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是现代经济社会健康运转的强有力支撑。在太原邮区中心,一系列围绕打造现代化处理中心的改革创新举措,正在加速推进并结出累累硕果。
“生产作业现场不再包裹堆积如山。地面干净整洁,现场规范有序。从卸车垛口到装车垛口,包裹在传输带上以每秒2米的速度快速运转,全程不落地。”6月28日,新建太原邮件处理中心负责人吴利平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的智能化邮件分拣设备,实现了全环节流水化、自动化、少人化。
新建太原邮件处理中心是国家重大物流枢纽工程,也是全国邮政网运重要节点工程。该中心投入使用以来,积极探索建设现代化处理中心的新路子,在实现降本增效的同时,为山西邮政寄递业务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新流程最大的特点,是实现了从“汗水作业”到“智慧作业”的转变。新建太原邮件处理中心的一层负责邮件装卸车作业,快包邮件粗分、异常件和大件异形件处理,设有180个装卸车垛口;二层负责特快邮件小件、普邮件处理,配备双层分拣机、混合分拣机、摆轮矩阵系统、智能安检机和用于处理异形邮件、超大邮件的翻盘分拣机、窄带分拣机等自动化分拣设备。
新设备的使用,改变了传统的生产作业模式,提升了基础能力,降低了生产成本,使这个新中心日均处理量增幅达53%,日峰值增幅达47%;进口邮件分拣次数大幅减少,每年可节约二次分拣成本3000多万元。
中心在提升人均处理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上实施多种举措,收到良好效果。特别是新科技的运用,让“数据指挥”替代了“人脑指挥”。
“指挥调度中心负责集中指挥调度、集中网络规划、集中时限管控、集中运输管理等工作。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指挥调度中心配备了全新指挥调度系统,涵盖新一代寄递平台、视频监控系统、车辆管理系统,可以第一时间了解邮件量,第一时间调整车辆,确保各类邮件第一时间进得来、出得去。”山西邮政指挥调度中心副总经理张宇说。
中心全过程可视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生产管控新模式,将“事后分析整改”转变为“事前预判预警、事中干预补救、事后复盘优化”,达到效能、质量、时限指标提升。“在生产前,通过业务量预测,做好运能调配,合理安排作业组织;在生产过程中,监测堵点,规范作业,提升处理效率和设备效能;生产结束后,筛选数据,分析、寻找制约生产运行的瓶颈,采取措施加以改进。”张宇继续讲解道。
现在,通过大数据赋能,中心已经实现了邮运生产的精准调度。
为适应新场地、新设备和新流程的要求,中心还大力强化员工培训工作,提升员工的素质,实现了人机快速磨合,并经受住了“双十一”、春节等旺季,以及数次暴雪极端气候下包裹洪峰的考验。
此外,中心还通过正向激励,进一步调动员工们参与小、微工艺改造的积极性、主动性。
根据生产一线员工的合理化建议,中心针对不能识别进行信息化处理的邮件,开发程序赋予中转码,摆轮矩阵可自动识别传输至指定区域开拆处理,进一步提高了自动化处理效率,节省场内盘驳人员3人,节省成本18万元;针对旺季期间两条专卸线使用率不平衡问题,在特快专卸线加装一台上下摆臂机,摆向水平位置是传输特快、普邮进入通往二层传输线,摆向下方位置接入出口小件汇总传输线,实现了专线复用,提高了卸车效率;增加空袋总包传输专线直接传输至细分线,不再占用矩阵资源,确保专线专用。
科技赋能、精细管控,让太原邮区中心不断实现着质量和效益的双提升。
本报记者杜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