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校,这个具有年代感的名词正回归公众视野。
近来,全国多地夜校火热开启。“开课即满”“一座难求”,上夜校成为不少都市青年下班后的新选项,也成为教育市场的新风口。
面向职场人的兴趣班
白天上班、晚上“学艺”,已成为一些都市青年的新时尚。
去年8月,江苏省常州市工人文化宫焕新开放。暌违20多年,“职工夜校”再度走进职工市民的生活,12个大类65个班的名额被1191名学员“秒抢”。
今年3月,上海市民艺术夜校春季班放出680门课程,500元12节课,吸引73万人线上抢课,“中医石氏伤科”5秒钟抢完。截至5月,武汉青年夜校已累计开设各类课程228节次,覆盖学员8000余人次。
夜校并非新鲜事物,在我国已有逾百年历史。从建党初期创办工人夜校,提高工人文化程度、唤醒工农革命意识,到新中国成立后大力扫盲、教授生产技术,再到改革开放后鼓励提升学历……在各个历史时期,夜校发挥着不同的教育作用。
江苏青年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陈蕴哲认为,与上世纪的夜校主要满足学历教育需求不同,当下夜校主要提供非学历教育服务。换言之,如今的夜校更像是“成人版的少年宫”“青年人的老年大学”,是面向职场人的兴趣班。
风潮何以席卷多地
课程时尚多元、兼具社交属性,是不少夜校吸引年轻人的地方。
探戈舞、街头摄影、手冲咖啡、涂鸦心理学、非遗工艺手作、古琴、识别收集矿石……随着年轻人不断“解锁”有趣的课程,这些“下班后的小确幸”“‘回血’型夜生活”,让夜校成为打工人“去班味儿”的绝佳选择。
天津美术学院2021届毕业生石远宇去年底和同学创办了南京“叁野灯”夜校。在他看来,轻松、“反内卷”的学习氛围,是夜校走红的重要原因。
价格也是吸引力之一。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夜校相对低廉的费用,让更多人愿意为自己的兴趣买单。
记者梳理发现,大多数夜校平均每小时收费在百元以下,且多为30人以内的小班化教学。“便宜实惠”“性价比高”是不少学员的集中评价。
“夜校热”如何持久
在满足青年学习技能、培养爱好、治愈焦虑、增进社交等多元需求的同时,部分夜校也存在质量、运营等方面的隐忧。
一些公办夜校在运营模式上缺乏可靠支持,面临难以持续的尴尬局面。
受访夜校学员、举办方以及高校学者认为,防止“夜校风”变成“一阵风”,不同举办主体可分类施策,在教学内容、经营模式等方面加强监管提供扶持,多措并举促进夜校健康发展。
共青团南京市鼓楼区委书记于文建议,发挥“夜校+”的平台效应,深度整合区域文商旅资源,融入技能提升、健康养生、婚恋交友、就业创业等服务,将夜校带来的青年流量转变为区域发展的青春力量。
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