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文化中国行——探访三晋大地上的红色地标】徐向前故居:功勋垂青史 楷模昭后人

  • 图为故居内徐向前元帅半身铜像。薛志浩摄

  •   青山脚下,滹沱北岸,青瓦砖墙的民居小院错落有致,郁郁葱葱的劲松古柏散落其间,这里是忻州市五台县东冶镇永安村。8月26日,记者沿着平整的小路穿行在秀美的小村内,一幢建于晚清时期的晋北四合院跃然眼前,门前古树绿荫如盖,门楣匾额上的“徐向前故居”遒劲有力,这就是徐向前元帅青少年时期生活和学习的地方。
      走进前院,一袭戎装、胸戴勋章的徐向前元帅半身铜像目光如炬、栩栩如生,身后影壁上镌刻着“功勋垂青史,楷模昭后人”,两株形如火苗的青松分立左右,静静守护。
      铜像前,来自忻州海关的党员干部一行正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向铜像鞠躬致敬,现场肃穆庄重。“今天专程组织同志们来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一起探寻元帅波澜壮阔的人生轨迹,感悟元帅光辉战斗的一生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忻州海关党委委员、副关长张新年说。
      穿过垂花木门踏进后院,小院里上下两层的主房与东西两间厢房尽收眼底,没有繁复的装饰,没有精致的雕琢,只有朴实无华的青瓦土墙。如今,这些房间被布置成7间展室,陈列着400多张和徐向前元帅有关的珍贵照片及其生前所用实物,再现了元帅光辉战斗的一生。
      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致使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风雨飘摇之际,11月8日,在小院的东厢房内,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他的父亲为他取名“徐象谦”。
      当过学徒,做过杂役,尽管少年时期的徐向前因家庭贫困早早地为生计奔波,却始终勤于读书,心系国家命运。1919年,“五四运动”在全国掀起了反帝反封建浪潮,考入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不久的徐向前深受鼓舞,郑重写下自己的革命理想:“我面临着一个找出路的问题,不过这次和上次有些不同。那一次,如果说是以谋生为主的话,这一次则主要是寻找一条救国救民的路。”
      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夜,时任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院少校队长的徐向前经过观察、比较和思考,毅然决定加入中国共产党,决心“为共产主义流尽最后一滴血”。
      他在回忆录《历史的回顾》中写道:“共产主义的道路是崎岖不平的,但我坚信,我们的党和人民,必将一如既往,披荆斩棘,阔步前行,胜利到达自己的目的地。”入党后不久,他更是把名字由“象谦”改成“向前”,表明自己对革命忠贞不贰、永不回头的决心。
      带领红军开辟川陕革命根据地、粉碎日寇对晋东南的九路围攻、将胜利的红旗插遍三晋……几十年戎马倥偬,徐向前元帅为民族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与战士们同吃同住同战斗,也锤炼出了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
      在第七展室,墙壁上的一张照片格外引人注目,它是徐向前亲笔书写的“人民的公仆”五个字,特别之处在于,“民”字最后一笔通头而上,令人不解。
      “这幅字是徐帅挂在办公室中央的座右铭,特意这样写,就是在强调‘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徐帅一生廉洁奉公,节俭朴素,他的军装、衬衣总是洗了又洗,补了又补,与普通战士别无二致,还经常自己动手修理家中用具,从来不提个人要求。”倾听讲解员深情的讲述,“布衣元帅”的形象在众人心中逐渐清晰而生动起来。
      “徐向前元帅一生为国为民,几十年如一日忠诚履行入党誓词,我们海关队伍要继承革命精神,忠于职守,挺膺担当,做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国门卫士’。”张新年深有感触地说。
      青山不语,滹沱奔流,似在默默地告诉着人们:这片红色沃土承载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奋发向前。

    薛志浩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9-01期

    • 第2024-08-31期

    • 第2024-08-30期

    • 第2024-08-29期

    • 第2024-08-28期

    • 第2024-08-27期

    • 第2024-08-26期

    • 第2024-08-25期

    • 第2024-08-24期

    • 第2024-08-2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