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来临,“炙烤”模式随之开启。持续高温环境下,人极易发生中暑。那么究竟暑从何来?怎样正确预防中暑?不同人群又该如何防病治病?记者采访了省城几家中医院的专家,探寻夏季“养生密码”。
“三伏”将至 祛湿养阳为要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7月6日,迎来了今年的小暑节气。意味着盛夏开始,即将入伏,天气潮湿、闷热。
“暑是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一。”岐黄学者、山西名医李廷荃解释,暑,热也,为夏日火热之气所化,火热属阳,故暑为阳邪,其性升散,易耗气伤津;同时夏季多雨,暑热夹湿,因此夏季易疲劳乏力,身体困重,多汗心慌,恶心反胃,食欲不振,甚者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
伴随着一年中阳气最盛季节的来临,“避暑湿、养阳气”,这6个字是李廷荃希望大家记牢的夏季养生规矩。他说,盛夏阳热下迫,湿气蒸腾,人处于天地之间,气交之中,暴露于烈日下则易伤暑中暑,而贪凉饮冷则易伤湿伤脾。暑湿之邪极易在人体肌肤腠理开泄之际,乘虚由外入内,损伤阳气,引发中暑、心脑血管疾病及肠道传染病等。虽是盛夏,但夏至阴气始生,外面虽暑热炎炎,内里已阴气渐生。由此可见,夏季除了避暑,养阳也尤为重要。
“大众要把握防暑防湿、晚睡早起的原则。”李廷荃说,小暑养生要顺应自然条件变化,小暑昼长夜短,阳气旺盛,宜晚睡早起,协助阳气生发,中午睡个午觉,以消减夏热的疲惫。可适量出汗,带走热邪,促进人体新陈代谢,调和体内阴阳,缓解因阳气过盛引起的热病症状,但过多出汗则损伤阳气。饮食不宜过冷,宜清淡,增苦多酸,起到清热、去暑、解毒的作用。
“有位哮喘患者,一到冬天就哮喘发作,多年医治无效,去年夏天经过中药调理、贴敷之后,被冬病夏治‘圈粉’了。”李廷荃说,天气炎热,人体腠理疏松,经络畅通,气血循环旺盛,阳气足,如果调理得当,势必事半功倍。”他建议大众,除了避暑养阳,还要抓住大自然赋予的冬病夏治黄金时期,通过温经散寒、补虚助阳等中医特色疗法,达到防病治病、预防保健的目的,真正实现身心和谐与健康。
冬病夏治 改善身体机能
“最近很多患者出现口干、嗓子痒、咳嗽等症状,这是燥咳的表现。”在山西省中医院肺病科诊室,主任医师关炜正接诊一位32岁的女性患者,该患者脸部、下巴、嘴角起了很多红疙瘩,鼻头也发红,伴有嗓子疼、干咳。经问询,得知其三天内连续吃火锅、烧烤等辛辣刺激食物,导致“上火”。“服用一些清肺胃热药,如桑杏汤,配以清淡饮食,3天到5天就可治愈。”
“久晴无雨、骄阳久曝、火热烘烤等均可感受燥邪而为病。”“燥邪多从口鼻、皮毛入侵,侵袭肺卫。”关炜介绍,夏天气温较高、空气潮湿,火锅、烧烤等属于热性食物,容易导致体内燥热。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表现出各种干燥症状,如皮肤干燥皲裂、鼻干咽燥、口唇燥裂、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燥邪的另一个性质和致病特点是,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又开窍于鼻,故燥邪自口鼻而入,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导致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咯,或痰中带血,以及喘息胸痛等症。
即将入伏,高温天气给人们生活造成不便。但如果顺应四时变化,利用夏季三伏天阳气旺盛,腠理开阖之机,应用穴位贴敷、艾灸等一系列补阳益气、温化寒湿的传统疗法,补充人体阳气,祛除伏藏于体内的寒饮、痰湿等邪气,就能达到治疗或预防冬季容易发作的疾病的目的。
“患有肺寒、脾胃虚弱、老风湿等‘老寒疾’者,皆可通过冬病夏治调理体内阴寒之邪。”关炜解释,一些和呼吸系统相关疾病,如哮喘、鼻炎、慢性支气管炎、体虚易感冒等,以及胃部不适、呃逆反酸、大便溏泄等肠胃问题,还有就是身体的各个“枢纽”,腰膝、脚踝、肩膀、肘、腕关节处的风湿、寒凉等,在夏季给予相应调理,皆能得到很好地改善。
辨清阴阳 防暑事半功倍
“这是典型的‘阴暑’。”7月9日,一位捂着肚子,浑身乏力的年轻女孩到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山西医院(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望闻问切之后,治未病中心主任陈燕清给出了诊断结果,并为其开方施药。
原来,女孩运动到大汗淋漓,回家后便把空调温度调到20摄氏度,索性又从冰箱里拿出半个冰西瓜,三下五除二解决掉,顿觉浑身清凉。谁知一觉醒来头昏乏力,伴有腹痛、腹泻,第二天还出现发热症状。“最近门诊和急诊类似这样的患者每天有数十人,青壮年居多。”陈燕清说。
在建筑工地干活的老张,一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前几天因发热、头晕起不了床。工友给他喝了藿香正气水无效,遂来医院就诊。经测量,老张体温高达40摄氏度,因出汗较多,口干舌燥,尿量少,陈燕清判断老张属典型的高热中暑,经对症治疗,病情得到缓解。
“中暑分阳暑和阴暑两大类,动而得之者为阳暑,静而得之者为阴暑。”陈燕清解释,阳暑通常指夏天在高温环境下活动引发的中暑,主要症状为发高烧、口渴汗多、尿量少。一旦发病,要立即让患者脱离高温环境,补充微凉淡盐水,物理降温,可用石膏、知母、芦根等清热生津的药物治疗。阴暑的病机是暑热在内、寒湿在外,特别表现为头晕、恶心、乏力、没食欲、大便稀、舌苔腻等,贪凉喜冷饮的人更易罹患。
伏天将至,如何防暑?很多人马上想到藿香正气水。陈燕清强调,阴暑情况才适合用藿香正气水。反之,老张患阳暑的病症,工友为其服用该药就无能为力,还可能加重症状。藿香正气水并非万能之药,一定要分清疾病的寒热性质,对症用药。
专家特别提醒,老人、儿童、体质虚弱、久病者最易诱发阴暑。饮食上不能贪冰镇冷饮和过于寒凉的食物,生活上不贪吹电扇空调。三伏天湿气重,大众易出现恶心、头昏等病症,可通过点穴、刮痧、运动等方式预防。
本报记者周慧芳 本报通讯员王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