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从来天下脊”。我的家在太行山脚下梁家庄村的观音堂里。五代十国时期,我就在这里静静生根,茁壮成长。
“老干擎天直,盘根拔地深。”千余年来,我长到16米多高,胸径1米有余,冠幅达8.9米。我枝叶苍翠,身材笔直,顺溜得没有一条侧枝,甚至连树皮的纹路都是直上直下的,精细均匀。村里的村民们视我为宝树,说我有灵性,心中每有烦恼,都会找我倾诉一番。
“千年松,万年柏,不如老槐歇一歇。”这是我国农村流传的一句歇后语。我们柏树为什么能穿越绵长光阴?是因为我们除了自身具备“长寿体质”外,还恰好处于“天时地利”的位置。我们家族生长都很缓慢,再加上叶片小、结构特殊(如有叶片蜡质层等),让大家有了较强的耐受逆境能力,可以在高温、冻害、干旱等自然灾害中“挺过来”,加之大家身体中富含小茴香酮、侧柏酮等多种萜类物质,抵御虫害的能力也超强。
我的家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具有极高的文化、历史、艺术、宗教和科学价值,让我又多了一份文化气韵。别看我的家这么出名,却是比我小600多岁。每当风起,你总会听到我枝叶瑟瑟,那是我和我的家在聊千年变迁。
【他的故事】 匠心守护绿色乡愁
“从我记事起,这棵树就这么粗、这么大了。小时候,我们最喜欢在树下玩,它就像老朋友一样陪着我们长大,承载了我们太多太多的乡愁和回忆……”讲起古树的故事,老贾眼中满是深情。
63岁的贾元忠是长治市潞州区梁家庄村观音堂的管护人员。365天,每天进园巡逻,早已成为老贾雷打不动的生活习惯。“除了天天巡园,刮风下雨也必定立即到位。”瞬息万变的天气和不确定的因素,会让老贾十分忧心。“哪里需要加固,哪里需要填补,一定要及时发现处理,每一样都不可以疏忽,才能保护古树免受伤害。”
古树名木是历史和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遗产,也是一座城市生态文明底蕴的见证者。目前,潞州区有古树名木82株,其中一级古树7株、名木15株。近年来,潞州区持续加大对古树名木的保护,通过开展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实施古树抢救复壮、进行科普宣传教育等行动,全力呵护这份“绿色乡愁”。
“我看见区里将受损严重古树的根系周围水泥硬化拆除。木皮破损的,先清理伤口、消毒,然后涂抹伤口愈合剂,最后用消毒麻袋片包扎伤口。技术员做得特别细致。树木都恢复健康,我这心里高兴啊。”
常年和无言的古树打交道,在外人看来,这份工作很枯燥,但老贾却乐在其中。待古树如家人,视古树若珍宝,一枝一叶细心呵护。
郁郁苍苍的古树,穿越时光而来。“一棵古树,就是一段历史,守护古树也是文化传承!”老贾说,如果有一天自己走不动了,就让自己的子孙们接过接力棒,一代一代守护着这棵千年古柏,用心呵护,留住美好乡愁,让古树真正成为有记忆的地标、可触摸的历史,使之成为滋养人们精神沃土的源头活水。
本报记者张丽媛 本报通讯员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