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聚焦·忻州

岢岚:用“千万工程”经验绘写和美乡村新画卷

  • 宋家沟移民新村蓝天白云、青翠欲滴,极像一幅绚丽的风景画,引人入胜。

  • 宋家沟村民的幸福生活。

  • 岢岚县宋家沟功能食品有限公司沙棘饮料生产线。

  • 岢岚县王家岔村地埋式垃圾分类处理现场。

  • 年轻的羊肚菌种植户潘晓华看着即将收获的羊肚菌,满脸欣喜。

  • 王家岔全景。

  •   盛夏的岢岚,木秀草茂,清凉宜人。
      入夜时分,藏在管涔山褶皱里的黄土坡村,刚开业的“黄土情亲子乐园”里灯火通明,欢快的歌声随着烧烤的香气,在夜色中纵情飘荡。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胡志军感慨地说:“过去村里人嫌山高路远,冷冷清清,现在这反而成了特色,城里人呼朋引伴来到这里,白天观山景,开襟纳夜凉。”
      近年来,岢岚县始终牢记领袖殷殷嘱托,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聚焦“守底线、增动力、促发展”,扛牢责任、狠抓落实,坚持以“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因地制宜,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量力而行,统筹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展开了一幅乡村建设、乡村发展、乡村治理的生动画卷。

    坚持规划先行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从县城出发,朝北不到3公里,就到了高家会乡五里水村。百十户人散居在209国道两旁。今年,岢岚县认真学习践行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定了2个精品示范村和18个提档升级村。
      五里水村就是提档升级村之一。“领头雁”是一位不到30岁的女书记,叫何沫璞。小何介绍说,县委、县政府一再强调,要坚持乡村振兴和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一体谋划、一体实施,按照城乡融合发展思路,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彰显特色,结合实际,有序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逐步构建城乡一体、以城带乡、协调发展格局。
      “坚持规划先行,就是防止‘翻烙饼’。”在村委会,何沫璞拿出五里水村的规划,“有了规划,远期目标和近期任务就心里有了数,一件事办成再办一件事,一步一个脚印朝前走,久久为功。”
      立足五里水村的城乡融合型定位与特色,规划中注重村庄远景面貌的整体性和完好性,合理安排村庄布局方式,着力解决人居环境问题,更好保护乡村绿水青山,充分显示和提升村庄定位和价值,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今年提档升级具体任务有三项,一是提升村容村貌,二是改善基础设施,三是谋划产业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岢岚县以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为牵引,统筹推进城乡路、水、电、网、气等建设,实施维修提升乡镇汽车站5个,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运行,规划建设4个充电站,扎实推进28.8公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和8.8公里“四好农村路”建设。
      何沫璞说:“这几年,国家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县城创建成功,让我们体会到了城乡深度融合的好处。”

    强化一线行动
    深化人居环境整治

      “过去一是穷,也没有多少垃圾,二是不讲究,家里扫出来的脏土,出门找个旮旯就倒。”说起王家岔村环境的变化,老党支书杨和站在树荫下滔滔不绝地说起来,现在村里有专人登门收垃圾,集中起来分类倒在村口的三个“蘑菇”里。
      他所说的“蘑菇”,是县环卫部门按照垃圾分类专门安装的三个大小不一的地坑式垃圾桶。半圆的盖子盖好上了锁,看上去很像三朵漂亮的大蘑菇。
      人居环境的改变,是群众最直接可感可及的实事。岢岚县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作为推广“千万工程”经验的切入点,以垃圾治理为牵引,围绕创建2个精品示范村、18个提档升级村,所有村全面开展环境整治,梳理出任务清单6方面30小项,分别为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6项、促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12项、发展乡村特色产业2项、推动农业农村绿色生态发展2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2项、提升乡村治理能力6项。
      “城乡融合发展,生活垃圾率先实现了城乡一体化清运。”岢岚县卫健体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李永芳说,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县卫健体服务中心负责监管考核。
      王家岔村是岢岚县2个精品示范村之一。因为村后就是“国保”宋长城,这几年到村里的游客逐渐增多。环境卫生,不仅是脸面问题,也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
      “实行城乡垃圾清运一体化,乡村两级就没有保洁经济压力,有了积极性。经过宣传,上门收集垃圾,村民也积极配合了。”李永芳说,要监管好,就必须在一线,问题在一线发现,办法就在现场产生。实打实的效果,不仅村容村貌、户容户貌有了较大提升,而且在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中,这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举措得到越来越多的农民支持。

    加强项目支撑
    大力发展乡村产业

      干净整洁的村庄与蓝天白云相映生辉,微风吹来,绿树掩映中一座座温室大棚鳞次栉比,摇曳着夏日的光芒。
      走进岢岚县西豹峪乡羊肚菌种植基地,豹峪沟村民韩俊才兴奋地说:“我承包了村集体10座大棚,全部种上了羊肚菌,剔除菌种、肥料、人工和上缴集体的4.8万元承包费,去年纯收入达到11.2万元。种地这么多年,我还是第一次收入超过10万元,真是赶上了好时代……”
      岢岚被称为“中华红芸豆之乡”,也有“中国晋岚绒山羊之乡”的美誉。近年来,沙棘、羊肚菌先后登场,挑起了岢岚乡村产业的大梁,与红芸豆、绒山羊共同演绎黄、褐、红、白“四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大合唱”。
      围绕做好“土特产”文章,岢岚县推动一二三产融合互补,不断培育壮大特色农牧产业,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前提下,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及乡村振兴示范项目,依托三井畜牧强镇持续壮大以羊为主的多元健康养殖业,万只羊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形成从育繁推扩到规模养殖的全链条格局。开展杂粮全产业链标准化提升行动,大力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拓展红芸豆、绒山羊、沙棘、羊肚菌等品牌优势,促进特色农业高效发展。
      在全县农业产业发展的大格局下,许多村庄不等不靠,从自身资源入手,以市场为导向,主动上新项目,探索符合各自实际情况的产业新路,汇聚成“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生动实践。
      七彩滑梯、碰碰车、转转杯、人力过山车、樱花摇篮……一系列只有在大城市才有的娱乐项目落在了宋家沟镇王家岔村。一到周末,娱乐场成了孩子们欢乐的海洋。
      温泉乡咸康村的油桃大棚声名鹊起。种植户贺鸡换高兴地介绍:“今年的油桃长势很好,口感香甜。我种了两个大棚的油桃,预计每个大棚的收入可达上万元。”
      高家会乡上川坪村在青山贫瘠的土地上种上了毛建茶试验田,开发出的产品“毛建隐茶杯”一年多时间卖了70万个。
      一场从环境到生产,再到生活、生态的深层次变革在岢岚乡村持续推进。

    突出文化赋能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每天清晨,紧邻宋家沟三棵树广场住的沈姚付一边做着凉粉,一边听着广场传来的舞曲。“刚开始,觉得晨练的人是闲着没事干,跟着跳了几次,才知道锻炼身体和下地干活不是一回事,跳会儿舞浑身舒坦。”
      说起动员沈姚付学跳舞,宋家沟村妇女主任李爱岚笑着说,可是费劲了,“说是鬼抽筋,不跳”,后来村里跳舞的队伍越来越壮大,老沈也动心了……
      沈姚付感慨地说:“从懂事开始,拼尽力气就为填饱一家人肚子,穷得既没有那闲也没有那情。”自从2017年移民搬迁搬到了宋家沟,才一年一个样,过上了芝麻开花节节高的生活,才敢往人堆里站了。
      摆脱贫困,沈姚付们有了更多更高的精神需求。岢岚县因势利导,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构建了“中心、所、站、点”四级架构,阵地机构全部覆盖,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
      新的不来,旧的不去。岢岚县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岢岚好人等评选活动,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集中整治高价彩礼、大操大办、人情攀比等不良风气,大力倡导睦邻友好、尊老爱幼、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文明乡风。全县先后选树“星级文明户”3111户、“岢岚好人”“新时代好少年”等先进典型36个,累计创建国家文明村1个、省市文明乡镇6个,国家卫生乡镇4个、省级卫生村86个。
      坚持群众视角,从农民最关心的事情做起,把一件件民生小事作为一个个着力点,为广大农民带来获得感、幸福感。在“千万工程”经验的引领下,宋家沟开始了从“洁化”“美化”到“艺术化”的转变。
      现在,村里有文艺演出、“送戏下乡”等活动,沈姚付是绝不落场的。以前吃的小杂粮,成了宋家沟村民手下的各色颜料,老沈想听游客们对他“创作”的杂粮画的惊叹和赞美。

    坚持党建引领
    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这几年,岢岚乡村有个新变化——年轻人越来越多了。有从城市回来的“归乡人”,更多的是“新乡人”。
      五里水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何沫璞,从2014年五里水村包村干事,到2017年换届选举担任村党支书,再到2021年考录乡镇公务员选派到五里水村任村党支书,10年时间,经历在变,但为五里水村谋发展的初心不变。她以自己为例,号召到村大学生、返乡大学生参与村内工作实践,凝心聚力、集思广益为村子发展建言献策。
      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人。岢岚县长效开展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建立起”一村至少一名“共计130名的到村工作大学生队伍。现在他们中,有42人成为入党积极分子,73人进入村“两委”班子,已成为当地引进产业、服务群众、乡村治理的生力军。还扎实推进村党组织带头人后备力量培育储备工作,建立人才资源信息库3796人,储备有效后备力量282名,确保了每村至少2-3名,不断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
      马艳茹是到村工作大学生。担任黄道川村党支部书记后,几年时间,她带领村“两委”班子盘活集体土地,建起了土豆加工厂,做大了牛羊养殖业,为村集体创收13.4万元。
      在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她还注重学习和运用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推广清单制、积分制、数字化等做法,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和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托稳全村人的幸福。
      “农村是考验我们各种能力的一个大舞台,新时代赋予了我们新任务,作为到村工作大学生,我们更要扑下身、沉下心,敢想敢干,为村里谋发展,为村民谋幸福。”马艳茹说,要通过几年时间让村民的人均年收入达到2万元左右,使村集体收入再上一个新台阶,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从宋家沟到王家岔,再到黄土坡。一条旅游路串起来三个村庄,旅游线路上的三个村,次第发生蝶变。黄土坡村党支部书记胡志军说:“农村有了与城市不一样的风景,才更能成为城里人内心向往的地方。这也为探索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打开广阔空间。”

      文王利强 图赵文君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6-21期

    • 第2024-06-20期

    • 第2024-06-19期

    • 第2024-06-18期

    • 第2024-06-17期

    • 第2024-06-16期

    • 第2024-06-15期

    • 第2024-06-14期

    • 第2024-06-13期

    • 第2024-06-1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