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共同关注】身边改革事 满满获得感

  • 在运城市政务服务大厅“企业之家”服务区,志愿者帮助企业免费复印相关资料。本报记者张海鹰摄

  • “即办区”让群众即来即办,即办即走。本报记者张海鹰摄

  • 在吕梁市人民医院,患者正在自助机上免费挂号。本报记者王少科摄

  • 今年起,吕梁在市、县两级公立医院全部免收门诊诊察费,并实行“一次挂号管三天”。本报记者王少科摄

  • 阳泉“邻里微光”打通了为民服务的“最后一米”。刘胜摄

  • 简单的界面、贴心的功能,“邻里微光”已经成为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好助手。本报记者苏晓晨摄

  • 襄垣县组织创排秧歌剧,弘扬文明节俭新风尚。本报记者李家鸣摄

  • 付村集体投资建设的红白事办事大厅。本报记者李家鸣摄

  •   

    编者按
      实行城乡公交一体化,公交线路执行惠民票价;开发手机小程序,社区居民指尖上办事;数据多跑路,群众不跑腿,政务服务全程网办;取消异地就医备案后,直接住院结算……很多地方从微处着手,小步快跑,办成了大量群众可感可及的改革事项,解决了百姓的“急难愁盼”。有些看似点滴之举,却实实在在回应了群众的关切,蕴含着深厚的民生情怀。
      这些群众身边的改革事项,关注的是大家的日常生活,解决的是百姓的实际问题,为群众带来满满的获得感。它们如春风化雨,也必将积微成著。

    办事
    跑腿更少 效率更高

      8月13日一大早,河津市僧楼镇的何海平就赶到了运城市政务服务大厅。之所以起个大早,是因为按往年经验,他要办的《经营性道路货物运输驾驶员从业资格证》最快也得大半天。可让他没想到的是,在三楼“即办区”窗口,递上驾驶证、身份证、照片等材料,填完表格签了字,没几分钟,盖好了章的资格证就拿到了手中。“真是太方便了。”这个办证效率,让何海平连呼“想不到”。
      “我们经过梳理,把10个业务科室涉及的建设项目类、交通运输类、文化教育卫生类等7个大类231项简易审批事项整合、压缩、集中在一个窗口,只需一名办事员即可办理收件、受理、审查、决定、制证、出件等全部程序,真正实现了即来即办、立等可取。”综合受理科的王晶告诉记者。
      今年以来,运城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坚持从企业和群众需求出发,聚焦纠治审批服务中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问题,深化政务服务“微改革”,把服务中心工作、服务企业发展、服务群众办事这“三服务”改出了新气象。
      这几天,承载着运城科技创新和动能转化重任的黄河金三角创新生态集聚区科创城里,入驻企业正忙着装修。作为省、市32个重点项目之一,运城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不仅为其开放了“项目会客厅”绿色通道,还提供了“一对一”专班专区服务,有效提升了审批质效。仅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科创城就完成了从立项到可研批复、初设批复、投资计划批复等各类手续,保障了项目顺利开展。
      “这些手续,看着简单,办起来还真不容易。”在“企业之家”服务区,高女士要变更企业手续,电脑上的表格都有规定格式,填错一个字就得从头再来,好在有“企业之家”专职人员服务指导,不多时她就全部填好顺利上传。“要在以前,不知得来回返工跑几趟,现在全程帮办,来一次一个窗口就全办完了。”高女士给工作人员竖起了大拇指。
      一次告知、便民利企、一码获取、唾手可得……运城政务服务大厅的一面墙上,149个市级行政许可事项,都有一个连接着“智能导办系统”的硕大二维码,这个在综合窗口、帮办辅导区和微信公众号同步上线的“智能导办系统”,上线一月余点击查询量已超万次。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智能化为“高效办成一件事”开创了全新的服务场景。
      通过导办系统查询,身在永济市的山西恩惠来医药连锁有限公司永济高尔夫花园店负责人,在电脑前轻敲键盘,就顺利办完了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的全部手续。“原以为要在永济和运城来来回回跑几趟,没想到一个‘智能导办’、一个‘全程网办’就解决了所有难题,证件还给免费邮寄到家。让数据‘多跑路’,群众‘不跑腿’,这服务没得说。”

    本报记者张海鹰

    就医
    花钱更少 服务更优

      “我是一名慢性病患者,一周就得来医院买一次药。以前光挂号费一次就得5块钱,买药的钱是18块3毛钱,一共23块3毛钱。现在医院免了挂号费,一年下来省了不少钱。”8月12日,吕梁市方山县峪口镇村民李春丽在吕梁市人民医院就诊后买了药,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李春丽是今年吕梁市施行的市、县两级公立医院向患者免收门诊挂号费制度的受益人之一。
      自今年1月1日起,吕梁在市、县两级公立医院全部向患者免收门诊诊察费,并实行“一次挂号管三天”。免收诊察费后,诊察费由医保基金、政府、医院分担,患者每次挂号医保统筹基金报销8元,其余部分由财政按现行预算管理体制补贴50%,医院负担50%。
      数据显示,截至4月15日,全市门诊就诊132.83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41.43%。全市二甲及以上公立医院门诊共为患者减免费用2218.36万元,有效减轻了群众就医负担。
      “全市出台公立医院免收门诊诊察费、‘一次挂号管三天’的规定以后,门诊挂号患者较之前明显增多,这一政策能够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就诊的便利性,有利于促进基层医疗服务的公平和普及。”山西汾阳医院风湿免疫科慢病医师张丽卿告诉记者。
      “我既是慢病医师,也是风湿免疫科特药责任医师,对这一惠民政策的感受太深了。”张丽卿介绍,在政策实施之前,从外地转诊回来的患者,在申请慢性病及特药之前,按规定需要先挂号再开诊断证明,这一过程既耗时又费钱。免费挂号政策的推行,简化了流程,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同时,提升了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彰显了医疗服务的公益性质,有利于更好地服务社会。
      在吕梁市人民医院的门诊大厅里,记者见到各个楼层有十几台多功能挂号缴费一体机,机器旁边都站着导医人员,耐心地询问患者的情况,帮患者挂号。今年71岁的离石区居民任秀明患有慢性病,每个月都要来医院开药,挂号费就不少。现在免了挂号费,他高兴地对记者说:“挂号费虽然不是太多,但对于我们隔三岔五去医院的人来说,也是不小的开销。我和老伴两个人如果不免挂号费的话,光这项支出也得大几百块钱。关键是免收挂号费后,挂号效率提高了,不用排队等候,直接输身份证就挂上了,真是方便。”
      吕梁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全面梳理医疗服务流程,优化诊前、急诊、门诊、住院、诊后服务,推动服务流程更科学、模式更连续、服务更高效、环境更舒适、态度更体贴,不断满足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同时,及时解决公立医院免收门诊诊察费并实行“一次挂号管三天”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挤兑专家号源、空号、虚号以及信息系统对接等问题,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增强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

    本报记者王少科

    社区
    邻里微光 其乐融融

      “真是远亲不如近邻,没想到这么快就有人帮我完成了心愿!”聊起自己刚刚实现的“心愿”,岳巨明老人满是激动之情。
      年过七旬的岳巨明,家住阳泉城区五号桥社区。前阵子岳巨明扭伤了腰行动不便,随即想起社区工作人员向他说起的“邻里微光”小程序。经过简单的操作,一个“帮忙购买一条护腰”的“微心愿”成功发布。很快,社区的在职党员丁秀娟敲响了岳巨明的家门,将一条护腰交到岳巨明手上,也将一片温暖交到了老人心上。
      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是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
      瞄准群众最关心的问题,直指百姓的“急难愁盼”,阳泉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在“小切口”上下功夫,在“微改革”中见实效,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从排队等待的繁琐事项,到雨雪天气帮助腿脚不便的老人捎一些蔬菜……“邻里微光”里的一个个“微心愿”将群众与党员干部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邻里微光”是由阳泉市委组织部精心研发的一款微信小程序,不仅像一座“连心桥”,连起了百姓与党员干部,小程序还能够及时发布医保信息、医保政策、残疾人证办理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打开手机就能随时随地了解到最新的政策动态。“方便、快捷、暖心”成了“邻里微光”深受居民喜爱的重要原因。
      不仅如此,“邻里微光”微信小程序还提供“12345政务服务热线”对接服务,居民可以更方便快捷地把诉求上传到平台,社区工作人员通过“12345政务服务热线”及时对接到相关的职能部门,新的服务模式提高了政务服务的效能。
      几个月的时间,“邻里微光”微信小程序用户注册量已突破10.8万人,线上在职党员报到1.5万余人,受理居民诉求、“微心愿”、求职信息、物品共享需求等各类事项1000余条,极大方便了居民群众生活,打通了为民服务的“最后一米”。
      如今,随时、随地、随手打开微信小程序,查看居民群众提交的问题,成了社区工作人员的习惯。自从有了“邻里微光”微信小程序这个“好帮手”,社区与居民的联系也更加紧密。
      “‘邻里微光’让我们的工作更加精准化、智慧化,无论是反映事件问题还是个人诉求,我们真正实现了快速响应、上下联动、高效解决,一个小程序、一点‘微变化’成为所有基层工作人员服务群众的有力抓手。”几个月的时间,靠着“邻里微光”的使用,阳泉市城区上站街道观象台社区党委书记、主任赵艳萍对于为民办事有了更多的体会。

    本报记者苏晓晨

    乡风
    新风劲吹 摒弃陋习

      农村之新不仅在于屋舍、景致,更在于风尚、气象。日前,走进襄垣县夏店镇付村,微风拂过脸颊,令人心旷神怡,感受到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融洽氛围。
      “以前娶媳妇得闹腾一个多星期,钱也花得多。现在不一样了,热热闹闹一两天,钱和精神头都攒住了。”去年年底,村民韩永刚给儿子操办了婚礼,“当时就与亲朋好友简单吃了一顿饭,总共花费不到4000元。一碗襄垣扯面有滋有味,新婚的小两口过得同样有滋有味。”
      曾经的付村,红白事大操大办之风盛行。“连着宴请几天宾客,烟要按盒发,酒的档次也不能低,加上搭棚、租碗筷、鼓乐鞭炮这些必备花销,不花大几万搞出点面子上的风光,邻居们要小看。”付村党支部副书记范秀明回忆起当年的整村搬迁,“全村入住新房,按以前的老规矩,400多套新房都要‘暖房’,今天上礼明天回礼,即使天天办,一年也办不完……”
      村“两委”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征求意见,走家入户倾听群众想法……最终决定,付村所有村民全部取消“暖房”。
      看到村民思想有了转变,村“两委”趁热打铁,及时将红白事等相关事项纳入村规民约,明确规定禁止大操大办、歌舞助兴等,相继成立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重点对红白事办事流程、待客范围、就餐桌数、饭菜烟酒标准等方面作了规定。
      为将移风易俗的好风气延续下去,该村大力宣传文明新风,引导村民向婚事、丧事大操大办现象说不,倡导村民从自己做起,自觉抵制不良习俗,弘扬孝老爱亲、文明节俭新风尚。“我们村的李志宏就是践行厚养薄葬新风尚的典型。”范秀明说,李志宏母亲因意外瘫痪在床,他和媳妇轮流守在母亲身边照顾,洗脸擦身、喂汤喂药,几十年如一日从不懈怠,直至老人安详离世。老人离世后,在村红白理事会的引导下,他为母亲操办了简单朴素又不失庄重的葬礼。
      如今,走进付村集体投资建设的红白事办事大厅,灶具、餐具等服务设施一应俱全。“过去办事需要自己找地方,自己搭灶台,麻烦不说,费用还很高。现在,村里人婚丧嫁娶都在这里办,只吃一顿饭,伙食费严格控制在每人10元左右。真是节省了一笔不小的开支。”范秀明说。
      付村新风成了襄垣新风。到目前,襄垣全县229个行政村实现红白理事会、移风易俗村规民约“两个全覆盖”。全县1.6万名党员全部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带头严格执行婚丧事宜办理承诺、报告、标准、公示制度。投资2900多万元新建县殡仪馆,县城居民享受火化后殡葬费全免。同时连续举办多次集体婚礼等文明实践活动,组织本土人才创作编排襄垣秧歌剧《彩礼》,编制襄垣县农村移风易俗顺口溜,让广大群众感悟传统美德、感受时代新风。

    本报记者李家鸣 本报通讯员李雨桐 冯云琳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8-15期

    • 第2024-08-14期

    • 第2024-08-13期

    • 第2024-08-12期

    • 第2024-08-11期

    • 第2024-08-10期

    • 第2024-08-09期

    • 第2024-08-08期

    • 第2024-08-07期

    • 第2024-08-0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