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至31日,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曲艺家协会、山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长治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长治市委宣传部承办,山西省曲艺家协会、长治市太行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三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长治赛区)在长治举行。
作为全国性曲艺专业最高奖,中国曲艺牡丹奖设立于2000年,每两年评选一届,今年迎来第十三届。长治市作为全国首个“中国曲艺名城”,已经是第8次承办此项全国性重要曲艺赛事。在7月29日至30日的4场比赛中,来自全国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曲艺名家、新秀分别表演了单弦、二人转、东北大鼓、京韵大鼓、长子鼓书、潞安大鼓、乐亭大鼓、西河大鼓、河南坠子、陕北说书等29个曲种47个节目,竞逐节目奖、表演奖、文学奖和新人奖。7月31日晚,第十三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长治赛区)汇报演出暨中国曲艺牡丹奖艺术团“送欢笑”在长治进行了专场演出。
同台竞技颂盛世
7月29日下午2时,第十三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长治赛区),在潞州剧院开赛。
这是一场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文化盛宴。首场参赛的12支队伍,通过精心编排的曲艺节目展示历史文化的厚重传承、榜样人物的无私奉献。
这是对曲艺艺术传承、发展、创新的深情礼赞。来自全国各地的曲艺精英们会聚一堂,以精湛的技艺、动人的故事同台竞技、百花齐放,点燃了现场观众对曲艺的热情。
在观众的翘首企盼中,由内蒙古艺术剧院民族曲艺团带来的好来宝《骏马奔腾》拉开了比赛的帷幕。神奇的呼麦,抒情的长调,充满韵味的好来宝,悠扬的马头琴声,让大家仿佛置身于那遥远的大草原上,蓝天碧草、骏马奔腾、牛羊满地,更让大家直观感受到蒙古族几千年艺术瑰宝的魅力。
延边歌舞团盘索里《平凡的幸福》,讲述了基层工作者为民服务、与群众情感上双向奔赴的暖心故事;黑龙江省群众艺术馆东北大鼓《桂梅赔情》,从时代楷模张桂梅与姐姐之间的交流,反映了她全身心投入教书育人崇高事业背后的故事;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二人转《包拯还乡》,通过演员不同角色转化,张扬了温情与正义,把包拯公正廉洁、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的形象展现得栩栩如生;长子县文化馆长子鼓书《太行奶娘》,深情演绎了发生在老区的红色革命故事,触动了观众的心弦……
京韵大鼓、西府曲子、单弦、潞安大鼓、三弦书……丰富多彩的曲艺表演以乡音述乡情,充满了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文化韵味,故事引人深思,技艺让人赞叹。
“精彩纷呈,目不暇接。”浙江曲艺观摩团的曾春林连连称赞,“一个舞台会聚了全国各地曲艺精英,大家精心打磨的作品,无论在选题、编排,还是呈现上都是高规格的,给群众带来了一场曲艺盛宴,对曲艺的传承和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一代又一代曲艺人的坚守与创新,书写了曲艺的辉煌篇章,同时也让广大观众看到了传统艺术形式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无限可能。
“我们用半年多的时间,不断雕琢,为的就是要把《太行奶娘》演绎好,让更多人了解在长治这片红色热土上的革命故事,了解长子鼓书。”长子县文化馆演员杨旭芳说,“家门口的牡丹奖,让我们拥有了更好展示、交流的平台和机会,能和来自全国各地的表演者同台竞技,能感受到群众们对曲艺的热爱,让我们对曲艺的发展更有信心。”
丝竹檀板声声脆,古曲新韵醉路人。首场比赛结束后,观众席响起热烈掌声和叫好声,大家聊着精彩的片段走出剧场,还不忘约定来看后续比赛。结束了表演,大家在后台热情交谈,探讨着文艺创作的经历、收获、方向。在这里,曲艺之花正热烈绽放。
牡丹芬芳传家韵
7月30日晚,第十三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长治赛区)第四场在潞州剧院精彩开赛,好来宝、单出头、大调曲子、呱嘴、徐州琴书、二人转、河洛大鼓、土族道拉、皋兰小曲、凉州贤孝等曲种轮番上演。《美丽乡村》《十七棵松》《黄河水家乡戏》《塞纳新时代 塞纳新画卷》《“当代愚公”六老汉》《江格尔英雄赞》等既彰显历史厚重又反映时代风貌的曲艺节目,美美与共,齐放异彩,给现场观众带来一场精美的视听盛宴。
“说书唱戏爱听曲艺,老汉从来不说诳语。”内蒙古艺术剧院民族曲艺团的好来宝用动人的旋律娓娓道来,讲述了《美丽乡村》发生的“党带领我们走上乡村振兴美丽道路”的真实故事,拉开了当晚比赛的序幕。“喜鹊在枝头上叽叽喳喳叫,红太阳照得山坡坡上牛羊欢”,土族道拉《赛纳新时代赛纳新画卷》,同样讴歌了新时代老百姓遇上了艳阳天,农民的日子真真切切大改观的身边事,弘扬了时代主旋律。
守家守岛守国门,二人转《守岛夫妻哨》紧扣时代脉搏,用独有的艺术形式讴歌了时代楷模不平凡的人生华章。徐州琴书《兰花情》,把一位烈士母亲的心境演绎得淋漓尽致,唱响了拥军爱民的时代赞歌。“黄河水养育出好儿女,好儿女喊着号子扬风帆”,河洛大鼓《黄河水家乡戏》结合学唱豫剧五大名旦的方式,展现了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凉州贤孝《“当代愚公”六老汉》讲述了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治沙造林的先进群体感人事迹。
寓意长征精神代代相传的单出头《十七棵松》,呼吁生态环境保护的大调曲子《拆网箱》,情深意切的皋兰小曲《忆党史铭党恩》,台步腾挪间讲遍新时代北疆大地新变化的呱嘴《家在内蒙古》……众多名家新秀登台献艺、各展所长,让现场观众沉浸其中,好评如潮。
在动人心魄的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英雄赞》旋律声中,第十三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长治赛区)落下帷幕,意犹未尽的观众长时间起立鼓掌,表达对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敬意。
欢乐未央新约定
7月31日晚,潞州剧院星光闪耀,热闹非凡。
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曲艺家协会、山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长治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第十三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长治赛区)汇报演出暨中国曲艺牡丹奖艺术团“送欢笑”专场演出在此上演。
刘全和、刘全利、贾旭明、翁仁康、巩汉林等曲艺名家各展其艺,联袂为观众奉献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演出,现场掌声、欢笑声、叫好声此起彼伏。
晚上7时30分,古曲联唱《古曲新韵牡丹颂》拉开演出帷幕,传统唱腔、戏曲元素,瞬间点燃现场观众热情,将大家带入曲艺的多彩世界。
紧接着,优秀青年相声演员高晓攀、尤宪超带来相声《相逢是缘》,句式整洁、韵律鲜明,以相声学堂为话题,短短几分钟内,“说学逗唱”尽显扎实的基本功和相声的艺术之美。对口单弦表演者杨蔓、杨依然带来《体坛新曲》,将日常生活中“追星”趣事与传统艺术形式结合,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引得观众连连叫好。
鼓曲联唱《二十四节气》和潞安大鼓《牡丹绽放国色香》一上场,李彩英、王贝贝、宋丽丽等凭借精湛的技艺、诚挚的情感,将观众带入了浓厚的本土文化氛围,现场掌声、喝彩声不绝于耳。
中国广播艺术团国家一级演员、首届金小丑奖获得者刘全和、刘全利带来的幽默小品《小鸟与蜜蜂》。气势磅礴的京韵大鼓《重整河山待后生》,绍兴莲花落《唱支山歌给党听》,让观众为曲艺百花齐放的灿烂而震撼,被艺术背后相通的爱党爱国爱民赤诚之情而感染。
相声《一字诗》,演员贾旭明、武宾相互“抬杠”斗诗,让观众在欢笑之余,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中国古诗词的魅力,将现场气氛推向新高潮。
小品表演艺术家巩汉林、金珠联袂演绎的小品《幸福岁月》,回忆了夫妻俩从结婚至今的生活点滴。气势磅礴、激荡人心的歌舞《领航》,为整场演出画上了圆满句号。
“再见!”艺术家们与观众挥手告别,大家脸上都洋溢着欢乐的笑容,也带着不舍。这一句“再见”,是第十三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长治赛区)、中国曲艺牡丹奖艺术团“送欢笑”专场演出的收尾音符,更是长治人民与中国曲艺牡丹奖新的约定。
牛惠 丁宇红
让相声走进百姓心里
——访中国广播艺术团相声演员贾旭明
“长治,不仅风景优美、气候宜人,而且是革命老区,‘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我认为长治就是这句歌词的代表。”这是相声演员贾旭明的表述。
“这座城市对我来说并不陌生,我去过上党区、到过八泉峡,近几年来长治有过几次相声文化的交流,对长治的相声艺术有大概的了解。”既幽默风趣又认真执着,是贾旭明给我们的印象。“曲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如何把它传承并发扬光大,是每个曲艺人必须琢磨的事儿,而且琢磨起来也特别有意思。”他说,“说新、唱新,歌颂新时代,与时代同步,应该是每一个当代曲艺演员要去做的事儿。作为青年相声演员,一定要沉下心来认真学习,反复聆听新中国成立后相声大家的优秀作品,学习老一辈相声大家的创新精神,也希望长治的相声演员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名家看长治
中国曲协第八届副主席、著名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种玉杰——
每次来到长治,都有说不完的变化
“我多次来过长治,这里干净整洁、空气清新、风景优美,而且人民十分热情,是一个特别宜居的城市。”作为第十三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长治赛区)的评委,中国曲协第八届副主席、著名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种玉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自己对长治并不陌生,但再次来到这里,城市的发展变化还是让他眼前一亮。
长治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为曲艺发展提供了丰沃的土壤。谈到长治曲艺,种玉杰表示,长治曲艺无论是在文本、唱腔,还是艺术表现力、感染力等方面,都令人印象深刻,彰显了长治曲艺创作表演的雄厚实力。
“我了解到,长治正在着力打造‘五大品牌’,推动文旅康养深度融合。”种玉杰认为,打造“五大品牌”需要优秀的传统文化做支撑。以曲艺为例,长治市高度重视曲艺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群众基础和人文基础。希望长治用曲艺方式推出更多体现时代特征、弘扬主旋律的新创作品,扎实做好曲艺的传承保护、人才培养和作品创作,让绵延传承的曲艺艺术为长治的文旅康养融合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绍兴莲花落表演艺术家翁仁康——
来到长治就像回到家
“长治对我来说是成长的摇篮,来长治就像回自己的家一样,蛮亲切的!”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曲艺家协会主席、著名绍兴莲花落表演艺术家翁仁康讲述了自己对长治的感受。
1990年,翁仁康以演员的身份参加由中国曲协,中央电视台,长治市委、市政府联合举办的“长治杯”全国曲艺大赛,并获得一等奖,那一刻便与长治结下不解之缘。之后,多次受邀担任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长治赛区)评委,对这里有了深厚感情。
如何让长治曲艺走出去,翁仁康结合自己的经历,建议“两条腿”走路,既要挖掘保护,也要传承创新,“要把原汁原味的地方曲艺保护好,服务于当地老百姓,又要加入现代元素,扩大传播领域和范围,让更多的观众接受、欣赏。”翁仁康由衷赞叹,长治接连申办全国赛事、举办地方研讨、邀请曲艺名人演出交流,长治曲艺以其独具特色的魅力,盛开在姹紫嫣红、五彩斑斓的曲艺百花苑中,曲艺事业焕发勃勃生机。未来,长治的曲艺事业一定更加精彩非凡。
相声表演艺术家戴志诚——
这是一片充满活力的曲艺沃土
“从演员到评委、从采风到主持……我来长治已有十多次了。长治,在我心中是一片充满独特魅力和无限活力的曲艺沃土。”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戴志诚说。
“中国曲艺有400余种曲种,长治几乎占到1/10,潞安大鼓风趣幽默,长子鼓书活泼轻快,沁州三弦合辙押韵,襄垣鼓书婉转清新,武乡琴书粗犷流利,沁源说唱干脆利落……”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戴志诚对长治曲艺文化了解甚多,在他的娓娓说道中,尽显对长治曲艺的喜爱。
立足本土,把握时代脉搏,与人民期待同频共振。“近年来,薪火相传的长治曲艺,在继承与发展中愈发枝繁叶茂、历久弥新,一大批地方特色浓郁的曲艺精品不断涌现,尽展长治源远流长的曲艺文化,生动展现出太行老区人民在奋进新征程中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戴志诚坦言,“这次来到长治,我看到也听到这里的变化,最值得说的就是文旅康养‘五大品牌’,它让长治的形象在我的脑海里更具体了,我想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更是艺术的魅力。”
中国广播艺术团小品表演艺术家巩汉林——
曲艺是长治的有声名片
“长治为我国曲艺繁荣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小品表演艺术家巩汉林说,“今年,长治已是第8次承办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长治开设分赛区,一方面集聚优秀人才,让更多年轻曲艺演员在这里绽放光彩;另一方面创新竞技平台,让更多优秀曲艺作品在这里走近观众、走向全国。”
缘起曲艺,相遇长治。多年来,巩汉林和长治常来常往、越走越近,感情愈发深厚,成了老朋友、好朋友。他说,曲艺是长治的一张有声名片,是长治对外沟通的一条情感纽带,是传播长治发展强音的一个有效载体。对于如何打造曲艺精品,助推长治文旅产业发展,巩汉林说,身为曲艺创作者,首先要脚踏实地原创,贴近时代,发扬工匠精神,深入到火热的生活和发展一线,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其次要尊重艺术规律,抓牢精髓继承和发扬光大,让曲艺在拥抱时代、服务发展和人民中彰显价值。
长治人爱曲艺,巩汉林与长治观众感情深厚,很多长治人都是他的“铁杆粉丝”。他说:“我也是长治曲艺的‘粉丝’。看到长治人向善向上的精神面貌,看到长治为我们曲艺事业作出的贡献,想说谢谢长治!”
中国广播艺术团幽默喜剧表演艺术家刘全和、刘全利——
深入生活为人民放歌
“我们来长治四五次了,这里一年比一年好。”国家一级演员刘全和、刘全利兄弟说,“这次来,感觉长治天更蓝了、楼更高了、路更宽了、景更美了,人的精神面貌都特别好。
变的不只是城市和环境,长治曲艺发展也一年一个台阶。“我们参加中国曲艺牡丹奖艺术团‘送欢笑’走进长治专场演出三年了,发现近年来长治曲艺创作和表演人才辈出,优秀作品不断涌现,曲艺创作、唱腔、伴奏、表演、服装乃至表演场地都有了质的飞跃,长治曲艺在全国乃至世界舞台上影响力越来越大。我们了解到,长治的一些经典作品先后赴法国、日本、韩国等地演出,在国际舞台上唱响了长治好声音,长治的美誉度声名远播。”刘全利介绍道。
“曲艺的发展与政府重视、推陈出新、人才培养息息相关。”刘全和说,“长治如此重视曲艺传承发展,每年承办全国性的曲艺赛事,为全国各地优秀的曲艺创作和表演人才提供了广阔舞台,也让全国人民认识了长治,了解并喜欢上了长治曲艺。”
中央歌剧院副院长幺红——
用精品力作讴歌新时代
与长治有缘,与曲艺更有缘。“曲艺又叫说唱艺术,是以民间讲唱文学为基础的中国传统艺术。因此,我身边朋友从事曲艺行当的不在少数。”女高音歌唱家幺红为国家一级演员,她对曲艺传承与发展有着自己深刻的理解。
幺红认为,中国曲艺牡丹奖作为全国性曲艺专业最高奖,不仅是对曲艺水平的一种评价,更是为青年曲艺人搭建起了展示新作、施展才华的舞台。长治曲艺历史悠久,是中国曲艺特别是北方鼓曲艺术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多年来,长治始终将繁荣曲艺文化、发展曲艺事业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全面落实推动曲艺传承发展的责任担当,依托丰富的曲艺文化资源,逐渐探索形成了政府扶持、民间发力、精品引领、市场搞活的工作模式,大力推进曲艺的传承保护、人才培养、精品创作、文化交流等各项工作,有力推动了地方曲艺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幺红衷心祝愿:“希望在长治赛区发现更多优秀的土生土长的曲艺人才,也希望长治打磨出更新更好的曲艺精品,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长治、走进长治、爱上长治。”
本版组稿:张瀚予 常珍珍 徐姗 李盼 王雨苗 朱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