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副刊

让传统戏曲讲好中国故事

——北路梆子《四郎探母》观后感

  最近,在庙会期间观看了一场忻州市北路梆子二团演出的经典传统剧目《四郎探母》,其中四郎杨延辉由国家二级演员彭炳焱扮演,铁镜公主由胡庆华扮演,佘太君由蔚丽珍扮演。几位主要演员配合默契、表演到位,受到了观众的欢迎。
  《四郎探母》的故事情节可谓家喻户晓,观众在为满门忠烈的“杨家将”感叹之余,也为辽国铁镜公主的善良、深明大义而感动。同时,战争给国家和老百姓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也足以让后人深深思索。作为一个热爱北路梆子的老戏迷,笔者观后也生发了一些感想。
  《四郎探母》,又名《北天门》《四盘山》《探母回令》,是北路梆子的传统剧目。其剧目取材于《杨家将演义》第四十一回。这部戏除山西的北路梆子、晋剧外,京剧、豫剧、秦腔、河北梆子等剧种均有此剧目。
  该剧剧情讲的是宋辽交战,杨延辉(四郎)被俘,改名木易,被辽主萧太后招为驸马,与铁镜公主成婚。15年后,宋辽再次交战,佘太君押运粮草来到雁门关。四郎思母心切,欲趁机探望老母,因关口正紧,未能如愿。铁镜公主问其心事,四郎只得以实情相告。公主得知丈夫是杨家将,更加敬重,愿盗来萧太后令箭,助其出关,但又担心他一去不复返。待四郎发誓只要见母一面立即返回后,方才去盗令牌。四郎私往宋营探母,得与母佘太君、弟延昭、八姐、九妹等亲人相会,母子兄妹见面感慨万千。四郎恐误令箭限期,又连夜赶回辽邦,不料此事被萧太后得知,四郎被擒拿问斩,经铁镜公主与众辽将等求情,方获宽恕并被派往北天门镇守边关。
  这部传统剧目从北路梆子老一代艺人“金兰红”“拉梨儿”到“九岁红”兄弟和贾桂林,均曾演出过。此剧从表演到唱腔,都有独到之处。眼下上演的《四郎探母》本剧是剧作家朱建华先生的本子,是朱先生生前倾其心血根据传统剧目《北天门》改编的。
  朱建华先生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即开始经营此剧,至1986年最后改定。他的思路是以民族团结为主旨,以双方经过长期征战都有难以为继之感,因而利用儿女之情、无以割舍的瓜葛实现和平为背景,既写了情,也写了义。同时减去了“探妻”一场,显得主题更为集中,后场还增加了献哈达等展示民族融合的情节。
  《四郎探母》复排之后,由杨耕泉、李梓任导演,杨成栋、任新宁、胡锁玉为音乐设计,孟彬享、赵怀仁、解天保为舞美设计。当年杨延辉(四郎)由“九岁红”高玉贵的嫡传弟子翟效安扮演,佘太君由张秀莲扮演,萧太后由郎美莲扮演,公主由张香萍扮演。胡锁玉操琴,沈元元司鼓。
  笔者青少年时就看过“九岁红”高玉贵的《四郎探母》,至今难以忘怀的就是老艺术家那“梢子功”。在“拜母”一场中随着母子的劫后重逢,情绪地不断升华,演员“甩梢子”的节奏也不断加快,博得了台下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
  梢子功,也称“甩发功”,忻州当地群众俗称“耍甩头”。在戏曲中有时会见到有的男性角色,在战斗或危难环境中丢盔落帽,头顶上露出扎束的一绺长发。为了表现人物的焦虑和苦难情绪,演员需将长发连续甩动。“梢子功”的技巧有单向甩、左右交替甩和绕项盘旋甩。最后甩法与身体在空中旋成平圆,越旋越快,美不胜收。这种“梢子功”对于刻画人物性格和内心情感很有作用,但是表演起来需要有一个艰苦学练的过程。这项基本功,也被一代一代的须生演员继承下来,继高玉贵、孙一清、翟效安后,杨仲义、董志伟等都有不俗的“梢子功”表演。当下的彭炳焱是北路梆子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杨仲义先生的高足,他将师傅的这项绝技学习得相当到位,也常常博得观众的喝彩。
  《四郎探母》戏曲结构精巧,言辞之间令人感动,无论是表演还是唱腔都丝丝入扣、动人心弦。唱腔的表现也繁重多彩。《四郎探母》更区别于其他杨家将戏,它讲述的不是金戈铁马的杀伐,也不是蒙冤忍屈的大义,恰恰是表现传统英烈戏中较少表现的“情”字。一个英雄家族、对垒双方解不开、斩不断的母子情、夫妻情、手足情,这在同类题材中于血色刚勇之外多了暖色与情感的温馨,以及对战争带来离乱的忧愤。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关键在于我们的文化传承从未中断!北路梆子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信会有更多的青年新秀来继承和发扬这个地方剧种,让山西文化的这个珍贵遗存焕发新的生机。

张六金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8-15期

  • 第2024-08-14期

  • 第2024-08-13期

  • 第2024-08-12期

  • 第2024-08-11期

  • 第2024-08-10期

  • 第2024-08-09期

  • 第2024-08-08期

  • 第2024-08-07期

  • 第2024-08-0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