成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方协同党建家风同构教育模式……
      省关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成功经验的取得,让我们看到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在我省呈现出雏形,家校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破了题,学校发挥主导作用蹚出路,社区配合、社会支持迈开了步。
      护苗引航长路漫漫,协同育人任重道远。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形成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下一步,我省将全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大教育”格局,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协同育人机制将更加完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将更加浓厚。

    司法保护进校园

      “案件中的这个女生因法律意识淡薄,又没有及时向亲朋好友求助,最终导致了严重后果。”这是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少年法庭以庭审实践推动法学教育和法治宣传,将法庭搬进校园,将庭审现场变为法治课堂,开展了一场“面对面、零距离”的庭审观摩。
      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有关负责人介绍,女性因独特的生理构造、心理特质以及相对的个体差异,在面对安全挑战时尤为脆弱,加之部分学生安全意识薄弱,轻信他人,自我保护观念差等现象,有待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此次庭审观摩活动主审法官以案说法,分析了女性学生犯罪的因素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并重点对个人、家庭、学校层面的因素进行了具体剖析,同时提出事前预防、事中阻断、事后惩治的三阶段预防、警示方式。
      “这堂课让我受益良多,告诉我们要洁身自爱、慎重交友,在遭受不法侵害时要大胆说‘不’,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我觉得这堂课沉浸感很强,通过真实的场景、现场的讲解,让我知道了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危险发生和遇到危险该如何保护自己,有效增强了我的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与防范能力。”庭审结束后,旁听庭审的同学们纷纷表示。
      近年来,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持续开展司法保护进校园活动,为未成年人的成长保驾护航。庭审现场进校园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不仅是真实生动的法治公开课,更是践行能动司法理念,深化诉源治理的实践课,对帮助学生增强法治意识,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
      据介绍,下一步,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将继续把法治实践和法治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坚持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做好社会合力的有机成分,为共同筑牢未成年人全方位保护法治防线作出积极贡献。

    好家风促好学风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蔡元培曾说:“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如何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汾西县第一小学依托家长学校这一平台,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实现了好家风促好学风,好学风促好校风,好校风促好社风的良好局面。
      党建引领是做好家长学校工作的根本遵循,在党支部的引领下,汾西县第一小学的家庭教育工作沿着正确方向行稳致远。先后组建家长党小组,负责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组建家长讲师团,负责特色社团建设,传承优秀乡土文化;建立“新父母俱乐部”“智慧父母圈”等交流平台;确定多个国防教育基地、革命教育基地、研学基地……
      认识家庭,了解家庭,是学校和家庭建立建设性关系的基础和前提。每学期初,汾西县第一小学都会组织班主任及科任老师进行全员家访,了解学生家庭文化背景、家庭组成结构、家庭养育风格、家庭教育需求四个层面,把发现的问题和成因归类整理,存入学校档案,为家校合作共建提供了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如发现贫困家庭,党员教师负责联系,实现学习扶智、精神扶志和物质扶困。
      学校特别重视对家长的培训工作,集中召开家长会进行专题培训,帮助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举办“沙龙式家长培训”和班级定期家长会、线上交流会不断提升家长素质,构建和谐家校关系。近年来,全校有2000多名家长通过培训,改变了教育观念,改善了教育方式,提升了自身素质,切实担起了做家长的责任。
      多年的坚持,收到良好的效果。班主任们感到,以前是自己联系家长反映孩子在校情况,现在是家长主动沟通孩子在家情况;家长们从“棍棒教育”“高压手段”“金钱物资引诱”等误区走了出来,能运用说服教育、正面引导、言传身教等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家长们纷纷表示,以前只知道要求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但却不知道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通过参加培训,不仅懂得了教育孩子的道理与方法,帮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还改正自己的很多不良习惯。

    关工委厚植资源优势

      关工委在教育、引导、关爱、保护青少年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杏花岭区是省城太原的主城区和老城区,该区关工委拥有一支聚集了各类优秀人才的“五老”队伍。为构建全区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工作格局,杏花岭区关工委找准工作定位,自觉发挥独特的牵头、协调和推动优势,努力有所作为。
      注重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指导、培训、研究优势,打造关工委专属力量,先后组建了党史国史宣讲团、家庭教育专家指导组、退役老兵志愿者服务队三支队伍,进学校、入社区,积极发挥阅历丰厚、带动力较强的作用。专家王素萍在多个学校设立工作室,进行经常性的家庭教育咨询培训,专家张志东、吴亚波被省关工委协同育人课题组吸纳为成员。
      协同育人,协同的力量越大越好。组织校园电影节,借助滨河东路小学校友著名导演宁浩扩大影响力,并积极与山西传媒学院建立起区校、校校协作关系;组织全区少儿书法大赛,连续10年邀请区书法家协会著名书法家担任评委,现场指导孩子们写字。同时,积极与辖区内所有育人单位、载体、平台建立紧密的工作联系,不断厚植资源优势。
      此外,杏花岭区关工委始终把调查研究作为提高自身建设的重要一环,坚持心里装着问题、装着课题,去学校、去社区,多参加有关活动,多倾听各种声音。该区胜利街小学的导航式校家社协同育人模式,省实验小学集团中车分校的童心视角下的育人实践,巨轮街道程家村西社区关爱“候鸟”儿童的工作等,都是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发现的校家社协同育人典型。
      杏花岭区关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不断建立健全领导机制、投入保障制度等,形成常态化的工作机制、科学化的目标体系与考评机制、激励和监督机制,把校家社协同育人的研究与实践不断引向深入。

    社区协同培育“向阳花”

      三年级学生思颖因母亲去世,出现了抑郁情绪,不愿意去学校,奶奶领着孩子来到社区。社区工作人员采取心理疏导的方法,同时引导家长营造温馨积极的家庭氛围。经过一段时间,孩子正常上学,精神状态好转。这是汾西县府西社区家长学校的一个典型案例。
      在社区开展家庭教育,有利于群众就近参加、及时反馈、方便解决问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府西社区的家长学校依托党员活动室,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组织各类活动,积极倡导社区广大家庭重视家庭教育。
      针对大部分家长学习家庭教育动力低的问题,社区采取“问题导向”式的培训。根据家长们咨询的共性问题,围绕孩子任性、发脾气、撒谎、拖拉、厌学、考试焦虑情绪、抑郁等动机背后的心理需求以及“如何才能当好家长”“什么才是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现场采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案例、精彩的互动游戏相结合等方式,使很多家长了解了孩子年龄性格特点,从语言上、行动上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少些控制、溺爱、放任。运用多种方法潜移默化地引领孩子,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同时,善于利用真实案例,开展相应的辅导培训。某地发生霸凌事件后,家长学校迅速以此为话题开展了四期讲座,通过分析案例、剖析原因、交流互动等,让家长更加了解不同阶段孩子的身心需求、性格特点,引导家长帮助孩子提高安全意识,指导孩子如何与人相处、处理冲突,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府西社区家长学校还会不定期组织读书会、亲子阅读朗诵比赛、体育项目比赛、团体游戏活动等,通过活动和谐亲子关系、亲邻关系,家长、孩子相互模仿学习,轻松改变家庭教育观念,实践家庭教育正确方法。

    同心呵护特殊儿童教育

      在长治市特殊教育学校,有一群特殊的学生:他们无法正常与人沟通交流,更无法正确表达自己所思所想,甚至很难控制自己的言行。在这里,没有语言的孩子终于会说出简单的字词;不会算数的学生终于会简单地计算;没法安坐的孩子终于能在座位上安静下来;注意力涣散的孩子终于能慢慢专注学习3分钟……这些点滴进步,就是特教教师和学生家长最大的成就。
      这里的孩子更需要家校同心呵护。长治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赵亚丽讲述了一个成功的案例。该校四年级学生瞳瞳,是一名自闭症患者。她上课情绪问题极其严重,不开心的时候会突然大喊大叫,情绪失控,扔书包,摔椅子。老师们发现瞳瞳特别喜欢被关注和表扬,如果没有及时得到老师的夸奖或其他孩子不听她管教,就会很生气。找到瞳瞳行为背后的原因,学校立刻组织三名专业康复教师协同班主任成立了个训康复小组,分别从自己擅长的专业领域对瞳瞳做出个训计划。
      随着个训的开展,老师们发现瞳瞳课堂康复效果良好,但回家休息返校后康复效果出现反弹。经过走访调查,康复小组研究决定让家长走进校园,陪同瞳瞳共同进行训练。康复小组一方面设计亲子互动方案,找出家长与孩子交流过程中家长言行对孩子的不良刺激;另一方面做到家校教育同频,避免出现康复效果反弹。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两个月的个训,瞳瞳的康复效果显著。她能主动和喜欢的老师、同学拥抱,在日记里有了开心的记录。当瞳瞳主动拥抱奶奶,并说出“我喜欢你”的时候,奶奶激动得久久不能平静。
      赵亚丽说,最美的声音是家校同频的回响,最好的教育是家校共育的互动,用心沟通,以爱育人,可以更好呵护生命的成长。

    主题策划:杨文
    文字:李炼 闫书敏
    图片:除署名外,由省妇联供图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5-29期

    • 第2024-05-28期

    • 第2024-05-27期

    • 第2024-05-26期

    • 第2024-05-25期

    • 第2024-05-24期

    • 第2024-05-23期

    • 第2024-05-22期

    • 第2024-05-21期

    • 第2024-05-2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