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麦收时!在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曲村的广袤田野间,金黄色的麦穗翻着细浪,丰收的喜悦溢满田间地头,一台台联合收割机纵横穿梭,一颗颗金黄麦粒倾泻入仓,飘出特有的麦香。省农业农村厅消息,全省小麦大面积收获从6月1日开始,6月20日基本结束。当前,全省800余万亩冬小麦长势良好,丰收在望。
保障粮食安全,一靠增产,二靠节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减少粮食损耗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从全球看,每年全球粮食从生产到零售全环节损失约占世界粮食产量的14%。有调查显示,我国小麦、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在生产、加工、存储、运输、销售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存在不同程度漏损情况。据《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3〉》测算显示,到2035年,若我国粮食收获、储藏、加工和消费环节损失率分别减少1至3个百分点,实现三大主粮损失率减少40%,可降低三大主粮损失约1100亿斤……这些数据提醒我们,节粮减损潜力巨大,做好节粮减损须臾不可放松。
节粮减损相当于增加粮食有效供给的“无形良田”,具有多重现实意义。在经济层面,减少中间环节和流通环节对粮食资源的浪费,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对粮食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可有效提高粮食利用率,助力稳产保供。在生态层面,粮食生产需要水、土、肥、药、种等生产要素的投入,节粮减损就是节约珍贵的水土资源,减少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的消耗,进一步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在社会层面,节约粮食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和牵动效应,通过节粮减损的宣传和推广,提升群众对粮食安全和资源节约的认识,增强群众的节粮爱粮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节粮减损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链条长、范围广、环节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系统思维,把握关键环节,科学综合施策,从全链条发力,助推节粮减损。
科技赋能节粮减损。一粒粒粮食,从田间到餐桌,要经历生产、流通、加工、消费等多个环节,通过全产业链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能大幅减少损失浪费。在粮食收获环节,着重从机收减损上挖潜力,通过科技攻关、机收培训等举措,有效实现机收减损。比如,通过精细化收割,可以把机收损失率控制在2%以内。在粮食加工环节,加快推进加工企业转型升级,科学制订粮油加工业标准,引导合理适度加工,不断提高副产物综合利用率,减少口粮资源损失浪费。在粮食储存环节,利用智能控制系统精确控制粮仓内的气体成分,抑制粮食呼吸和发芽,防止霉变和害虫滋生。
减少损耗,离不开全社会每个人的行动。如果说粮食收获、储藏、加工和消费等环节是端稳中国饭碗的“上半篇文章”,那么厉行节约,减少餐饮浪费,则是“后半篇文章”。在资源有限、需求多元的背景下,节约粮食需要激发和汇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对于餐饮企业来说,要倡导和推广小份菜、半份菜、单人餐等办法,引导消费者做“光盘”行动的参与者,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要积极践行大食物观,通过合理购买、餐前规划、妥善储存等日常细节行动,做一个厉行节约的践行者和传播者,为节粮减损贡献一份力量。
赵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