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党建

汇聚基层力量 共谋科学治理

——吕梁市党建引领社区服务向精细化转变

  社区是城市治理的最小单元。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如何提升社区服务的效率,既做到让群众满意,又能为基层减负?吕梁市委社会工作部成立以来,直面这一社会治理领域的难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首创作用,以派单式志愿服务为突破,推动广大党员到社区报到,带动热心群众共同参与志愿服务,在减轻基层负担的同时,也充分调动了社会资源,探索出一条增强基层治理效能、激发共建共治热情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精准服务 解困又舒心

  在离石区凤山街道生态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里,一组派单式志愿服务公示栏格外引人注目。从群众点单、社区选单晒单、志愿者接单,到服务对象评单,整个过程都一目了然、责任明确。社区党支部书记吕宏丽介绍,所谓派单式志愿服务就是由群众在社区微信群或者“说事议事”问题征集表上填写自己的需求,再由社区党支部进行筛选,社区有能力解决的就由工作人员负责解决;解决不了的则发送至社区志愿服务群进行晒单,看到晒单后再由专业领域的志愿者接单后帮助解决,而涉及到需要向政府部门求助的较大问题时,则由社区党支部和居委会逐级向上反映,由政府相关部门协调解决。
  自2020年该社区首创派单式志愿服务以来,共收到600多件群众的点单服务。所有订单已通过各种途径全部完成,且群众对问题解决的满意度达到了100%。“派单式志愿服务最大的优点就是避免了组团式志愿服务的盲目性,让服务的内容直接满足百姓的需求,既提高了服务效率又解决了群众的期盼。”吕宏丽认为,派单式志愿服务开展以来,社区与群众的关系进一步融洽了。
  吕宏丽的话,在许多已经试行派单式志愿服务的社区和志愿团队中得到了广泛认同。“志愿服务不仅要有主动性和热心肠,更要尊重帮助对象。既要助人,更要助心。”现年53岁的霍斌在吉祥社区开了一家理发店。既是党员又是退役军人的他平时乐于助人,多年来经常为社区的困难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上门打扫卫生、送生活用品、为行动不便的老人理发。虽然霍斌做得尽心尽力,但依然会遇到一些误解,这令他始终感到不解。派单式志愿服务推广以来,霍斌的心结开始逐步解开。“过去我们的服务多集中在节假日和周末,而且一拨又一拨,有点形式化,未能顾及群众的感受,也不能真正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到了派单式志愿服务的优点,霍斌也开始重新思考社区志愿服务的尺度和方向。

激活资源 让治理更专业

  生态园社区地处吕梁市老城区,共辖17个小区、3个散户区(自建房)、245家商户和8家企事业单位,人员众多,构成复杂。为加强有效治理的力度,各种社区志愿者团队相继涌现。
  生态园社区下辖的祥和小区在老旧小区安装电梯的过程中,因为住户意见不统一而迟迟难以推进。派单式志愿服务开展之后,社区根据情况将这一订单派给了退休检察官高白喜负责。高白喜接单后,全面梳理住户的意见和各楼栋修建时的原始资料,并用自己专业的法律知识挨家挨户对居民进行劝解。在他的努力下,该小区一号楼的电梯已经顺利安装完毕,二号楼的也在顺利推进,存在部分违建事实的三号楼,也已就违建部分的费用分摊问题达成共识。
  “社会分工讲究专业化,基层治理也是如此。我们的派单式志愿服务就是要发挥所有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专长,提升社区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吕宏丽从这件事中获得了灵感,开始组织社区中的退休干部和驻社区的企事业单位人员,发挥他们的特长为群众提供服务。如今,在生态园社区,既有退休老法官冯玉珍自发为群众讲解民法典,又有驻社区的家政服务机构为社区居民免费培训八段锦和护理知识。
  “各种资源都调动起来了,社区的负担也明显减轻。”吕宏丽说,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接到的投诉和纠纷大大减少。
  吕梁市委社会工作部成立以来,生态园社区的派单式志愿服务经验被挖掘出来,并不断得到完善和推广,各个社区根据辖区特点纷纷组建专业的志愿组织。拥有市区最大建材市场的吉祥社区,成立了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志愿者协会;老年人比较多的新华街社区建立起医疗救援志愿队伍;许多老旧小区则成立起消防志愿团队。基层治理的专业化水平不断增强。

党员报到 引领共建共享

  社区党组织建好建强了,社区工作就有了主心骨。地处老城区中心位置的新华街社区是典型的老社区,该社区里有900多位65岁以上的老人,有的子女不在身边,有的行动不便。这个小区基本没有物业,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全靠社区党组织和志愿者帮忙解决。新华街社区党支部书记雒玲巧介绍,为了弥补社区力量的不足,他们在社会工作部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党员到社区报到活动,将所有在籍党员、流动党员、退休党员和非在籍但在本社区范围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党员组织起来,组成志愿者团队为群众提供服务。
  张桂珍是该社区所属的信用联社小区党支部书记,已经退休的她主动承担起这一职责。“我们小区是上世纪80年代建的老小区,没有物业,设施老化,如果不进行细致维护,很容易产生安全隐患。”面对社区公共服务力量的不足,张桂珍主动承担起安全知识宣传、卫生清扫、维护照看等工作。小区里老年人多,她每天都要不厌其烦地提醒老人们出门前关水电煤气,有的老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她就定期配合网格员上门搜集问题,再制成订单在微信群里提交。在她的带动下,信用联社小区党支部的所有人都加入了志愿者团队,20多名群众也自发地参与到志愿服务当中。
  和张桂珍一样,马瑞是社区医院的一名医生,在完成日常工作之余,每月也会接受四五单上门检测血压、血糖和输液打针等志愿服务。今年70多岁的王女士是水利局小区的一位独居老人,有一次凌晨1点多王女士突感身体不适,她第一个想到的是打马瑞的电话。马瑞到达后,才帮她打了120。事后,王女士回忆,她已经习惯了把马瑞当成亲人,只有马瑞来了她才放心。“我们身在社区就是社区的一分子,在社区党组织的带领下我们的服务能够被大家认同,也让我感到幸福。”马瑞用简单的话语诠释了共建共享的真谛。
  如今,在吕梁市委社会工作部的指导和推动下,党员到社区报到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已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党员和热心群众开始投入到公益服务当中,社会治理的同心圆也在不断扩大。

本报记者黄川川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7-22期

  • 第2024-07-21期

  • 第2024-07-20期

  • 第2024-07-19期

  • 第2024-07-18期

  • 第2024-07-17期

  • 第2024-07-16期

  • 第2024-07-15期

  • 第2024-07-14期

  • 第2024-07-1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