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明珠,秀美芮城;山河涌动,波澜壮阔。
这里风生水起,这里一路高歌。能源革命探路领跑,陌南庄上村被授予“中国零碳村镇示范村”称号,南京国臣“光储直柔”项目荣获联合国“能源转型变革者”奖项;通用机场成功首航,新建投运全省第一家A1类通用机场,谋划了总投资20亿元的临空产业园项目,与西飞院、洛阳分院等10余家单位签订了战略框架合作协议;农业水价全国试点,被确定为全国深化农业水价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十个试点县之一;粮食生产再获丰收,粮食总产达到6.94亿斤,连续16年荣获“全国产粮大县”称号;亚宝项目整合产业,全省现代医药产业链“链主”,在外产能正式回归;宏光产值逆市飞扬,2023年,宏光医玻在摆脱融资困境后,实现工业总产值9.77亿元,增长60.92%;上交税费1204万元,增长72.49%。陕煤运电扭亏为盈,该企业近十年来首次盈利,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芮城兽药品牌再造,兽药专业镇达到市级标准,6家兽药企业获农业农村部通报表扬。生态治理国家表彰,成功获批“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县”。临摹基地主体建成,永乐宫壁画保护和活化利用迈出关键性一步,为创建5A级景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康养中心投入运营,“健康中国·康养芮城”品牌效应进一步彰显。圣天湖、风陵渡黄河金三角入选全省文旅康养示范区。开发区转型势头强劲,2023年,风陵渡经济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1.32亿元,同比增长12.2%。全年考核位于全省工业类开发区第七,全市第一。财政收入再上台阶,财政总收入(11.8亿元)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
去年以来,芮城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建设黄河流域(芮城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总牵引,坚持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为全县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保障;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聚焦“两园四区三高地”战略定位,坚定信心、锻长补短、开辟赛道、奋勇争先,凝聚“热爱芮城,共谋发展”的强大合力,全力打造“1544”工作矩阵,高质量发展春华秋实,精彩纷呈。
开展“八大行动” 守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基准线
大河东去在芮城,牢记嘱托责任重。芮城,秦晋豫三省交界,洛渭黄三河交汇,作为黄河流域重要节点性、地标性城市,芮城县坚持把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作为谋划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围绕运城市委“五条绿色走廊”建设,持续推进“山河联动、两带融合”,以《黄河保护法》实施为契机,在全县开展“生态环境提升年”活动,通过实施“绿满芮城、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化工腾退、节水增效、环境整治、文化传承、法治护航”八大行动,打出“复绿、治乱、兴业、惠民”组合拳,全力推进黄河流域(芮城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巩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成果,打造山青、水秀、河畅、岸绿、景美的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保护传承黄河文化,以久久为功之力建设“黄河明珠·秀美芮城”。
绿满芮城铺绿意。持续实施国土绿化,着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林草区域性系统治理,草原生态修复(改良)0.8万亩现已完成85%。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0.2个百分点,新增绿化面积28.48万平方米。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县城,着力实现“推门入园、开窗见绿”的生态美景,2023年新增绿化面积19万平方米,实现绿化覆盖率47.1%、绿地率43.2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6平方米。新建园林村20个、乡镇公园3座。
污染防治守家园。持续用力抓好污染防治,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深入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推进工业企业“1127”大气污染深度治理,突出抓好水污染综合治理,实现两个入黄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Ⅳ类以上,确保“一泓清水入黄河”。
生态治理复生机。深入开展严厉打击非法违法采砂专项行动,加强宣传引导,强化部门联动,突出科技赋能,切实提升监管效能;加快葡萄涧治理、上田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建设,全县水土流失治理率达79%。
化工腾退降污染。加强化工企业(项目)管理,制定了《风陵渡经济开发区关于加强化工企业(项目)管理的实施意见》,对在建项目进行停建退出,原则上不再引进新的化工项目。
节水增效免浪费。农业节水增产,有序推进马崖、古贤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立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减少灌溉水浪费。2023年5月6日,芮城县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第一批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县,全省农业灌溉发展暨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会在芮城召开。工业节水减排,加快节水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
环境整治改面貌。全面提高农村人居生活质量。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稳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全面改善农村环境卫生面貌,建设美丽宜居村庄。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年内完成农户改厕5000户,确保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0%以上。
文化传承赋内涵。加强黄河文化遗产保护,编制完成《芮城县文物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初稿;持续做好文物修缮工作,编制《西侯度遗址保护规划》和12处低级别文物保护修缮方案,启动清凉寺、景耀月故居修缮工程;跟进文保单位保护范围、建控地带调整工作,古魏城遗址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调整方案已经经过专家评审;挖掘黄河文化资源内涵,创新塑造黄河文化品牌,着力打造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精品旅游示范带,共建项目18项,计划总投资23.8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7.6亿元,目前各项目正在进行中。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持续开展旅游景区标准化提升行动。
法治护航助发展。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开展法治宣传和法律服务活动,打造了沿黄1号旅游路法治文化阵地,强化执法力度,严格执行《黄河保护法》和相关规划,保护母亲河在这里成为全县人民的共识和行动。
开辟“四个新赛道” 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既可远走高飞,又能畅游家乡。坐上飞机游芮城,对芮城老百姓来说是一种幸福,一种偏爱,芮城通用机场的投入使用,让芮城多了底气,添了豪气。芮城立足实际,把“1544”工作矩阵作为转型的主攻方向,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奋力开辟“数字经济、绿能经济、康养经济、临空经济”四个新赛道,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数字经济新赛道上,积极打造亚宝药业、杨森包装等4家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新建5G基站112座,全县千兆网络覆盖率达65%,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5%。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8家,“两化”融合贯标认证企业7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达到20家。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6.6%。绿能经济新赛道上,持续深化能源革命,以“光储直柔”技术探索“零碳”新路径,庄上村被授予全国首个“中国零碳村镇示范村”称号,荣获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能源转型变革者”奖项,并登陆央视《新闻联播》。全县新能源并网装机量183万千瓦,年发电量22.1亿度,名列全市第1。新能源产业税收贡献1.12亿元,成为全县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康养经济新赛道上,举办首届康养文化旅游节,组建黄河金三角文旅发展联盟,十大文旅康养项目进展顺利,圣天湖、风陵渡黄河金三角入选全省文旅康养示范区,进一步叫响了“健康中国·康养芮城”品牌,带动消费全面复苏,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达到4.2%,全市第二。临空经济新赛道上,以新南张机场首航为契机,谋划投资4.9亿元的临空产业园项目。目前,已与中国民航学院等10多家单位达成稳定合作关系,开展飞行培训2000余架次。在全省通航建设调度会上,芮城通航产业受到省委、省政府高度评价。转型之路行稳致远,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全年GDP完成131.82亿元,增长5.8%,增速高于全国(5.2%)0.6个百分点,高于全省(5%)0.8个百分点。共实施重点项目162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5.06亿元,增长8.4%。同时,持续推动开发区转型升级,系统谋划开发区“四区共建”的目标定位和发展思路(目标定位:生态保护优先、产业转型升级、文旅康养突起、对外开放加力、城乡融合互促;“四区共建”发展思路:建设黄河流域重要节点生态保护示范区、建设老牌经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建设古中国核心地文旅融合样板区、建设中部内陆地区对外开放引领区),2023年,风陵渡经济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1.32亿元,同比增长12.2%;规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5.25亿元,同比增长24.5%;转型项目完成投资12.25亿元,占比达到90.9%;产出强度完成186.24万元/亩(省考目标60万元/亩)。全年考核位于全省工业类开发区第七,全市第一。高质量发展活力四射。
实施重点项目建设 打造旅游热点门户城市
盛夏时节,花红柳绿。来自海外的10余家媒体走进芮城,对芮城的旅游景点流连忘返,赞不绝口,向世界各地推介芮城的青山绿水、美好景色。芮城县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狠抓项目建设,优化产业布局,实施“强保护、推项目、挖内涵、抓配套、搞活动”15字方针,全力打造旅游热点门户城市。按照“两个转型·文旅先行”的目标要求,全面落实“五条绿色走廊”战略部署,统筹推动“绿水青山中条新生态文旅经济示范带”重点项目建设。黄河金三角医养、吕公祠景区基础设施、永乐宫保护利用设施、西侯度考古遗址公园、文物保护修缮、“好运角”文旅融合项目、九峰山道教文化建设、广仁王庙等十大文旅项目闪耀河东,实现了全县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
启动实施总投资20亿元的永乐宫5A级景区创建项目,支持风陵渡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成1家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新增2家4A级旅游景区,逐步实现3A级景区全县覆盖,培育2家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以上的旅游景区。今年谋划建设文旅项目8个,总投资20.6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68亿元。
加快推进总投资1.7亿元的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建设,公路沿线增设6处乡村文化旅游主题建筑和5处大标志牌,建成驿站5座;将光伏基地转化为“创意观光+科普研学+生态休闲”的观光场景,在场区周边建设20余处硬件设施,进一步发挥观景效应。投入1200余万元开展清凉寺、景耀月故居、上文后土庙、东桥李家祠堂等9处文物保护修缮工程。持续推进文物古建筑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
践行“引智工程”,举办全域旅游专家智库仪式暨创新发展论坛。推进永乐宫数字博物馆、永乐宫数字化展示设备购置、博物馆馆藏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利用等项目建设;深度整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打造数字化旅游体验。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让游客可以在虚拟空间中体验芮城县的历史文化、传统技艺等。
积极实施“10元游芮城”惠民举措,2023年惠及群众7万余人,全县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91.53万人,门票收入688.18万元,旅游经营收入1430.92万元,同比增长141.1%。以“我在河东过大年秀美芮城幸福年”为主题,组织策划社火表演、优秀民俗、地方特色小戏、优秀非遗展销、体育赛事等21项系列春节文化活动,丰富和活跃人民群众及游客的节日文化生活。春节假期永乐宫、圣天湖、城隍庙等景区共接待游客55.46万人次,同比增长90.68%;门票收入193.51万元,同比增长71.5%;旅游收入350.05万元,同比增长105.6%。
来芮城旅游,你既能品尝到丰富美味的麻辣滚烫,又能体验到有山有水的山河壮丽。
全力办好民生实事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生态芮城,宜居福地。芮城县始终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财政用于民生支出占比常年保持在80%以上,2023年十大民生实事全部兑现;农村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超额完成市定任务;魏风幼儿园建成招生,中高考成绩振奋人心;深化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乡镇卫生院能力全部达标;特色劳务品牌持续壮大,零工市场建成投用;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如火如荼。
2024年,芮城县将持续兜牢民生底线,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在促进就业增收上,组织开展好就业招聘和指导服务活动,促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着力打造“芮城锁业”“芮城护工”等劳务品牌,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式、项目制培训,让老百姓有技能傍身、靠技术吃饭。在提升教育水平上,重点做好高中尖优生培养工作,确保高考达线率和双一流重点院校录取人数“双增长”;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总投资2.11亿元的芮中阶梯教学楼、卜子夏小学、学府幼儿园建设;持续推进智慧教育二期工程项目建设,实现县域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师素质大提升、教学质量大提高。在卫生健康保障上,持续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确保全县各乡镇卫生院100%达到“基本标准”,力争三年内乡村两级就诊率达65%;加快芮城县养老院管理、服务、设施全方位升级,两年内完成四星级养老机构创建目标;拓展“嵌入式”城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功能,打造幸福养老“生活圈”;全力推进医养结合,重点抓好风陵渡康复养老中心、陌南养老院项目建设。
今年在承接办好省市民生实事任务的基础上,再集中精力抓好9件民生实事。一是新建一所幼儿园,吸纳525名儿童入学,让幼有优育不负所“托”。二是新增学校餐位3000个,改善就餐环境,让学生吃得准时、吃得舒心。三是硬化通村路18.27公里,用高标准道路助推乡村振兴。四是实施7个老旧小区改造,让居民幸福感“原地升级”。五是在沿山建设5座移动压缩垃圾中转站,破解偏远山区垃圾清运之困。六是实施“行走的医院”项目,努力做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为基层群众健康保驾护航。七是实施免费法律咨询援助惠民工程,让法治之光普照古魏大地。八是改建永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九是开展电商助农兴农培训1000人次,让更多群众搭上“电商快车”。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芮城县将持续用好“五抓一优一促”经济工作主抓手,全力以赴“大抓项目、抓大项目”,重点实施“七大工程”,实施黄河流域(芮城段)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实施现代产业体系再造工程,实施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传承工程,实施能源革命示范引领工程,实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推进工程,实施开发区牵引带动工程,实施民生福祉改善提升工程,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热爱芮城,共谋发展。站在新起点,奋进新征程。在芮城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古魏儿女豪情满怀,意气风发,锚定“1544”工作矩阵,建设高质量发展七大工程,描绘“黄河明珠·秀美芮城”锦绣画卷,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芮城篇章。
本版文字:周新红 杨兴 张学晋
本版图片:肖永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