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县域

【城乡一线】应县白马石乡界河村:从种植到育种 产业走出新路子

  “这个大棚里种植的马铃薯脱毒原种,可不是平常吃的土豆,专门用于繁殖高质量的马铃薯后代。每一颗马铃薯种薯都要经历‘脱毒种苗、原原种、原种、一级种子’的培育过程,之后才能推向市场进行大田种植。”近日,在应县白马石乡界河村微型薯培育基地,白马石乡党委书记赵玉军向记者介绍。
  走进应县白马石乡界河村微型薯培育基地,一株株的脱毒种薯苗绽绿吐翠、长势良好,工人们正忙着除草、浇水、施肥、施药、通风等各项苗期管护工作,棚里一派忙碌景象。“这些马铃薯是经过脱毒培育的新品种,不但可以突破山区无霜期短的种植‘瓶颈’,每亩还能增产20%左右。”赵玉军说。
  近几年,随着白马石乡马铃薯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生产方式也从粗放式生产向标准化生产转变,从以生产商品薯为主向以生产脱毒种薯为主转变,走上了良种化、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的发展路子。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该村因地制宜引入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项目,从品种升级入手,积极采用脱毒马铃薯苗培育技术,推动马铃薯产业调结构、创优势,实现马铃薯产业绿色、优质、高产发展。
  界河村今年共试种两个脱毒种薯育苗大棚,大棚通过智能农业采集器进行联动智能化管理,可以自动检测棚内光照、温度、湿度、含氧量等数据,为优质脱毒种薯繁育提供科学种植决策。每个大棚放营养盘1000多个,每盘可育种薯160颗—240颗,每棚可产20万颗左右微型种薯,每颗0.3元—0.6元,平均毛收入可达5万元,培育出来的脱毒种薯下种后亩产量可增收1000斤左右,有效破解了传统马铃薯“含毒下种”导致的品质下降、产量骤减的难题,形成了从网棚栽培到原种繁育完整的种薯生产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
  “实现全乡乃至全县范围内‘界河’脱毒种薯全覆盖,进一步夯实马铃薯‘种薯扩繁、质量监管、科研服务、贮藏销售、品牌宣传、精深加工’产业发展体系基础,带领乡亲们奔向更加幸福的生活。”赵玉军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

本报记者马占富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8-18期

  • 第2024-08-17期

  • 第2024-08-16期

  • 第2024-08-15期

  • 第2024-08-14期

  • 第2024-08-13期

  • 第2024-08-12期

  • 第2024-08-11期

  • 第2024-08-10期

  • 第2024-08-0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