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至11日,第九届著名作家看山西采风活动在忻州展开。作家们进古城、上雄关、入村落,一路上的景致,让他们心潮澎湃,动情不已,纷纷由衷表示,这里气象万千,不虚此行。
夏末的五台县,草木葱茏,风光旖旎。作家一行刚来到徐向前元帅故里——东冶镇永安村,便被眼前的一幕所吸引:村里的戏台前,以革命战争年代英雄故事为题材的《英魂回乡》情景剧正在激情上演,周围里一圈外一圈站满了观众。
“太感人了。我觉得这片红色的土地正焕发着新的青春,展示着新的风貌。”看完演出,中国作协副主席徐贵祥动情地说,他很小的时候就读过关于抗战的一些作品,尤其是《晋阳秋》,当时就感到自己的命运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非常亲切。后来写的长篇小说《历史的天空》,其战斗背景,就有对山西和忻州的叙述。“之前到过山西的很多地方,忻州则是第一次来,让我有了新的见解、新的认识和新的素材。”
被梁思成先生称为“中国第一国宝”的佛光寺大殿,是作家们向往的地方。
望着这座古老的唐代木结构建筑,山西省文联主席葛水平说:“佛光寺的历史价值非常高,整个唐代的建筑保存了90%以上。我觉得佛光寺应该让全世界知道。”
中国作协社会联络部主任、文学博士李晓东则表示,自己虽然是山西人,但却是第一次来到佛光寺。佛光寺气势恢弘,是山西人民对文物保护的一个典型代表。
登上素有“中华第一关”的雁门关,陕西省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吴克敬激动地说:“非常壮观,有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雁门关及其长城,曾是拱卫中原的重要屏障,历史上这里曾发生过逾2000次战争,就其历史意义和历史价值来说,这里的关隘及长城,在全国可谓首屈一指。”
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石厉认为,雁门关不仅巍峨,而且险要。通过游览雁门关景区,他深刻体会到华夏民族历史的波澜壮阔,而这段历史,恰恰是中国历史中最为精美的一段。接下来,他的作品中,一定会出现雁门关,也一定会出现这里的长城。
“代县还有边靖楼、阿育王塔、文庙,一座小县城,竟然有如此多的文物,真的是太美了,太让人喜欢了。”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素素如是说。
汾源水流清如许,直教陈仓爱无比。站在宁武汾河源头,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陈仓赞不绝口,“这里非常漂亮,底蕴十足,我要用我这份特别的爱,送给这里如此特别的美。”
湖北省文联名誉主席、茅盾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刘醒龙对偏关老牛湾情有独钟。他认真地说:“黄河老牛湾非常壮观,能给人以无限的惊奇和想象。我写过长江,写过南海,曾经梦想着写黄河,但一直没有动笔。从今天起,我将会全身心地讴歌黄河。”
凡有景处,皆有赞叹。
用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王松的话来讲,“在这里,用目不暇接来表达最为贴切,每到一个地方都有着太多的意外惊喜。”王松告诉记者,“这些年,我正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创作,在山西看到的这一切,对我今后的创作一定会产生很深的影响。”
百花文艺出版社《海外散文版》执行主编王燕深情表示:“山西文化深厚,文物众多,这些珍贵的优秀文化和美丽的文物,我会让它们以更生动鲜活的形象出现在我的作品中,让更多的人用新的视野来关注山西。”
华灯初上,忻州古城内人来人往,灯火阑珊处,来自扬州的吴镇永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以前是腰缠万贯下扬州,如今我是携妻带子上忻州。这个古城真的不错,好就好在它懂得待客之礼,一切为游客着想。”
吴先生与作家们一样,一眼看穿了忻州的实诚,它没有一点矫揉造作之态,给人留下的永远是那直爽的晋北本色。
依旧记得采风活动伊始,素素说,我是怀着崇敬之心而来;刘醒龙说,传说忻州是能让人欣喜的地方;徐贵祥说,这里有我眺望西部的诗意目光,期待发现新的发现……采风活动结束时,他们纷纷表示:正如我所期,已然得我所愿。
一周不短不长,一路走来,时有小雨相伴,时有清风送爽,湖生烟浪,山起薄雾,似乎要给足作家们太多的灵感,为山西、为忻州留下更多的诗和远方。
本报记者范珉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