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临汾市襄汾县永固乡南姚村,农机手驾驶打捆机将小麦秸秆打捆。李现俊摄
5月23日,运城市盐湖区曲村麦农喜迎丰收。本报通讯员摄
6月5日,专家在董村农场进行小麦含水量测定。本报记者王秀娟摄
3月中旬,临汾市翼城县南梁镇西郑村正在进行无人机除草作业。本报通讯员摄
稔熟飘香涌浪,丰收喜悦弹冠。从5月23日我省运城小麦率先开镰到6月27日全省822.5万亩小麦收获完毕,我省各主要小麦产区奋战酷暑、龙口夺食,圆满完成收获任务。
打赢夏粮生产第一仗,对于牢牢稳住粮食安全“压舱石”,为全年粮食生产赢得主动、为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提供基础支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我省认真落实《2024年全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工作方案》《小麦单产提升三年工作方案》要求,大力提升小麦单产水平,实现了预期目标。
综合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等因素,专家预计今年全省小麦单产311.43公斤/亩,比上年增加4.05公斤,增长1.32%。4个小麦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亩产均比2023年平均水平高3%以上。永济市董村农场吨半粮创建田实打实收小麦亩产达到690.57公斤。闻喜县旱地小麦因水施肥探墒沟播抗旱栽培技术示范田平均亩产达到351.09公斤。
“五良”融合取得佳绩
今年的小麦丰收来自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的综合发力。
近年来,我省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和新增恢复水浇地建设。截至去年已建成高标准农田2448万亩,新增恢复水浇地60万亩,其中水地小麦面积比上年增加约5万亩,小麦生产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今年我省分区域建设小麦新品种展示评价基地,建设省级展示评价基地13个,示范面积1484亩,展示品种340个,推广小麦优良品种12个。
良技良法护佑,是小麦单产提升的关键。今年我省实施新型经营主体粮油单产提升工程,支持125个新型经营主体集中连片应用小麦生产新技术、新装备20余万亩。推广“两晚两增”技术530多万亩,旱地探墒沟播技术100多万亩,水地宽幅匀播技术200余万亩。
6月5日,由农业农村部、省农技中心等单位专家共同组成的专家组对永济市董村农场万亩示范片进行实收测产,收获面积11.78亩,折合亩产690.57公斤。
董村农场万亩示范片全部采用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高志强教授团队研发集成的“耕播优化水肥精量绿色高产栽培技术”,优选高产品种烟农1212,采用德国雷肯小麦播种机密行稀播。
“现在全国小麦单产平均水平在每亩400公斤左右,今天测产的小麦产量高出290公斤,说明这项技术在大面积单产提升方面的价值。实践证明,选好品种并采用好的耕作措施,再加上这套好技术把耕、种、播融为一体,把水、肥精量调控,大面积单产提升一定能够实现。”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副组长、本次测产组组长、山东农大教授王振林在现场接受采访时说。
“我们这项技术能很好地解决水地小麦整地和播种质量差、水肥投入高且利用效率低、品种高产潜力挖掘不足等问题。”高志强说。
“这块地是盐碱地,农田改造后也属于农场的下等地,往年亩产基本在500公斤到550公斤,真是没想到今年单产高出这么多。”董村农场负责人郭运杰欣喜异常。
这次实收测产面积在10亩以上,较之前的测产面积3亩多要大得多,而且成方连片,标志着“从专家试验田到百姓生产田”新的跨越。今年,董村农场万亩示范区的平均亩产达到574.5公斤,比永济市平均亩产量增加87.1公斤,比示范区上年平均亩产增加42.5公斤。
芮城县大王镇古仁村通过扩大“耕播优化水肥精量绿色高产栽培”等优良技术模式的推广面积,优选品种,优化整地与播种质量,精准高效地进行水肥管理,优化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措施,实现了小麦单产提高,平均单产550公斤/亩,部分田块产量达到了700公斤/亩。
襄汾县集成应用“冬水前移、两增一减”为核心,配套机械化深松、秸秆还田、良种包衣、化学除草、一喷三防等技术,促进了小麦增产。今年全县小麦预计平均单产418.33公斤/亩,比2023年增加20.42公斤,增幅5.1%;总产2.86亿公斤,比2023年增加0.14亿公斤,增幅5.1%。
在小麦灌浆的关键时期,我省部分麦区高温持续不断,部分地块遭遇“干热风”,农业部门利用各方资金实施小麦“一喷三防”作业,保证了小麦稳产高产。6月13日,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洪洞县大槐树镇左北村小麦试验示范点观摩调研“一喷三防”对小麦粒重、质量和产量指标的影响,抽样测产和实打实收测产结果显示,“一喷三防”作业地块喷防处理平均千粒重较对照提高4.3%和6.00%,不完善粒减少2.05个百分点和2.47个百分点,单位面积产量提高17%—35%左右。
多年来,我省充分发挥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导向作用,加快高性能小麦播种机升级换代。今年“三夏”期间,全省投入各类农机具35万台,机收率达到99%以上。在全省设立小麦机收损失监测点36个,组织机收减损技能培训30次,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30次,小麦机收损失率控制在1.1%以内。
整建制辐射效果明显
为确保粮食丰收,我省制定了2024年山西省粮食作物大面积增单产行动方案、全省小麦油菜单产提升三年工作方案(2024—2026年),明确了行动目标、技术路径和重点任务。
强化政策支持,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安排资金1.2亿元,足额保障了我省小麦“一喷三防”全覆盖,于去年底前将资金下达小麦生产县。翼城县财政还专门拿出1000余万元补贴资金开展“一喷三防”三次作业。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800万元,推广小麦稳产高产有机旱作技术模式。
今年我省首次与大疆无人机公司合作,引入应用小麦“一喷三防”监管平台,对全省小麦喷防作业面积、作业轨迹、作业参数、施药量进行实时监控,掌握喷防情况,及时督促改正,保障了喷施质量,辐射带动全省小麦大面积均衡增产。
永济、芮城、襄汾、洪洞作为全国小麦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均成立了以县(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分管负责同志为副组长的工作推进小组,严格按照方案要求抓好各项措施落实。组织召开项目座谈会,协调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定期开展项目检查,了解工作进展、灾害性天气和病虫害发生、资金支付等情况,组织开展田间测产,科学评估项目实施效果。
在每个小麦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确定一名首席专家、组建一个专家团队,累计指导服务600余次,解决问题300多个,开展单产提升专题培训100多次。
洪洞县指导大槐、大诚两家种业公司在全县水地小麦区推广烟农1212、临农4357等高产稳产优质品种,在旱地小麦区推广长6990、长8744、临旱8号等抗旱节水、耐瘠薄丰产品种,累计推广面积40万亩以上,8个主推品种种植面积占比近60%。抽调135名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群众狠抓小麦单产提升和防灾减损措施落实,组织大型培训观摩会议10余场次,发放明白纸10万余份,累计服务农户12000余人次,服务新型经营主体230余个。
永济市主推的“小麦玉米两晚两增技术”,将小麦播种时间推迟至10月15日以后,适当增加播量,以苗增穗。采取宽幅匀播技术后,小麦单株营养面积扩大,植株生长健壮,抗逆性增加。同时,推广的“以促为主肥水调控”“一喷三防提早增次”等技术措施,均有利于小麦穗粒数的增加。
襄汾县狠抓耕地质量提升,大力推广深松整地、测土配方施肥、秸秆精细还田等关键技术措施,增加土壤耕层深度,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保水保肥能力,夯实单产提升基础。深松不低于30厘米,安装深松检测仪,深松达标率80%以上。示范区3.6万亩全部进行深松。
在项目区的示范带动下,永济市小麦实现大面积单产提升,全市小麦平均亩产487.4公斤,比上年的470.7公斤,亩均增产16.7公斤,增幅3.5%,达到了目标任务。
洪洞县项目区水地平均单产563公斤/亩,旱地平均单产372公斤/亩,较非项目区提高6%以上,全县小麦单产367.3公斤/亩,较上年增长3%以上。辛村镇高池村旱地小麦耙耱镇压麦田对照常规管理麦田增产50公斤以上,在今年清明后降雨偏少的情况下,增产幅度明显,增产率在20%以上;洪洞县良种试验场深翻麦田对照常规麦田增产75公斤左右,深翻麦田抗病增产效果明显,增产率在17%左右。
6月11日,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相关专家对襄汾县小麦整建制单产提升永固乡万宁村百亩攻关田进行实打实收,收获面积3.5亩,折算标准含水率13%,亩产709.68公斤。
综合服务有力高效
我省高度重视夏粮生产,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对小麦生产提出要求并做出具体安排部署。省政府成立“三夏”生产工作专班,由9个厅局和6个小麦主产市分管领导组成,统筹推进全省“三夏”生产工作。省农业农村厅向各市分解夏粮生产任务,召开全省农办主任农业农村局长会议、全省春季田管暨春耕备耕工作视频会议、三夏工作专题会等,推动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工作落实落地。
在小麦的整个生长发育期,都离不开各级农技人员的悉心服务。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处副处长苗建忠介绍说:“今年我省夏粮生产先后克服低温冻害、病虫害、干热风等影响,成绩来之不易。去年秋播以来,我们紧盯关键生育期,组织全省万余名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服务,指导农户分区域、分苗情做好田间管理,帮助农户解决生产难题5000余个。下沉一线、分片包干小麦‘一喷三防’工作,派出6批次指导组赴各小麦主产区开展督导服务。”
“这几个月我们技术人员几乎每天都要到地里去看看小麦,起初是看出苗,看分蘖,后来看拔节、灌浆情况,指导农户浇水施肥,做好‘一喷三防’工作。等到了收获期,又忙着测产。有时候农户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打电话过来,我也是随叫随到。”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临汾综合试验站张定一研究员最近更加黑瘦了,不过听到各地小麦丰收的消息,他感觉再苦再累也值了。
“现在我们农民能领到的各种种粮补贴还真不少,还能上作物保险,国家对农民的保护性措施这么多,我们种粮的心劲更大啦。”翼城县中卫乡南北绛村种粮大户张丰桥对于政策支持连连称赞叫好。
我省落实各种补贴政策、保险政策,及时将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资金拨付到农户和主体,调动农民种粮、管粮的积极性。在全省全面实施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保障种粮农民收益。
翼城县中卫乡南北庙村党支部书记董海水对于现在的农业托管服务特别满意:“我们村集体经营的526亩小麦,全部由新翔丰公司提供全产业链托管服务,通过应用冬小麦水肥一体化节水技术,在今年高温干旱的不利气候条件下,小麦平均亩产超过520公斤,与周边小农户地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预计比小农户增产15%以上。”
“三夏”期间,全省培训农机从业人员3万余人。省市县24小时安排专人值班,协调开通农机“绿色通道”,发放跨区作业证3000张,保证麦熟有机收、机到有活干,确保适时收获,颗粒归仓。中石油、中石化对农机用油提供针对性保障和优惠。组建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476支,区域性农机服务中心20个,区域农业应急救灾中心11个。与河北、河南、陕西、湖北、山东五省建立粮食烘干互助协作机制,利用收获时间差缓解我省应急烘干能力不足的问题。
省农业农村厅加强与气象、应急等部门沟通会商,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多渠道发布预警信息和防范措施20多次,防灾减灾措施到位。以乡镇为单位采取网格化管理方式,推动人员、器械、物资、资金等应急防范作业主体落实到位。全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发动5050余人次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落实好防范技术措施,最大限度减轻了“干热风”影响。
仓廪实而天下安。勤劳勇敢的三晋儿女在希望的田野上科学施作,为大国粮仓丰足不懈耕耘。
本报记者王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