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笔者想入手一件中式裙装,便在某购物平台搜索框里输入了“新中式裙”的检索词,随后好长一段时间,有关中式裙装的视频开始轮番推送。几天后,又在某短视频平台推送的“牛仔裙”直播中驻足了几分钟,同样,开始收到“牛仔裙”视频推送。于是,回想起朋友们曾经调侃的打车、朋友圈经历。机缘巧合的情况下,朋友用打车软件呼叫过加价的商务车,随后每次打车平台都会推送加价商务车;另一位朋友更有意思,中午才与朋友提到减肥的话题,晚上朋友圈就收到各种减肥药物、器械的广告推送……
开始的时候只是感慨大数据带来的精准推送让消费者省却了很多麻烦,但经历得多了,便发现我们的消费选择似乎进入了怪圈,那些你感兴趣的或者只是你驻足停留的几秒被大数据解读,然后推送的宣传语很容易让自己“冲动”消费,许多时候花掉了钱,却没有给生活品质带来真正的提升。
后来在网上看到了有关信息茧房的讨论,即大数据根据搜集到的你的信息,自动提供你喜好的内容,从而让你接收到的信息单一。瞬间顿感“醍醐灌顶”,原来不光是信息茧房,信息茧房也带来了我们的“消费茧房”,即消费者被算法推荐的信息包围,养成一种消费习惯。在各种推送信息中,消费者凭个人认知对海量消费信息“去伪存真”,自以为做足了功课,其实一直被禁锢在商家营销推送的“茧房”里。其直接后果就是获得信息的范围受到干预,大量同质化的内容推荐,诱发思维定式,失去理性判断。更有甚者,某些平台利用算法分析消费能力差异,在个性化服务幌子下,对消费者实施价格歧视与欺诈。
国内著名商业咨询顾问刘润曾经说过,消费者买东西有三个决策要素——需求、触点、信任。“消费茧房”源于搜索框关键词、逛街习惯和信任范围。打破茧房的关键在于调控好“熟悉”与“意外”的比例,需要消费者反向利用平台的客观数据去做理性判断和决策,让每一笔钱都花得有价值。
破除“消费茧房”,首先要对消费目标和自己的消费能力有正确的认识。在我想买、我要买、我能买以及有没有必要买这四个环节中清醒理智地去判断,买对生活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其次,可以主动接触多样、多元化的商品信息,多换几个关键词,多点开几个不一样的商品页面。就像女孩子逛街,就是随便逛,直到一种强烈的需求感产生,再去购买。当然,如果想要避免过度消费,还可以对于想买的东西设置冷静期以及学会“断舍离”,把想买的东西放在购物车冷静一段时间。如此,既可以对比价格,又可以避免冲动消费。因为各大购物平台的价格都是一直在波动变化的,冷静期可以通过比较商家价格和质量,真正实现购买性价比更高的商品和服务。
当然,良好消费环境的营造需要我们大家去维护。“消费茧房”的本质是供给茧房,突破“消费茧房”的源头是突破供给茧房,供给升级才能带来消费升级,强化优质产品供给,才能进入消费的良性循环。
任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