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以保障生态功能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环境管理制度,是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举措。今年3月印发的《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成为指导我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今年6月,我省出台《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进一步推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工作在我省的落地实施。
积极探索取得阶段性成果
8月19日夜晚,省城长风桥南岸的一座人行天桥流光溢彩,家住学府街的吕晓飞一家正漫步在桥上。他告诉记者:“这座桥叫跻汾桥,我们一家经常来这里散步,你看,脚下就是清澈的汾河水在流淌,不远处就是霓虹闪烁的长风商务区,咱们太原的环境越来越好了。”
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科学指导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省不断深化大气、水、土壤等的环境分区管控工作,精准溯源、分区施策,推动全省生态环境质量再上新台阶。
我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工作起步于2018年,经过6年多的探索实践,目前已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全省共划定1599个环境管控单元,其中优先保护单元840个,面积5.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3.81%;重点管控单元646个,面积3.5万平方公里,占比22.33%;一般管控单元113个,面积6.87万平方公里,占比43.86%。省市两级根据1599个环境管控单元特征,制定差异化准入清单上万条。2022年,山西省分区管控数据管理及应用平台上线运行,平台对接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三晋通App等,面向管理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成果展示、查询、智能研判等功能。目前,平台注册用户2300余个,访问次数近6万次,智能研判分析9000余次,导出研判报告8800余份,得到了企业、技术单位和管理部门的广泛赞誉。
今年《意见》印发之后,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高位推动下,省生态环境厅深刻领会《意见》精髓实质,充分衔接重要政策法规、重大规划、行动计划等相关要求,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聚焦重点区域、重点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精细化管控,聚焦筑牢华北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美丽山西等目标任务,牵头开展《实施意见》起草工作。今年6月,我省《实施意见》正式印发。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以生态环境管控单元为基础,以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为手段,既有效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上马,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留出更多空间;又为支撑政策科学决策、规划编制、优化生产力布局提供绿色标尺,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
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张继平说,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致力于保护好黄河“母亲河”,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我省黄河流域共划定环境管控单元1154个,专门制定了《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总体管控要求》,优化黄河沿岸资源能源开发布局,提高沿黄项目建设准入门槛,切实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性治理。
此外,我省不断深化生态分区管控工作,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纳入“两高”项目环评审批,从产业政策、项目选址、区域污染物削减等方面严格把关,倒逼企业优化布局、提标改造、转型升级。聚焦汾河谷地和清徐—交城、平遥—介休—孝义、新绛—稷山—河津—闻喜—曲沃—侯马等大气弱扩散区、污染高排放区和受体敏感区,从严控制产业规模、开发强度、排放限值和环境风险,多措并举推动重点区域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同时,衔接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支持煤炭、电力、钢铁等传统产业集群升级改造,引导传统产业向环境容量大、市场保障条件好的地区科学布局、有序转移。
在促进生态环境改善方面,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在生态、大气、水等要素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精准科学施策,实施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以生态保护红线为重点,实施分单元差异化保护修复策略,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维护生态安全格局。
在指导项目选址选线方面,借助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空间及政策集成优势,服务项目科学选址选线,规避投资风险,激发经营主体发展活力。运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先后为我省光伏发电、抽水蓄能、战略性矿产资源、小水电、公路特许经营等近300个项目选址选线提供研判服务,提出优化调整建议,助力项目精准科学落地。
全面助力绿色转型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等工作,绿色转型发展取得积极成效。我省《实施意见》提出要支持绿色转型,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马双喜说,在推进产业转型发展方面,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严控钢铁、焦化、水泥、有色等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准入,推动传统行业通过上大压小、产能置换等方式进行优化升级。印发实施加快低空经济发展和通航示范省建设21条,加快提高通航研发制造水平,引进一批光伏产业链国内龙头企业,上半年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远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大同市被列为国家级数据标注基地,全省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量居中部六省第1位,全省数字经济蓬勃发展。
我省还将积极推进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纵深发展。扎实推动煤矿智能化建设,全省煤炭先进产能占比达80%以上。大力支持非常规天然气增储上产,上半年全省非常规天然气产量83.8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8.7%。着力提升电力外送基地优势,上半年全省外送电规模达746.6亿千瓦时,增长2.1%。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提速发展,截至6月底装机规模达6448.9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比例达到47.2%。垣曲二期抽水蓄能电站主体工程开工建设,全省建成新型储能项目23个,规模90.5万千瓦。
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全面加强。加强能源节约高效利用,落实非化石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耗双控管理,实施能耗强度年度目标弹性管理,切实增强省级用能调控,“十四五”前3年,全省单位GDP能耗下降幅度位居全国前列。坚决落实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控制管理,有序推进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太原、大同、晋中、长治、晋城、临汾6市获批国家再生水利用重点城市,是全国入选城市最多的4个省份之一。
下一步,我省将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决策部署,抓住推动绿色转型的关键环节,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推动美丽山西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本报记者程国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