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是推动人类思维、观念创新变革,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多年来,我国科普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离不开科普工作者的辛勤付出。他们将晦涩难懂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科普活动,将科技创新成果切实惠及人民生活,帮助无数青少年点亮科技梦想。在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之际,记者专访阳泉市三位科普工作者,了解科普工作背后的故事。
探索地球历史的奥秘
“化石记录着地球环境在远古时期沧海桑田的变化,是我们人类探索和了解地球历史的一部无字古书。你看那山上一层层的岩石,每一层岩石的变化都反映着地球历史上不同的古环境。通过研究化石,可以了解地球各阶段的生态环境。比如说某一层岩石里贝壳、海螺化石特别多,就可以推测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在阳泉太原组木化石群保护区,阳泉市古生物化石保护协会会长白志君侃侃而谈,向记者介绍蕴藏在化石中的奥秘。
古生物化石是珍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但与文物、受保护动植物等相比,化石的保护力度依然较弱。聊到化石保护,白志君语气郑重:“化石是自然环境发展史的实证,保护古生物化石资源势在必行!只有通过科普让更多的人了解它、认识它,才能更好地保护它、利用它。”
从业余的化石爱好者,到专业的化石保护者和研究者,这一路的艰辛只有白志君自己清楚。多年来,白志君穿梭在露天矿坑、山谷沟渠中,搜寻远古生命留下的痕迹。白氏桃河兽、阳泉长寿螈、锯齿龙、瓣齿鲨、阳泉科达木化石群等的发现,无不凝结着他的心血。他不仅将发现的珍贵化石无偿提供给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博物馆用于科研与科普展示,还向无数青少年讲述亿万年前的化石故事。
“小朋友们,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大家是不是觉得非常久远?而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有着46亿年的历史,古生物在时间的长河中静静见证着地球变迁。今天,由我带领大家通过神秘的古生物化石探秘地球的历史……”在阳泉市实验小学,白志君依托古生物化石向同学们介绍地球的远古历史,并让同学们利用显微镜观察化石标本。看到显微镜下树木化石清晰的维管结构和石灰岩中的微体生物化石,同学们不禁发出阵阵惊叹。
让科普工作者最自豪的,莫过于看到受过科普的孩子成为科学爱好者。如果能培养出未来的科学家,更会令他们骄傲不已。17岁的高中生黄子恩是一名古生物化石爱好者,他在互联网上与白志君结识后,连续三年来阳泉参加科普活动并探索古生物化石。在白志君的鼓励下,黄子恩在北京、阳泉等地多次开展化石科普活动,号召更多人加入到探索地球历史和保护化石的队伍中。“带着好奇心去观察世界,梦想的星空就会逐渐清晰起来。我想鼓励更多小朋友像我和白老师一样,找到自己的梦想并去努力实现它。”黄子恩坚定地说。
注入向阳而生“心力量”
“请说出你身边这位同事的六个优点!”
“她为人实在真诚,工作认真负责……”
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被随机选到的一位职工显得有些紧张。只说出对方的三个优点,她就有些害羞地笑了起来。在众人的掌声鼓励下,她敞开心扉表达了对同事的赞美。两人笑着拥抱在一起,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这是5月10日,阳泉荫营煤业公司职工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的一个现场片段。
“学会赞美他人和接受他人的赞美同样重要。日常生活中,我们面对越熟悉的人往往越不好意思夸赞对方。通过这个游戏,可以让我们了解别人眼中的自己,增强自信心和人际交往的动力。”阳泉市心理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主任崔小琴向记者介绍。在这次讲座中,她向企业职工介绍心理健康知识和情绪管理方法,引导企业职工关注心理健康,享受愉悦人生。
谈到为什么走上心理健康科普的这条道路,崔小琴说起多年前的一次科普活动。那是一次偶然的契机,她去到阳泉市平定县东回镇的一所学校,为留守儿童科普心理健康知识。
“很多留守儿童内向胆怯,不敢与陌生人接触,躲在老师身后怯生生地看着我。”现在,崔小琴依旧能回忆起乡村湛蓝的天空和孩子们清澈的眼神。乡村学校条件比较艰苦,她在学校餐厅给孩子们上心理课,讲台下面都是不锈钢的餐桌。她鼓励孩子们一起聊天、做游戏,很多内向的孩子在她的带动下开始主动回答问题,还有些孩子悄悄和她分享成长中的烦恼。这次活动让她真切地意识到心理健康科普的价值和意义。
“心理健康就像含苞待放的花朵,只有精心培育才能绽放。作为心理健康科普工作者,我们的工作就是引导心灵之花向阳生长,找到幸福的方向!”崔小琴坚定地表示,她会在为人们驱散阴霾、点亮心灯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放飞青少年人工智能梦想
踢足球的机器人、飞翔在操场上空的无人机、随音乐舞动的机器人,还有酷炫的机器狗和机器鱼……5月13日,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双创学院执行院长董作峰带领该校的学生志愿者来到阳泉市矿区南楼小学开展科普活动。小朋友们紧紧围绕在志愿者身旁,听他们介绍各类机器人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迫不及待地想大展身手。
“培养大学生成为科普工作后备力量,不仅可以将学生学会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还能让他们在基层科普活动中回馈社会,实现人生价值。”董作峰强调,“人工智能+教育”的育人功能,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遇到的重要挑战,这种“大手拉小手”的科普方式为人工智能教育提供新的可能。
活动中,董作峰注意到一个沉默寡言的孩子。他站在模型前,目不转睛地盯着无人机,犹豫几次还是没有伸出手去触摸。董作峰看到他渴望的目光,主动上前为他讲解无人机操作要点,并鼓励他自主操作无人机。看着无人机自由地飞向天空,孩子眼中迸发出喜悦的光芒,这让董作峰感到无比的欣慰。
“正是孩子们对科技渴望的眼神,促使我在科普的道路上坚定前行。”董作峰说,科普工作就是在青少年心中播撒科学的种子,希望这颗小小的种子能让他们的未来有更多可能。
自2018年以来,董作峰科普团队走访阳泉市三十余所中小学,通过科普专题讲座、机器人展示宣传、机器人竞赛等多种活动,向青少年科普人工智能知识,服务学生近4万人次。今后,董作峰团队会继续将科学的种子播撒到更多地方,为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研事业的青少年群体而不懈努力。
杨家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