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忻州市三朵“梅花”联袂演出的三台北路梆子剧目《画龙点睛》《醒醉记》《双官诰》惊艳亮相香港后,又在忻州大剧院惠民上演,让忻州人实实在在地享受了一道艺术大餐,也见证了北路梆子经典作品的生命力。我也是第一次在剧场观看这三本戏,颇感惊艳,确实是“梅花”朵朵开,经典焕光彩。
溯源
《画龙点睛》和《醒醉记》分别是20世纪90年代的北路梆子经典剧目,经30年左右的打磨,已经成为北路梆子的保留剧目。而《双官诰》作为北路梆子的传统戏,经几代北路梆子表演艺术家坚持不懈地努力,至今还活跃在舞台上,三台戏的精彩亮相让观众获得很好的精神享受。
三部戏以新的面貌呈现,演出反响热烈,集中体现了忻州戏曲的新高度,这也是忻州文化研究院整体统筹,资源整合的结果,同时也得益于三部戏先后入选文旅部“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该工程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正因如此,入选的剧目都经层层选拔,多是抢救复排或整理改编的优秀传统剧目和1949年后新创作的优秀保留剧目。对申报的演员要求很高,多以文华表演奖和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为主。因此,三部剧目申报成功实属不易。
项目入选,配套资金到位,戏的复排过程也是一波三折。既要赶录制的时间节点,又要趁演职人员不下乡演出间隙排练。整个过程非常严苛。排戏场是高标准、严要求,并不因成熟的剧目和成熟的演员而放松半点要求。录制时录音和录像是分开的,但最终呈现要求表演和唱腔严丝合缝。经过调整和努力,这三部戏终以新的面貌重现舞台,并顺利参加香港“首届中华文化节暨第十二届中国戏曲节”演出。
示范
岁月变迁,多年的艺术实践让杨仲义、成凤英、贾粉桃三位艺术家对表演有了新的思考,尝试新的艺术探索,也在寻求新的艺术突破,更希望有好的艺术展示。尤其此次排演,舞台简洁而不失时代感,把最多的空间留给演员,留给主要演员,让他们不断发掘表演空间,充分展示自己技艺,丰富人物情感和作品内涵。三部戏从整体到细节都体现了忻州北路梆子的绚丽风采。
北路梆子的传统是须生青衣戏。《画龙点睛》这部戏原本是须生戏,但经成凤英用心编创,改为小生戏,并因此戏而摘得中国戏剧梅花奖。此后她对这个戏钟情数年,不仅录制成戏曲电视剧,获得第21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而且还在不同场合给予展示;这个剧目也因她的努力大放异彩,丰富了北路梆子中的小生行当,拓展了北路梆子剧目,完成经典剧作的地域转换。
此次演出的版本变化不大。成凤英扮演李世民,扮相依旧俊美,依然承袭了她一以贯之的音色明亮、行腔高亢的风格,表演仍然有着极强的可塑性。运用梢子功,将李世民访贤路上身处绝境时的复杂心情用甩梢子生动展现。初登皇位的李世民心怀治国大业而求贤若渴,此时表现的是宽厚仁慈,面对常何的无知却装模作样,年轻的李世民没有表现出半分威严,反倒是满怀宽容和调侃之心;一心寻马周,才有了后来访寻路上的落难遭遇;面对贪官赵元楷的荒唐举动,呈现的是隐而不发的自嘲和自省的复杂心情,以上种种,把年轻李世民百折千回的心境演绎得惟妙惟肖。
某种程度上说,北路梆子小生行当的发展,成凤英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在多年的舞台艺术生涯里,她不仅塑造了李世民、周仁、吕布、陆文龙等让人过目难忘的人物,也拓宽戏路,塑造了王宝钏、大花眼等青衣角色,自己取得进步的同时,也推动着北路梆子表演艺术的发展。
好巧不巧,《画龙点睛》讲的是初唐李世民访贤寻能的故事,《醒醉记》则讲的是房玄龄借酒劝谏李世民的故事。两部戏讲述的故事在今天都有现实意义。
《醒醉记》中的房玄龄的表现力非常强,表演很抓人,很有感染力。当然文本赋予表演很大空间。好的人物关系就是天然的矛盾。房玄龄与李世民既是天然对立的两个阶层,但两人又将是儿女亲家,这两组关系高度重合。赐公主洛阳宫对房玄龄个人既是好事,但作为朝廷大臣又需要进谏。在这样的特定情境下,杨仲义扮演的房玄龄一出场就身处困境,不得不怂。在千古贤后长孙皇后的推波助澜下,送的一壶酒又让房玄龄借酒生胆,天性释放,怂人不怂。酒壮怂胆这个戏核让戏茂密生长,更给演员充足的表演空间。
杨仲义的表演就让我们看到了舞台上这样一个怂人,却借酒壮胆的过程。这就是优秀表演艺术家的优秀之处。我们看到具象生动的呈现并相信——房玄龄就是杨仲义演出的样子。这是作品与演员的双赢。
北路梆子重唱。但杨仲义不仅重视演唱,更重视“四功五法”,演唱苍劲大方,做功细腻生动,尤擅用绝活刻画人物内心活动,被称为“全才须生”。他也是北路梆子第一个有研究生学历的演员。有了理论的支撑,他的表演更上层楼,犹如进入自由境界,那些蹉步、髯口功、造型功等功法仿佛渗透到了身体里,成为一种本能和天性而展示出来。
北路梆子传统戏《双官诰》曾滋养托举了几代北路梆子人。贾粉桃的启蒙戏就是《双官诰》,对戏的感情自是深厚。入选“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后,导演特请曲润海老先生对剧本进行了改编。核心依旧是教子,但身份发生了改变,由原本是薛子岳的三夫人改为薛家丫鬟王春娥,身份的变化对表演提出了新的要求,意味着行当要从小旦跨青衣,同时也因变为一个与薛家没有多少瓜葛的丫鬟王春娥,却临危受命,承担起了养育英哥的重任,教子的意义比原剧有了升华,而戏里薛保的戏份也增加不少,写出了托举的意义,人物身份的深层发掘让戏有了更多的人性光辉。经过这样的整理编排,不仅加强了剧目的人性内涵,而且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感情处理方面,也有了新意。
戏作改动,犹如新排一台戏,但又与新戏不同。年少时启蒙戏的唱腔已经深植记忆,如今面对新版本的唱词改变和旋律变化,常常会身不由己地拐回到原来的唱段里。为了克服惯性,贾粉桃下了更多功夫,一段时间内连走路都在练唱。好在她的心思单纯,也是一位愿意花时间在用功上的优秀演员,在学校学戏时没有功利心,只有平常心,从没想过要成为大演员,只想着每天多比别人练功两个小时,一直到现在都是这样踏实的心态。
贾粉桃善于用声音塑造人物形象,不同韵味的唱法表达出人物不同的身份和心境。《双官诰》是一个典型的青衣唱功戏。其中的折子戏《教子》广为流传,久演不衰。王春娥看到孩子面对她的劝教无动于衷,多年含辛茹苦养育孩子的艰辛立刻涌上心头,情感闸门立刻被打开,大段淋漓尽致的唱腔将多年的委屈和辛苦述出。
三朵“梅花”各有所长,三台戏也都能充分发挥其所长,并将他们的优势扩展延伸。而且三朵“梅花”无论是主演,还是配戏,都倾情投入,十分认真。最终好戏与好演员相得益彰,呈现出精良考究的三台优秀剧目。
启示
三台戏密集演出,激起了朵朵浪花,也引发对戏曲发展的思考。比如,老戏老演并不都是贬义词。谁来演?怎么演,才是最重要的。
很多上演的新剧目不乏深刻的思想和动人的情感,但是,如何留下口口相传的唱腔,不断被后人学习演出,才是戏曲传承的核心内容。我们在创作新剧目的同时,也要让更多优秀老戏重新搬上舞台。因为太多的传统戏坚持了传统戏曲美学,而且在长久的、大量的演出过程中才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在不断被扮演的过程中,不同时代的艺术家对老戏的精湛演绎,又让老戏绽放出耀眼的光辉。我们需要老戏新排焕光彩。如《教子》那一幕何尝不是我们当代人“鸡飞狗跳”式教育孩子的场景,会不会将来还延续?毕竟,望子成龙是人类的母命题。《醒醉记》又何尝不是一部现代“职场剧”。因此,我们有责任赋予老戏生命力,让经典作品不落幕。
我们需要给包括三朵“梅花”在内的几代戏曲从业者足够的敬意,如果没有他们的承上启下,那么北路梆子对外的影响力和现状尚不可知。同时,这次三个剧目的成功演出,有着极强的示范意义,演出离不开中青年演员的参与,没有经历,就没有见识,排练的过程也为新一代青年演员的成长提供了很好的榜样,提升了自信,提升了继承传统的自觉性。
三个剧目的赴港演出,为忻州戏曲发展做出了耀眼的贡献。相信还会带来更多惊喜。
赵亚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