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8月成功获批国家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以来,太原市立足能源重工业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要求,依托区位优势突出、试点示范协同、创新实践丰富、财政保障有力等比较优势,推动气候投融资各项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积极落地,促进绿色发展动能加速释放。目前,太原市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合作机制初步建立,常态化、高效率的政金企对接机制正在加速形成。
创新技术 释放绿色动能
仲夏时节,在太原武宿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现场,工人们正顶着骄阳,如火如荼地加紧施工建设。日前,太原武宿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T3航站楼项目,提前实现混凝土主体结构封顶目标。
作为太原市气候投融资项目之一,太原武宿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是全国民航领域首个“零碳机场”项目,同时也是绿色基础设施降碳项目的一个典型案例。该项目总投资18.37亿元,其中,75%建设资金来源于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主权贷款。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可减少碳排放量11.8万吨,项目盈余绿电可作为社会电力对外供应,年减碳量达4722吨。
在建设过程中,太原武宿“零碳机场”项目以光伏、中深层地热、空气能等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为基础,以多形式储能、建筑光储直柔、多能互补综合利用、绿电高效消纳、能碳智慧管理为支撑,推动太原机场用能方式实现全面绿色低碳转型。这也是国内唯一在机场区域内包括飞行区、航站区等区域“能装尽装、应装尽装”敷设大量光伏获得绿电的项目,是国内唯一浅层与中深层地热能(深浅)结合、多能互补,综合利用地热开发技术全示范,用地热能作为航站楼和交通换乘中心等大型机场建筑群基础热源的项目。
同时,该项目将通过智慧能源运维控制中心,全时监控全场的用电用能,调整峰谷用能平衡。配合机场内电动车辆“光储充”智慧调度等低碳技术应用,大幅降低机场航站区、飞行区、工作区碳排放,还将带动省内机场区域内供能、用能方式转型,实现低碳乃至“近零碳”目标。
山西航产集团董事长陈阳日前表示,该项目是全国机场中第一个探索能源、建筑、设施全面低碳化改造的项目,是山西省第一个引入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贷款、单笔外贷金额最大的项目。
太原武宿“零碳机场”项目作为太原市气候投融资中的绿色基础设施降碳项目,起到了积极示范作用。
作为我省气候投融资首批试点城市,太原在重点考虑气候效应、社会影响、投资规模等因素的基础上,于2022年7月成功举办第一次气候投融资产融对接会,初步建立了气候投融资项目库,共筛选出125个气候投融资项目,总投资3980亿元。该项目库包含推进调整产业结构降碳、优化能源结构去碳、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等六大工程,涵盖低碳工业、清洁低碳能源、低碳交通、生态系统碳汇等七大行业,致力于打造气候投融资模式“太原样板”。
创新举措 集聚低碳发展
楼体粉刷一新,路面干净平坦,整楼外墙、楼顶都装上了保温层,这是记者6月9日在省城昌盛花园小区采访时看到的一幕。该小区居民吴建军告诉记者:“改造以前,小区不仅基础设施老化,家里还经常冬天冷夏天热,现在好了,单层玻璃都换成了双层,一下暖和起来了,去年冬天,家里温度提升了3℃左右,我的父母冬天再也不用在家里还得穿棉衣了。”
省城昌盛花园小区建于2005年,有22栋居民楼,建筑面积约89000平方米,住户1260户,该小区节能改造既改善了居住环境,又提升了居民幸福感。
2023年,跟昌盛花园一样,太原市六城区18万户居民住上了节能环保的房子。
太原市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项目是我省重点惠民绿色工程,也是太原气候投融资项目之一。该项目涉及的建筑年代跨度从1966年到2006年,项目主要施工内容包括外墙保温涂料、屋面保温防水、地下室顶板保温、外窗及单元门更换等,改造完成后彻底解决保暖、抗噪、防尘、节能等问题。改造范围涵盖全市6个城区,总建筑面积约2000万平方米,一期工程1001万平方米、总投资23.26亿元,二期工程1002万平方米、总投资28.76亿元。
该项目采用PPP模式,由太原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建设,中铁十二局、中铁十四局与中铁十七局三家施工单位共同实施,发挥了“1+1>2”的叠加效应,形成了“政府带动、企业建设、百姓受益”的多方共赢局面。
据统计,目前中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大约占到全国碳排放总量的一半,实现“双碳”目标,绿色建筑是关键。太原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太原市的老旧建筑改造后,能耗降低了75%,项目全部完成后,降低的能源消耗相当于年减少供暖期原煤燃烧40万吨。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绿色低碳转型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必修课”。
“低碳步行、参加‘双碳’知识答题、参与低碳活动……”在“龙城碳惠”小程序上进行日常减碳行为,成为山西财经大学大二学生薛建文的日常。
在2023年4月举行的第二次气候投融资产融对接会上,太原市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碳金融”的方式,正式上线首个碳普惠平台——“龙城碳惠”小程序,构建公民碳减排“可记录、可衡量、有收益、被认同”机制,积极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加入全民减排行动,助力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
同时,太原市相关部门联合重点企业、金融机构,统筹工业、能源、生态建设等关键领域,先后筛选可再生能源、光伏发电、低碳制造、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项目纳入气候投融资项目库,聚焦绿色基础设施降碳项目、优化能源结构去碳项目等,形成低碳项目集聚效应。
作为气候投融资中的优化能源结构去碳项目,美锦年产2万吨的工业高纯氢项目一期工程目前已投产,二期已完成设计工作。该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年产2万吨高纯氢,可供5600台公交车、8000台物流车或2200台重卡使用,减少碳排放量约26.4万吨。
创新路径 注入绿色金融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高效的投融资手段。如今,太原市气候友好型金融产品和服务在不断创新。
去年3月,太原市气候投融资金融服务基地正式揭牌,此举标志着气候投融资迈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在持续完善气候投融资项目库和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太原市关于气候投融资的探索与创新稳步推进,遍地开花。
太原市推进项目储备推荐,印发《太原市气候投融资项目申报指南(试行)》,研究制定《气候投融资项目认定标准》《气候投融资项目评估指南》《气候投融资项目库管理办法》,启动首批项目入库征集,目前已储备项目101个。成功举办3次产融对接会,33个项目获得银行授信和贷款,贷款意向427.58亿元,授信总额271.28亿元,实际投放贷款金额98.87亿元。
太原市各大银行纷纷推出绿色金融产品,助力高碳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截至2023年9月,邮储银行山西省分行向7家省属国企累计发放49亿元可持续挂钩融资,推动开通碳核算账户92户,以省属煤企为目标,加快绿色金融发展,累计投放绿色贷款25亿元;农发行山西省分行设立农发基础设施基金,创新基金产品,向集中供热提标扩容建设项目、过境改线工程PPP项目投放2.7亿元;2023年5月,山西银行“绿色金融和双碳业务专项管理平台”正式上线并试运行,平台通过对绿色信贷业务的智能分类识别、环境效益测算,提升绿色信贷业务的贷前、贷后精细化管理能力。
同时,太原市还积极拓宽气候投融资多元渠道,市财政安排10亿元工业转型升级资金和5亿元新动能发展资金支持企业转型,20亿元科技创新资金支持科技创新发展,10亿元资金支持人才发展,全面推动绿色转型。“除传统的银行贷款,金融机构还应探索多元化的融资途径,如政策性金融产品、知识产权融资、投贷联动等,让各类企业在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下获得更为全面的金融支持。”中节能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孙磊表示,金融机构的创新动作还在持续。
未来,随着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的积极推进,将引导更多资金进入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推动实现全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本报记者程国媛
记者手记
气候投融资赋能绿色低碳转型
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国家战略,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当下,应对气候变化既需要依靠技术发展,也需要资金投入,二者互为支撑。
气候投融资是指为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和绿色低碳发展目标,引导和促进更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投资和融资活动,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目标在于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做好气候投融资工作离不开创新。自成为首批试点以来,太原市在建设气候投融资项目库及综合服务平台、拓宽气候投融资多元渠道、创新投融资模式等方面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全市政、金、研、企协同推动试点建设合作机制初步建立,常态化、高效率的产融对接机制正在加速形成,气候投融资助力全市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效果逐步显现。
本报记者程国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