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要闻

2024年地质灾害防治主要任务

(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三)

  • 崩塌

  • 滑坡

  • 泥石流

  • 地面塌陷

  • 地面沉降

  • 地裂缝

  •   为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我省明确了——

    加强趋势会商
    科学部署防灾工作

      各地要做好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部署,市、县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会同住建、交通、水利、应急、气象、地震等部门进行年度地质灾害趋势会商,研判地质灾害发展变化趋势,科学合理确定地质灾害防治重点时段与重点区域,并结合降水趋势、人类工程活动影响及地震等情况,定期、及时组织趋势会商,分析预测灾情险情和重点防治方向。

    加强调查排查
    助推风险源头管控

      要立足于全年全天候防灾,高度关注冰雪冻融期、汛期等重要时间节点的地质灾害防范工作,突出做好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巡查,加强督促检查,压实防灾责任人、监测责任人、技术负责人“三个责任人”责任。
      持续深化地质灾害隐患专项排查实效,对辖区内各类地质灾害风险隐患进行全面排查,不留死角、不留盲区。要对黄土地区人口密集的城乡结合部、学校、医院、厂矿、各类移民新村、新建小城镇、山体边坡住房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排查;对重要交通干线、重点水库库区、工矿场区、施工工地、临时工棚、施工便道、高陡边坡、地震影响区、冻融影响区、山区削坡填沟建设的居民聚集区及旅游景区景点进行全面排查;既要对在册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精细排查,更要注重发现新的隐患点,做到隐患点“动态调整、动态管理”。
      督促县级人民政府组织矿山企业主管部门及矿业权人,对采空区、矿区地面塌陷、地裂缝及可能引发的崩塌、滑坡等隐患开展全面排查,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进一步明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防治主体责任,落实监测监控、预警预报、工程治理和避险搬迁。

    加强监测预警
    提升科技防灾水平

      县、乡级政府要加强群测群防的组织领导,健全技术支撑体系,强化以村干部和骨干群众为主体的群测群防队伍,充分发挥地质灾害防治“第一道防线”作用,确保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全覆盖,完善网格化管理模式。
      不断夯实“人防+技防”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11个市、117个县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系统,实现省-市-县互联互通和“早预警、早响应、早处置”。

    加强综合治理
    提升防灾减灾成效

      市、县级政府要统筹资金,加大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力度,把避险搬迁作为首要防治举措,能搬则搬、应搬尽搬。

    加强协调联动
    做好防灾应急处置

      各级自然资源、水利、应急、气象等部门要做好协作联动,畅通预警预报渠道,不断扩大预警预报发布范围和信息传播覆盖面,不断提高预警预报水平,及时发布灾害性天气和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做好应对极端降水天气和地震等突发情况的准备,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高效开展处置工作,落实值守值班制度,补充应急救灾物资,保障地质灾害应急出动、巡查排查和监测防范车辆。
      在强降雨期间,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县、乡级政府要安排专人对高危隐患点进行驻点值守,做好临灾处置。

    加强培训演练
    增强全民防灾意识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宣传,提高人民群众“识灾、防灾、避灾”能力。要因地制宜在地质灾害隐患点组织受威胁群众开展应急避险演练,使群众树立避灾意识、熟悉避灾信号、掌握避灾路线、熟知避灾地点,确保遇险时能够有序快速撤离。

    加强管理创新
    全面提升防灾能力

      建立以地质灾害风险防控为主的综合防治体系,推动地质灾害防治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充分利用省、市、县三级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与区划,在现有运行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控体系基础上,建立地质灾害风险双控全链条工作技术支撑体系,形成完善的地质灾害风险双控制度机制,实现地质灾害隐患点与风险区全生命周期管理和风险双控全链条工作闭环管理,推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再上新台阶。

    山西省自然资源厅宣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9-03期

    • 第2024-09-02期

    • 第2024-09-01期

    • 第2024-08-31期

    • 第2024-08-30期

    • 第2024-08-29期

    • 第2024-08-28期

    • 第2024-08-27期

    • 第2024-08-26期

    • 第2024-08-2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