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副刊

愿“万林腔”流派芬芳

  读了由著名戏曲史论家张林雨教授写作、中国戏剧大师郭汉城题写书名并作序的《李万林与万林腔》一书后感受极深。这部书不仅总结和论述了李万林先生舞台表演艺术的成就,同时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多年以来张林雨教授苦心研究了李万林的舞台表演艺术,总结和宣传了“万林腔”的艺术精髓,对传承和发展北路梆子从理论上作了深刻的总结。这部书史料丰富而真实,理论深刻而系统。
  “万林腔”是北路梆子承前启后的典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过去我也曾经喜欢和观赏过李万林的舞台表演艺术,但看了这部书之后,对其舞台艺术有了更深刻、更理论化的认知。李万林不仅是“万林腔”的创始人、传承人,也是北路梆子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李万林是1949年后由新中国培养和成长起来的艺术家,是北路梆子一个特殊时代的领军人物。之前北路梆子的贾桂林、高玉贵、董福等前辈艺术家大都是成名于新中国之前,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后这些艺术家有的因病早亡,有的因年龄较大只留下夕阳的光彩,而就在这个断代时期,新一代北路梆子艺术家成长了起来。他们随后成了顶梁柱,高扬北路梆子的大旗,积极创新,使北路梆子与山西四大梆子齐头并进,开辟了当时崭新的艺术局面。正如中路梆子的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冀美莲、程玉英之后出现的冀萍、王爱爱、田桂兰等一样,正好蒲州梆子阎逢春、王秀兰、张庆奎、筱月来、杨虎山五大名演员之后,出现了杨翠花、宋东元、张保等支撑蒲州门户的人一样,为蒲州梆子再创辉煌。也正如上党梆子在段二淼、郭金顺、吴婉芝、郝聘芝等老一代艺术家渐渐淡出舞台之后,产生了郝同生等中青年表演艺术家。所以说李万林在他的艺术生涯中不仅创立了“万林腔”,而且在一定时期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成了北路梆子的旗手。而且他还有幸与前辈艺术家贾桂林同台演戏,拍摄戏曲电影《金水桥》,成了那个时期北路梆子的代表性人物。
  另外,“万林腔”的产生不仅成全了李万林,让他成为了北路梆子艺术家,而且“万林腔”的传播也成全了新一代的艺术家。新一代青年优秀演员大凡演须生的无不是在“万林腔”中汲取营养,直接或间接站在“万林腔”的高度发展和成长起来。最具代表性的青年艺术家杨仲义、郝建东等都是这样。我还有一点认识,“万林腔”的出现也使广大观众对北路梆子的欣赏产生了新的认知,提升了新的欣赏高度,使一代观众对“万林腔”萌生了对剧种的热爱,对北路梆子产生了吸引力。
  “万林腔”不仅声腔动听,重要的是腔与情节相连,声与人物相融。
  在研讨“万林腔”之前,也曾在全省提出过这个腔那个腔,当然各腔均有各腔的特点,但我认为过去研究的各腔、各调都重在关注唱腔艺术本身,而没有把唱腔与剧情及人物结合起来研究。当然有些腔的创始人也只是凭天生的嗓音而产生了与别人不一样的唱腔,而不是人为的,有艺术探寻的,以对剧情与人物塑造为目标地创造具有独立个性的声腔艺术。例如当年的京剧“四大名旦”,不仅在艺术上各有各的风格,而且在舞台表演上各有各的特长,各有各的代表剧目,各有各的塑造的人物。因此我认为“万林腔”就是主动创造出来的,为剧情、为人物而适应的唱腔。
  那么,“万林腔”究竟有什么特长、特点?“万林腔”的灵魂是什么呢?我简单谈谈个人的观点。
  第一点,“万林腔”高亢激越,同时又柔美动听,声腔艺术始终与人物个性连接在一起,所以“万林腔”适合表现不同的剧情,更适合塑造不同的人物:同时既适合演出历史剧,也适合演出现代戏,最终留下了《金水桥》《血手印》《穆柯寨》《画龙点睛》等优秀代表剧目。在《金水桥》中唐王的声腔慷慨中具沉稳,激越中又具柔美,把一代帝王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用“万林腔”塑造杨延景时,声出感情,声腔与表演紧紧相融合在一起,如泣如诉,声情并茂,特别是把人物情感与观众的审美习性同步调动,产生出人物灵魂的火花,从而打动观众。在把声腔美奉献观众的同时,又把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地传达给观众,达到了戏曲审美的高潮。由于“万林腔”的丰富多变,而最高目的是为了塑造人物,是用“万林腔”的艺术灵魂来塑造剧中人物的灵魂,所以在塑造现代人物上也达到了艺术的最高目的。再举《续范亭》一剧为例来说明“万林腔”对表现现当代人物的多面性、深刻性和生动性。续范亭首先是个多面性人物,他是一位军人,一位将军,但又是一位读书人,一位高级知识分子。要想用戏曲的形式来塑造这样的人物,难度可想而知。然而由于“万林腔”与李万林舞台表演艺术融会贯通,个性中又多有变化,所以他把续范亭这个人物从外形到内在均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军人的阳刚之气,文人的儒雅之风,通过“万林腔”和李万林的表演艺术把这个爱国将领展现得很生动。无论是唱还是做虽然都经过了精心创新,但腔和做均是由北路梆子传统中升华出来的。此外,李万林注重在创新中继承传统,升华传统,所以“万林腔”不但生动全面地表演了现代戏中的人物,而且使观众也感觉出来好听、动听。
  第二点,“万林腔”受到了不同观众的热爱和认同,在群众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艺术价值。
  由于“万林腔”的艺术价值不仅在当代留下回响,也给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艺术作品。现实证明,不但观众会热爱“万林腔”,而且在戏曲界的年轻一代须生演员中也都在学仿和继承“万林腔”。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我认为“万林腔”不是为创新而创新的,而是在长期的演出活动中不断积累、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升华而产生的,是在与观众长期的互动中而成功的。观众如果从一开始就不喜欢,恐怕就没有今天的“万林腔”。在观众这片沃土上,“万林腔”才由小苗长成了大树。还有,李万林的舞台表演艺术及他的“万林腔”虽然有独特的个性,但万变不离其宗,是在继承和发展北路梆子的原则下而创新形成的。虽出新而没有忘了北路梆子的根本,是在继承前人的高度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希望更多年轻的一代演员更好地继承下来,使“万林腔”更加辉煌,愿“万林腔”流派芬芳,香满梨园。

纪丁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8-29期

  • 第2024-08-28期

  • 第2024-08-27期

  • 第2024-08-26期

  • 第2024-08-25期

  • 第2024-08-24期

  • 第2024-08-23期

  • 第2024-08-22期

  • 第2024-08-21期

  • 第2024-08-2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