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山西坚定扛起历史文化资源大省责任担当,坚守保护底线、统筹保护发展,扎实推动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一个个承载着历史记忆和绵绵乡愁的老城古村,在保护利用中焕发出新光彩。
保护为先 守住根魂
6月24日,介休市张壁村,从香港来晋寻访文化古迹的张晴对空王行祠殿顶精美的琉璃装饰赞叹不已。作为一名陶艺师,她经常行走全国寻找灵感。此次来晋,张晴探访了众多古迹,包括多个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感叹于山西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她说:“走进山西,就像穿越了一本厚重的历史书,在一座座山水相依的老城古村中,在一个个古朴典雅的院落里,都能感受到文明的流淌。”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和历史遗存,现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6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6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5个、名村96个,中国传统村落619个,各级政府公布的历史建筑1932处。其中,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数量居全国第一。
地处太岳山北麓的张壁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以及首批中国传统村落,被文化学者冯骥才称赞为中国北方古村落的“活化石”。石板路蜿蜒向前,夯土墙默然耸峙,地面地下众多建筑物与二十八星宿相对应,历经岁月风霜的北朝地道、元代戏台、明清民居等文物古迹彰显着这座古代袖珍城堡罕见的军事、星象、建筑、宗教文化价值。
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张壁村不断加快保护开发步伐,引进凯嘉集团投资7亿余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文物修复保护、周边生态绿化以及文化产业拓展等。山西凯嘉张壁古堡生态旅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艾元介绍:“坚持保护为先、修旧如旧,开发前我们进行了大量走访,听取文保专家建议,通过原住居民的回忆,对堡内破败的建筑物进行保护性修复,对修缮方案、材料及工艺等进行反复优化,力求最大程度保留历史信息。”
一条条古街、一处处历史建筑,牵起乡愁,延续文脉,凝聚成每个人萦绕在心的文化根魂。
以用促保 传承发展
平遥古城繁华的街市上,游客们用镜头定格穿越之旅,看不见的地下,电力、通信、雨水、污水、燃气等地下管网经过综合提升改造,夯实保护根基。作为平遥国际电影展、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平遥国际雕塑节等重要会展和节庆活动场地,由柴油机厂改建而成的平遥电影宫同时也成为古城居民休憩娱乐的好去处。
坚持以用促保,我省将保护传承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城乡建设,开展省级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形成一批保护利用典型案例。其中,平遥传统民居保护修缮和原柴油机厂活化利用为电影宫的案例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项目奖。记者了解到,全省目前已完成3500个村落的摸底,并形成了涵盖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以及2080处历史建筑的保护名录,对1891处历史建筑和40个名镇名村传统村落进行了测绘建档;颁布《山西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山西省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各地出台30余部地方性保护规章、管理办法等;制定印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十四五”规划》,全面启动新一轮名城街区保护规划编制。
长期致力于我国城乡聚落与建筑遗产保护研究工作,太原理工大学教授王金平对山西的古城老村如数家珍。他和团队参加了多个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市规划的制定,以及传统村落和历史建筑的测绘建档工作,见证了我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发展历程。王金平告诉记者,历史建筑、乡土风情正日益成为群众休闲消费的热点,这种趋势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挑战。老城古村在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需要创造新的文化空间,不断丰富功能体验,激发村镇发展活力。
形成于唐代中叶的高平市良户村充分活化利用历史遗存,打造康养特色民宿村。在这里,古民居连片成群,精美生动的砖雕、木雕、石雕随处可见,真实再现了明清时期丹河流域农耕商贾的生活图景。良户村以“书香良户、古艺工坊”为主题对部分古院落进行主体修缮和内部装修,修建了砖雕博物馆、剪纸博物馆、陶艺坊、扎染坊等工坊,建成良户书院,改造后的院落不仅保留了原有的建筑风貌和文化内涵,还增加了现代化设施和功能,满足了游客的休闲需求。
产业融合 形成合力
“近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相关部门全力推动,各行各业积极参与,形成了巨大合力。”王金平说。
“头号针能纳千层底,二号针能缝万件衣。三号四号老常用,针线活儿不可离。五号钢针虽然小,大家小户离不了……”在泽州县大阳镇,一曲《卖针歌》带大家穿越悠长时光。历史上泽州县大阳镇被誉为“九州针都”,2021年以来,大阳镇整合资金,实行“六村联建”,统一规划、统一实施,整体推进大阳古镇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可持续发展。通过土地入市、核心区传统院落的统一租赁增加了村集体和农户收入,投资1.5亿元建成了“阳阿清居”“及第高屋”等高品质康养民宿,走出了一条“民宿”主导下的传统古村落保护和开发新路径;同时积极探索“文旅+农业”模式,发展乡村休闲观光游,解决了近千人就业,实现了“路、景、村、业”融合发展。
将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纳入全域产业发展布局,介休市以传统村落为重点,立足实际,将服务接待和文化体验相结合,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相结合,历史村落与特色农产品相结合,建筑遗存和军事文化相结合,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相结合,通过5种方式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最终实现全域联动、全域发展、全域提升。
历史与现代交融,传统与时尚碰撞。三晋大地,文脉绵延,产业竞发,城乡历史文化在保护传承中不断绽放出新的光彩和蓬勃生机。
本报记者晋帅妮
黄河岸边看晋商
夜幕降临,碛口岸边,黄土高原吕梁山脉的怀抱里,麒麟山庄凉风习习。聚光灯下,一位头裹白巾、身着羊皮袄的老人站在高台上眺望着黄河,一边弹着临县三弦书,一边唱道“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弯在碛口十八弯……”。在大型户外实景演艺《如梦碛口》的演出现场,观众们身临其境。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实,此刻交相辉映。
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悠悠的黄河水在晋陕峡谷间奔流不息,亘古不变。晋陕大峡谷中段,黄河与湫水河交汇处下游,平缓温情的黄河水瞬间变得波涛汹涌,咆哮声响彻山谷,400米宽的河道急速转弯缩窄百米内,这就是著名的大同碛。大同碛上游与湫水河交汇处,面向黄河,北靠卧虎山,形成了地理上半圆形的碛口古镇。因特殊的地理位置,碛口渐渐形成水旱码头,成为晋商们转运物资的西大门,古代商贸活动因此而兴。
黄河因“碛”而生险,碛口因“险”而成镇。明清至民国年间,碛口古镇凭借黄河水运一跃成为北方商贸重镇,是晋商发祥地之一,也是晋西最大的水旱码头和集贸重镇,享有“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美誉。在最辉煌时期,碛口镇里晋商在此开设的各种商铺、货栈多达300余家,五里长街,商贾云集,人流如织,是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碛口古镇曾经的繁荣辉煌,不仅因其特殊的区位条件,更重要的是在长期的商贸活动中,碛口商人始终秉持诚信、敬业、开放、进取、合作的晋商精神。
如今,在碛口闲逛,脚下踏着高低起伏的石板路,步行在经历自然与时间打磨的街角巷陌,也许不经意间,你就踩在了晋商当年进货奔波的影子上!长街、票号、赌场、邮局、书店、镖局,虽然如今大门紧闭,却难以掩盖昔日的繁华。不难想象,这小小的渡口在当年那个闭塞的年代里,堪比如今的国际大都会。当年西北各省的商人们沿着黄河运来大批物资,到碛口后转为陆路由骡马、骆驼运到太原、京、津、汉口等地,回程时,再把当地的物资经碛口转运西北。
脚下是石板路,两边是高圪台,房檐连着房檐,店铺挨着店铺,漫步在碛口古街,仿佛穿越了时空,走进了那个晋商辉煌的年代,悠远、深沉、厚重,目光所及之处皆是原生态,远离城市的灯红酒绿与喧嚣纷扰,在惊涛拍岸的黄河岸边,品味着历史的浓浓韵味。
在驼铃声声中,碛口的商业贸易功能随着时代的变迁走向了没落。但新时代的山西人无比珍视自然与历史的馈赠,将文化魅力融入旅游吸引力,给游客带来绚烂丰富的文化体验。如今的碛口被誉为“活着的古镇”,各地游客纷至沓来,也让当地百姓吃上了“旅游饭”。3万多人的碛口有各类民俗客栈、农家乐40余家,旅游饭店60余家,旅游商品经营户120余家,解说员近100人,旅游行业从业人员达5000余人。
本报记者王少科
千年古村焕新韵
古树参天,浓荫蔽日,树木掩映之间,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错落有致。骆驼道村的建筑大多修建于明清时期,至今还保留着古村落的原始面貌。百余座院落依山而建、高低纵横交错,整体建筑自上而下,随山势展落下来,紧密排列,规划合理有序,布局错落有致。黑色屋顶、黄色围墙,远远望去,与大山浑然一体,历经千百年风雨的洗礼,更显古朴。
盂县梁家寨乡位于滹沱河北部的牛道沟内,骆驼道村与忻州市五台县接壤,海拔1000多米,地势险峻,也是阳泉市最北部的一个村落。据记载,骆驼道已有上千年历史,是曾经晋商驼帮的休息驿站。村名的由来,说法不一。其一,村旁山岳形似骆驼驼峰;其二,这里曾经是晋商到关外的必经之地,很久以来一直是通往五台山的重要通道、商道之一。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晋商在往返于忻州大同时,骆驼道就成了商帮的必经之地,也是驼帮的休息驿站。“古村驿站晋商通途”,演绎形成独特的驼帮文化。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古村驼铃声声,不可避免淹没在历史的烟尘中。和诸多传统村落一样,古村骆驼道曾一度因村落“空心化”面临保护困境。2015年开始,围绕脱贫攻坚,骆驼道村成立银光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入社。合作社带领村民完成了300亩核桃树的“高接换优”,种植了60亩中药材,建成50千瓦光伏发电项目。2017年底,骆驼道村实现整村脱贫。
让好风景带来好“钱”景。古朴的传统民居、曲折的石板街巷、淳朴的民风民情是骆驼道村的宝贵财富。骆驼道村挖掘旅游资源和北方茶马古道文化内涵,围绕古村保护与开发,完善基础设施。新建的民宿,建筑风格以及房屋、房间里面的布置要跟原来一样,不破坏现有的建筑,同时能让游客享受到酒店式的服务。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具有独特地理条件的骆驼道村也接待了很多慕名而来摄影、绘画、采风、访古的游客。古朴的村貌和淳朴的民风以及怡然的生活状态,是一缕真正看得见的乡愁。
村子搭上了“旅游车”,村民吃上了“旅游饭”。几间小屋收拾干净,院门口种些时令蔬菜,为游客提供食宿,村民梁培志的农家乐如今办得是风生水起。不光是老梁,过去这个藏在深山无人知的古村,如今成了很多人忘不了的风景。
悠悠驼铃虽不复,欣欣向荣仍不绝。骆驼道村常住人口虽不足50人,但有6户村民开起了农家乐。此外,骆驼道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还联合椿树底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与本地一家公司共同投资成立了骆驼道古村(山西)旅游景区有限公司。公司立足村域特色,以千年古村及古驿道等资源为核心,打造星空酒店、烧烤露营基地,修复古院落,合力打造乡村旅游新名片,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骆驼道,感受古村风韵。据统计,今年“五一”假期,骆驼道村共接待游客7000多人,每天旅游综合收入约1万元,村民们真切享受到了古村保护带来的红利。
如今的骆驼道,活跃着志愿学生团队、返乡能人、村民、党员干部的身影,他们日夜守护着古民居,守护着村落的灵魂与文脉。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的贯通,这座隐藏在大山深处的古村将迈向更宽阔的发展之路,骆驼道也将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乡村。
本报记者白雪峰
古镇新景拾繁华
夜幕降临,火花四溅,光影交错,在裸眼3D技术打造的场景艺术下,一场《如愿大阳》实景戏剧悄然登场,婉转的音乐和动人的故事仿若解读着千年大阳铁文化,让游人怀揣着对历史文化的探寻,沉浸式走进这千年古镇,一睹往日恢宏……
大阳古镇位于泽州县,古称“阳阿”,拥有2600多年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手工业文化、仕官文化、歌舞文化及民间艺术,被誉为“中国古城镇活化石”。明清时因手工制针业发达,又被誉为“九州针都”,其产品远销东南亚。而承载这些的,是那35万平方米的元明清古建筑,在一砖一瓦间诉说着千年的历史文明故事。
漫步古镇,城池寨堡、官宅商居、楼阁津梁、寺庙祠庵比比皆是,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散发着沧桑韵味。大阳古镇景区办公室主任王耀涛介绍,古镇的结构十分精巧,以老街为中轴线,向南北延伸出72条街巷。西入口是一座秀气的单檐硬山顶式古阁楼,门洞上方镶嵌一块“古阳阿县”的石匾。穿过城门,便是一条狭长的街道,两侧是一座挨一座的砖木结构古店铺,密密匝匝自西向东一直延绵5里多长,老街两边的石阶、石墩、板铺式店门大多保持着明清时的样子,瓦檐勾连的古朴模样静静诉说着大阳曾经的兴盛与繁荣。
“东西两大阳,南北四寨上,九十三个阁,七十二条巷,七市八圪垱,五里老街长。”念叨着朗朗上口的顺口溜,王耀涛带着记者穿梭在古镇中,透过醋坊巷、钱市巷、枣市巷、菜市巷等极具鲜明特征的巷名,可以想象到这些老街当年的繁华;那些隐于古巷的“状元府”“光禄第”等门牌匾额,以及状元牌坊、恩典牌坊、圣旨牌坊,正静静揭示着这里深厚的仕官文化;而遍布街巷间精美的套花方窗、石雕木雕、雕花漏窗,则用无声的语言,传递着曾经“人聚万户,商贾云集”的繁荣局面……
沉淀了千年的繁华,大阳古镇再次迎来新的生机。近年来,大阳镇积极开展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工作,实施了一系列创新举措。2016年顺利完成旅游景区总体规划,正式成立大阳古镇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创新推出古法制铁馆、文化大院、传统木作馆等,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生机与活力;2021年,以“百村百院”工程为契机,积极盘活农村闲置资源,通过“传统村落保护+文旅+康养”的深度融合策略,成功打造了古韵泽州太行民宿集群,康养理疗中心、围炉煮茶、音乐酒吧、阳光书屋等附属产业也如雨后春笋般拔节而生。
溪流淙淙,树荫蔽日,赏非遗民俗、品传统文化、享古建民宿……游客们在吃住游中与古老的气息不断交融。“大阳古镇既有南方的温婉,更有北方的雄壮,还有非常精彩的打铁花表演,住在这里感觉时光都慢了下来,每一块砖石、每一根木梁都散发着岁月的韵味,仿佛沉浸在历史的怀抱中。”闻“名”而来的游客李丽直言还会再来。
借的是文旅风,讲的是古镇故事。如今的大阳古镇,在保证古镇最核心的特色与整体风貌的前提下,先后修复了张家祖宅、棋盘院,依托“沉浸+”文旅新形式,让游客更好更深度体验这座古镇的古韵新景。
本报记者郑璐 本报通讯员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