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雁门关外的塞上大地,只见夏日的稻田长势喜人,微风拂过,稻浪翻滚。成熟的麦田里,麦穗金黄,粒粒饱满。昔日“不养桑蚕不种麻”的桑干河畔呈现出一幅稻麦飘香的新画卷。
在朔城区神头镇下西关村,3000亩“五常稻花香”水稻苗已经进入了拔节期,茎秆变粗,叶片增多,长得也有七八公分高。水稻种植大户石云宝这几天正忙着组织人员进行施肥和引水,确保稻田的水氧和肥料供应。
石云宝是朔城区神头镇第一位种植水稻的人。2018年,他在撂荒的盐碱地上成功试种出50亩亩产达600斤以上的水稻后,便开始了在塞上种水稻的历程。近年来,朔城区把下西关村盐碱地的水稻田列为七大现代特色农业基地之一,扶持合作社引进多台育种设备、分选机械、播种收割机,并派出专家定期到地头作科技指导。这让石云宝扩种水稻的底气也越来越足、种植面积越来越大。
“今年种了3000亩水稻,明年向5000亩发展。亩产量也增加到了1000多斤,产量很高。”石云宝告诉记者,除了种水稻,他还要在稻田中继续放养河蟹,建立“稻养蟹—蟹育稻”的良性生态循环模式,让农业产值和收入进一步提高。
如果说在雁门关外种水稻是朔州农业向优向强的一次成熟尝试,那么冬小麦种植则是另外一场“农业革命”。
日前,在朔城区北旺庄街道办事处油坊头村,当地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对种粮大户马现秋试种的冬小麦进行了测产。结果显示,小麦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等要素和指标均好于去年。无独有偶,在距离油坊头村十几公里的贾庄乡薛家店村,试种的50亩冬小麦同样喜获丰收。
“种植冬小麦一方面能错过7月的用水高峰期,产量有保障;另一方面,在收获完冬小麦后还可以种植一茬糯玉米。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也增加了效益。”薛家店村党支部书记赵海军介绍,薛家店村目前已经采取土地整体托管模式,让小田变大田,小块并大块,零碎变连片,借助专业公司的市场资源、种植技术优势,实现了糯玉米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种植,扩种冬小麦条件基本具备。
近年来,朔城区深入实施农业“特”“优”战略,不断优化和创新粮食种植结构,挖掘粮食增产潜力。探索开展了贾庄乡义强种植合作社、神头镇绿嘉绿野种植专业合作社、沙塄河乡瑞丰种植合作社三个基地50个玉米品种、5个水稻品种品比试验示范以及若干个大豆玉米品种带状复合种植、冬小麦种植试验示范,为农业丰收“锦上添花”。
目前,各类试验示范作物均已进入了成熟期或收获期,产量较去年均有所增加,农民种植积极性也越来越高。桑干河畔,一派谷物丰仓、稻麦飘香的新景象。
本报记者任永亮 本报通讯员符烨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