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适时调整状态 保持内心安宁

  本报讯(记者李林霞)“当前,人们会通过朋友圈、抖音、QQ和微博等各种平台,看到别人晒美颜、财富、技能、幸福和成功,与自己平凡的日常生活一比较,有的人就会‘自惭形秽’,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影响身心健康。”6月11日,山西省心理学会理事长、山西大学心理学教授刘丽表示,“社会比较是一种本能。每个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想要了解自己的地位、能力和水平,当缺乏客观的评价手段时,人们倾向于通过与他人比较而进行自我评价。适当的社会比较,有利于重建自我内心安宁。”
  刘丽教授分析,在社会比较中,一种是上行社会比较,即个体习惯与在某方面比自己出色的人进行比较,并以此来确定自身的价值。如果目标恰当,个体就会觉得通过努力可以达到,进而努力前行。这有利于激发其斗志,维护其自尊。但如果目标远高于自己的实际情况与能力,个体就会因无法达到而容易感受到威胁、压力、沮丧和挫败,进而陷入焦虑与抑郁情绪中,影响其身心健康。一种是下行社会比较,即当个体在生活中遭遇挫折、丧失自尊或受到威胁时,会倾向于将自己与比其情况更糟糕的人进行社会比较。下行社会比较有很好的适应功能和调整作用,往往会带来“我还不错、我没有那么惨”的心态,有利于维护个体遭遇不幸时的自尊与幸福感。但如果一味进行下行社会比较,时间长了容易让人产生惰性、不思进取,影响其发展和进步。还有一种是平行社会比较,即将自己与同龄、同性别、同背景、同能力等相似的人进行比较。相似的他人可以提供更多真实、有效的信息,这有利于形成更稳定、准确的自我评价,进而维护个体的自尊与幸福感。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网络时代使上行社会比较无处不在,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人们的自我价值和身心健康。”个体如何调整以进行适当的社会比较?刘丽教授建议,其一,要学会选择新的比较维度,即补偿策略。当个体在某个领域因上行社会比较受到威胁时,可通过关注自身其他领域的长处来应对威胁,从而达到维护总体自我价值感的目的。“比如,一个人相貌和背景不如别人,或可以通过努力发展业务能力来超越别人,以谋求自己相对优越的社会地位。”其二,要努力降低上行社会比较的水平,即选择与自己相似或稍高于自己的人进行比较,避免盲目向上比较给自己带来痛苦。其三,增加与自己比较的数量,即可以多与过去的自己或自身的内部标准比较,看到自己的努力与成长。其四,遭遇挫折时不妨向下比较一下。最后,用相互支持抚慰社会比较带来的伤感。“比如,让家成为避风港,家人之间彼此提供更多的支持与肯定,共同维护彼此的自尊和身心健康等。”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6-17期

  • 第2024-06-16期

  • 第2024-06-15期

  • 第2024-06-14期

  • 第2024-06-13期

  • 第2024-06-12期

  • 第2024-06-11期

  • 第2024-06-10期

  • 第2024-06-09期

  • 第2024-06-0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