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而实,原名潘耀麟,影视剧三栖作家。华而实弥留之际告别各界朋友的话是:“谢‘知音’,天上再见。”
华而实,一级编剧,祖籍山东济宁,1932年出生于北京,就读于北京辅仁大学、北京大学。早年即从事戏剧和电影创作,1957年发表和出版了电影文学剧本《汉衣冠》,获得优秀电影剧本奖。
1978年后问世的作品有:电影剧本《知音》《梅兰芳与程砚秋》《赛金花绿皮书》,晋剧《红娘子》,京剧《海王魂》《秋声赋》《彩练明珠》《蔡锷与小凤仙》,歌剧《湖畔双碑》,电视连续剧剧本《上党战役》《评梅女士》《秋水长天》《落花时节》《大敌当前》《载酒行》,戏曲电视连续剧《鲜卑骄子》,河南越调戏曲电影剧本《智收姜维》(2012年11月珠江电影制片厂摄制),栏目剧剧本《宝贝保卫战》等。作品在全国及山西省省内多次获奖,出版有文集《悲欢五重奏》《刚柔四重奏》《华而实剧作集》。
华而实个性突出,才华出众。业界人士称他有山东人的豪爽,北京人的豪言,山西人的豪迈。从《汉衣冠》到《知音》《大敌当前》《评梅女士》……无不体现着他对历史事件的非凡诠释。作品典雅的语言、诡奇的情节、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无不反映着作家的胆识和才气,令人赞叹。
华而实自己说:“我虽非史才,却有史癖。”事实上,他既有史癖,更有史才。华而实历史题材作品的风骨和力度,源于他的历史胸襟、历史视野和对某些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的准确把握。华而实营造诗的史或史的诗的大手笔,常常体现于有能力超越琐碎的个人欲望的烦冗陈述,紧扣住历史脉搏的张动,创作出既大气磅礴又血肉丰盈,蕴含着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
华而实等编剧、孙伟导演,山西电视台拍摄的《上党战役》是山西拍摄的第一部革命史题材电视剧,在央视播出后,产生了很大影响。
2010年,为了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时任山西省京剧院院长白向杰提出要把20世纪80年代演出的《蔡锷与小凤仙》重新改编搬上舞台。时隔30年,剧院决定还是请华而实出马担任编剧。华而实从2010年7月到2011年1月,历时半年多,修改六七稿,山西省京剧院终于推出了由名作家(华而实)、名导演(孙桂元)和名演员(于魁智、李胜素)组成的豪华阵营上演的一台大戏,表现大题材、反映大主题、体现大史观的一台大戏。这台由山西省京剧院、国家京剧院和山西省歌舞剧院交响乐团演出的新编交响京剧《剑胆琴心》(《知音》)上演后,广受观众欢迎和业界好评,成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一台重头戏。
《知音》讲的是蔡锷和小凤仙的传奇故事。1911年,云南重九起义将领蔡锷自调京以来,目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郁悒于心。袁世凯复辟帝制之心已久,他一面令人对蔡严加防范,一面诱之以利,并把京都名妓小凤仙介绍给蔡,妄图使其沉溺于声色。
当时,日本出兵山东,逼袁签订《二十一条》条约,蔡锷力主拒约应战,袁世凯为获日本支持,屈从签约。全国掀起抗日爱国运动,袁世凯派兵血腥镇压。蔡锷认清袁的面目,秘密联络,筹备讨袁起义。袁对其猜疑,蔡锷遂用韬晦之计麻痹他。蔡锷的名声虽早使小凤仙倾倒,但由于相互猜疑和不信任,两人虽朝夕相处,心却相隔如山。后来,小凤仙不露痕迹地掩护了蔡锷,随后在《高山流水》的琴曲中,小凤仙向蔡锷吐露了自己的悲惨身世和灭除国贼之心愿,彼此终于觅到知音。袁世凯登基前夕,起义之事紧迫,小凤仙掩护蔡锷离开北京,自己却被投入监狱。
蔡锷借道日本到云南,打响讨袁第一枪,各省联袂而起。不到半年,袁世凯病死,护国讨袁战争胜利结束。蔡锷却操劳成疾,在日本病逝。此时,小凤仙静坐船头再抚瑶琴,思念知音,突然,一根琴弦崩断,小凤仙一愣,似乎心有灵犀,马上明白了什么,珠泪顿时涌出。
影片剪辑准确流畅,颇多创新。影片在蔡锷同袁世凯的冲突和蔡锷同小凤仙的纠葛两条线索中,着意加强蔡锷与小凤仙之间富有传奇性的纠葛,渲染整个影片的传奇色彩,从而突出体现“反对帝制、维护共和、知音遍天下”的主题。
在影片《知音》中,王心刚、张瑜演绎的蔡锷、小凤仙,从“拔剑四顾、知音难觅”的怅惘,到“灯火阑珊、高山流水”的欣喜,拨动了无数观众的心弦。
电影《知音》制片人王学朴,编剧华而实,导演谢铁骊、陈怀皑、巴鸿,摄影聂晶、汝水仁,特技摄影金燕茜。主要演员有王心刚、张瑜、英若诚(饰袁世凯)、林默予(饰蔡母)。1981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
影片《知音》1982年获第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剪辑奖(傅正义),第五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王心刚);1984年,获山西省首届文学艺术创作金牌奖。1982年1月,参展第六届香港国际电影节。
电影《知音》同名主题曲,作词华而实,作曲王酩,演唱李谷一,古筝弹奏李祥霆。“山青青,水碧碧,高山流水韵依依。一声声,如泣如诉如悲啼。叹的是,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一声声如颂如歌如赞礼。赞的是,将军拔剑南天起,我愿做长风绕战旗。”好一个“山青青,水碧碧,高山流水韵依依”,有山水,有色彩,有韵律,真是字字珠玑放彩,句句琅玕挺秀,歌词典雅,曲调优美,深受观众和听众的欢迎。李谷一“以情带声,以声传情”的中国民歌的现代唱法更增强了电影《知音》的艺术魅力,成为当时社会上少有的流行歌曲。
剧作家华而实说:“我不息不倦地锤炼艺术语言,精雕细琢,刻意求妍,有时惜墨如金,有时泼墨如雨。无论对白和唱词,都讲求精确、韵律、意蕴和文采,都尽量符合汉语语音的内在节奏和民族美学的表达习惯。”这正是剧作家写出如此美妙动人的主题曲的根本缘由。
韩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