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萃

以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讲话时指出,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树牢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理念,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保障高水平安全。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新征程上,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增强做好科技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本期文萃版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探讨,以飨读者。

——编者

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吴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新技术呈现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任务更加艰巨和迫切。科技综合实力的提高为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完全有基础、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乘势而上,大展宏图”。
  加快布局和实施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近年来,世界各国均加大了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科技创新计划,积极布局重大科技创新项目。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激烈竞争,我国应立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坚持“四个面向”,加快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布局和实施。在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立足重大现实需求和战略需要,聚焦基础性、前沿性、通用性技术,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作用,推动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使我国科技创新整体实力显著提升,为我国科技创新引领方向、开辟道路、提供支撑。在区域层面突出发展需求,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有机结合,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为着力点,选择若干关键核心技术领域进行突破,在推动区域发展的同时积极融入国家科技创新整体布局。在企业层面强化竞争能力,以建立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深入分析产业变革趋势,结合企业发展实际积极参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提升企业在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确立在产业变革中的竞争优势。
  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企业。新一轮科技革命中科技与经济深入融合,科技领军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越发突出,已经成为重大技术突破的主要推动力量,培育一批创新实力强的科技领军企业成为科技竞争的关键。科技领军企业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的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企业牵头,整合集聚创新资源,形成跨领域、大协作、高强度的创新基地,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科技资源共享服务,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提升我国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新时期,要充分重视科技领军企业的作用,加大对科技创新能力强的企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优化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撑政策,营造更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氛围,使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企业家脱颖而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原创性、前沿性技术探索和国际创新合作,提升科技领军企业的引领力。
  着力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必须建立高水平的人才队伍。积极推动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建立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加大青年人才培养力度,支持青年人才承担重大项目,为青年人才快速成长创造条件,加强交叉学科建设,适应科技创新的新特点和新趋势,不断完善学科体系,积极培育复合型创新人才,推动教育与产业的结合,大力培养工程科技人才、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多层次人才支撑。在加强人才培养的同时,也要积极吸引国际高水平人才,以开放的心态完善各项政策,提升国际高水平人才的聚集能力,建设全球人才高地。
  积极建立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目前,人类面临能源安全、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网络治理、公共卫生等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既是需要各国共同应对的挑战,又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点领域。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构建全球科技共同体,对于促进科技创新、应对全球性挑战、增强人类福祉都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聚焦气候变化、人类健康等问题,加强同各国科研人员的联合研发”。围绕全球性问题,积极搭建国际科技合作平台,汇集高水平的国际科技资源,创新科技合作模式,加强重点领域前沿技术探索的合作,主动设计和牵头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提升我国在科技革命中引领力,为人类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据《红旗文稿》2024年第11期)

汇聚智慧资源 助力科技创新
刘开君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姚期智回信,向他致以诚挚问候,勉励他发挥自身优势,带领大家继续探索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模式,推动学科交叉与前沿创新,打造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希望让人倍感振奋、深受鼓舞。
  20年前,立志“培养一流学生、设计一流课程”的姚期智毅然回国,入职清华大学后创办了清华学堂计算机科学实验班,20年间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他不仅本身是海外人才回国发展的杰出代表,而且积极引进海外人才,其推动建立的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延揽众多海外优秀人才加入。坚持自主培养人才与引进海外人才并举,姚期智院士引领的人才培养探索之路,对于我们夯实科技发展的人才基石具有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演进,科技和人才成为国际战略博弈主战场,这要求我们进一步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优化海外人才发展策略,吸引并支持更多海外科技人才回国参与国家发展与建设,集聚全球人才智力资源。根据相关统计报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中超八成选择回国发展,这是对国内发展机会多潜力大的信心。进一步完善相关体制机制,顺畅人才流动渠道,不断拓展人才成长发展空间,有利于增强人才磁吸效应,广聚天下英才,进而凝聚起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深化改革创新,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使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人才优势。打破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藩篱,加快构建人尽其才的科研平台,进一步释放海外人才创新活力。完善人才引进政策,为海外人才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资待遇,着眼解决他们的急难愁盼问题,解决其后顾之忧。鼓励企业为海外人才提供股权、期权等激励措施,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还可通过设立各类奖项和荣誉,肯定人才在科研等方面作出的贡献,增强他们的认同感和获得感。比如,为吸引全球青年人才,杭州市西湖区梳理各类人才扶持政策,推出“西湖区青年人才十条”,为青年人才提供全方位多维度的政策礼包,还打造了一批一站式国际人才服务综合体,涵盖衣食住行、场地支持、创业陪跑、基金扶持等服务功能,让青年人才安心就业、成功创业、宜居宜业。
  聚焦解决“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吸引海外人才参与重点科技项目。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鼓励海外人才参与国家重点项目的研发和创新活动,资金可用于项目研究、设备购买、团队建设等方面,为创新活动提供充足条件。可围绕国家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组织产学研协同攻关,遴选一批优秀海外人才,与国内科技人才一起共同组建项目团队,致力于完成重大科研任务,加快实现“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近年来,天津、南京等地通过举办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发布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开展人才企业接洽交流活动等方式,聚集大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到当地扎根发展。
  打造宽松自由的科研环境,减少人为干预和政策干扰,让海外回归科研人员放手去做,在自由宽松的科研环境中尽情发挥创造力。科研项目的选择和管理应增加灵活性和自主性,优化审批程序和规定,包容失败,鼓励探索精神,给海外回归科研人员自主创新空间。尊重海外高水平人才的专业意见,不断畅通并拓展开放的沟通渠道,如学术研讨会、项目讨论会等,碰撞思想,汇聚智慧。
  此外,积极引进海外高科技人才,让更多全球智慧资源、创新要素为我所用,还需加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科技创新发展政策和生态的创新展示,增强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力,全方位为人才成长提供广阔舞台和更多机会。(据2024年6月24日《光明日报》)

深度融合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
杜红亮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讲话时指出,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树牢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理念,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保障高水平安全。当前,从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产业蓬勃发展,到国产大飞机实现商飞,再到新能源汽车为全球汽车产业添动力……扎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升发展的效率、动能和优势,有助于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与繁荣的根本动力,也是实现宏观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富足的战略力量,确立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持续增强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在一些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努力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从产业视角来看,我国不断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针对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等瓶颈制约,持续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为确保重要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安全可控提供坚强科技支撑。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积极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方向发展。
  融合的基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实现产业创新的跃升,关键在于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通过多种要素优化组合,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同时,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价值实现的关键路径。只有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使产业体系优化升级,才能体现出成果的实际价值,为社会带来实实在在的福利。因此,融合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有助于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完善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加强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等领域的分工协作。
  也要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等方面仍有一定差距;原始创新能力还相对薄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顶尖科技人才比较缺乏。对此必须增强紧迫感,从多角度增强科技创新实力。
  一方面,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性支持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强化面向重大科学问题的协同攻关。鼓励自由探索,努力提出原创基础理论、掌握底层技术原理,筑牢科技创新根基和底座。
  另一方面,促进自主攻关产品推广应用和迭代升级,使更多科技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以产业链上的科技创新单点突破带动产业上下游共同发展。比如,推动大模型迭代升级,就需要持续扩大算力供给,带动GPU芯片、云端设备、新型材料等先进制造,以及对电力、制冷、网络等先进基础设施的巨大需求,促进相关产业加快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此外,必须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龙头作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关键。要鼓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面向产业需求共同凝练科技问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协同培养科技人才,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据2024年7月2日《经济日报》)

给科技创新多些“试错空间”
陈立民

  重大科技创新不易。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薛其坤常跟团队成员分享,“如果我们的科学研究达不到预期目标,只能证明我们的学术判断不一定正确,这是改进学术判断、提高学术能力的一个好机会。即使失败,那也只是说明此路不通,也算是科学上的一种贡献,是在探索正确路上的一次努力。”
  科技创新尤其是基础研究,其本质就是突破现有知识的边界,在这个过程中,失败绝非偶然。每一次失败都像一把量尺,测量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探测到现有认知的边缘地带,其本身也是科学研究的一部分。钱学森说过一句名言“常常是最后一把钥匙打开了门”,讲的也是同样道理:科学探索就是把每种可能性都试一遍,如果前面都试错了,那剩下的最后一种可能性必定成功。可见,失败是通向科技创新顶峰的必经之路,宽容失败、允许和鼓励试错,也是尊重科技创新规律的必然要求。
  宽容失败、鼓励试错,党中央出台了相关文件,不少地方也在进行探索,但实践中面临的难点和堵点依然较多。比如,不同研究领域出成果速度不一样,但人才计划却都有非常严格的年龄限制。再如,一些科研单位花费很大力气高薪聘请顶尖科学家、高层次人才后,希望立马就能搞出一番成绩。要改变这一现状,要求我们在制度设计、评价机制、资源配置等方面作出系统性调整。首先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要看到最终的科研成果,也要看到科研过程中的奇思妙想、创新火花以及从失败中汲取的教训和启示。同时,要为科研工作者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时间保障和宽松自由的环境氛围,让他们能够在没有过多外界压力的情况下,安心尝试、反复试错,减少因短期成果压力而导致的急功近利行为。
  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是以千千万万科研人员和企业的大基数试错为“底座”铸造出来的。不管是“从0到1”,还是“从1到100”,都应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氛围。深圳作为中国最具创新活力的城市之一,其独具吸引力的一点,就在于为年轻人和创业团队提供了充分的“试错空间”。许多孵化器不会因为项目初期的失败就撤资或终止合作,而是会和创业团队一起分析失败原因,提供辅导资源,帮助他们从失败中成长,快速调整策略或方向。华为内部有个“千金换将”的美谈:“浪费一千个亿,培养一个徐直军。”华为今天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就源于其超级强大的试错、容错承受力。实践告诉我们,今天为科技创新开拓的“试错空间”,其中可能就藏着明天开启成功的那把钥匙。
  当然,宽容失败是一枚硬币,也有另外一面。宽容失败不等同于放任失败,否则,就会陷入科技创新的“宽容悖论”——“只能成功,不许失败”会窒息科技创新,而“宽容失败”又会产生阻碍科技创新的因素。化解这一悖论,就要明确容错的科学边界与合理范围,制定相应的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以及容错机制运行规程,以便于判定哪些错该“容”,哪些“错”不该容。在这个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支持和保护科技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合法权益,以消除对创新风险的顾虑和担心,为科技创新中的先行先试探索和颠覆式创新“保驾护航”。(据2024年6月26日《新华日报》)

健全创新保护扶持政策 为科创企业营造良好环境
罗瑾琏 王象路 唐慧洁

  近年来,我国的科创企业作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排头兵”和“生力军”,不断发展壮大,推动我国在信息技术、卫星导航、新能源、关键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为经济增长持续注入新动能。同时也要认识到,科创企业发展仍面临创新生态体系支撑能力不足,复合型人才稀缺等问题。因此,当前亟须从创新启动、研发过程、成果落地和可持续性等方面尽快完善相关扶持政策,为企业创新营造良好环境。
  根据科创企业科技创新特点,制定系列扶持政策,发挥政府杠杆作用。一是优化对初创期科创企业技术创新的资助和扶持机制。初创期的科创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还亟须研发投入方面的政策扶持。可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单列一定预算资助初创期科创企业的技术突破活动,引导地方在支持各类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中设立科创企业的子基金,建立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等措施,带动更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激发科创企业科技创新的活力。二是创新政府资助机制,充分发挥政府资助资金的杠杆作用。在财政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除了提供有针对性的科技政策支持之外,还可建立担保机构以及政府和银行相结合的融资担保方式,使企业获得外部合法性,进而拓宽科创企业融资渠道。三是加大对事前或事中的科研开发活动的税收优惠。对税收优惠进行调整,采取投资税收抵免、费用扣除、特定准备金的提取等间接优惠。
  融通创新生态体系,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一是建设未来产业科创企业孵化基地,引导科创企业前瞻谋划新赛道,梯度培育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小巨人”企业,加大对科创企业中试熟化基地、平台建设等支持力度,按产业需求建设一批中试和应用验证平台,为关键核心技术验证提供试用环境。二是依托龙头企业培育未来产业链,建设先进技术体系,通过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方式为科创企业突破发展瓶颈。三是支持科创企业与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科研院所以及高校等建立合作关系,加强产学研用协作,打造未来产业创新联合体,培育多元化的未来产业发展力量。
  以政府采购为抓手,助力科创企业技术落地。进一步发挥政府采购功能,在扩大内需上下功夫,为科创企业订单增加铺路。一是建立科创企业及其科技创新产品的认证和保险制度,强化全国统一大市场下的标准互认和要素互通。制定科创企业认证标准,由当地科技部门组织相关机构认证,将符合条件的企业纳入政府采购供应商数据库。同时,积极制定符合科创企业产品的性能认证和保险体系,对符合质量、性能标准的科创企业科技型产品优先考虑。二是政府采购份额中可预留一部分给科创企业。在促进科创企业发展的相关法规中,对科创企业采购的范围、优先次序、扶持力度等作出明确规定,对政府采购程序、方法、效果评价、审核和监督等作出具体规定。同时,相关部门应公布科技创新产品采购目录,明确国家创新导向和政府技术需求,鼓励科创企业参与政府采购竞标。三是开发支持初期和成熟期科创企业科技创新的应用场景。例如,政府部门可开发以应用场景驱动的研发模式,定期遴选发布典型应用场景清单和推荐目录,加速科创企业对关键核心技术的产品化、市场化进程,实现前沿技术和产品的跨领域、综合性试点应用。
  重视人力资本价值,支持企业可续发展。一是政府部门应完善政府资助的评审体系,对科创企业领导人及其创始团队的技术背景、管理能力、社会影响力等进行全面评估。同时,可引导科创企业采用共同领导模式,通过不同领导人共同承担领导职责,调用他们在技能专长、信息资源、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形成创新赋能与协同机制以驱动企业持续创新,有效担负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使命。二是重点建设一批高端科技人才培养基地,聚焦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强青年人才和卓越工程师队伍建设,引导社会各方加大对科技人才开发的重视和投入,在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和创业愿景的同时,强化其创新管理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促进其驾驭技术拓展与企业发展。(据2024年6月26日《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7-08期

  • 第2024-07-07期

  • 第2024-07-06期

  • 第2024-07-05期

  • 第2024-07-04期

  • 第2024-07-03期

  • 第2024-07-02期

  • 第2024-07-01期

  • 第2024-06-30期

  • 第2024-06-2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