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副刊

三晋寻古韵 一眼越千年

  • 平遥双林寺 李婷婷摄

  •   忽如一夜春风,山西很多古刹、古塔、石窟、石刻、牌楼、造像、壁画、彩绘……伴随着一款迅速出圈的3A游戏,登上热搜,引来流量。就像网友们说的:承接了一波“泼天的富贵”。游戏中带有浓烈中国文化特色的尝试,让山西的文化遗产承载了超乎预想的关注。然而,带着“国风”标签不等于可以躺平,宣传、保护、传承、开发、弘扬……每一步都如履薄冰。他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同样适用于这些数量惊人、多姿多彩的文化遗产们。西游里,悟空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现实中,带着三大终极之问,我们踏上了三晋文化取经路。在一篇篇捕捉唐风晋韵的文章背后,致敬经典、传承文脉、探索技艺、澄清细节、展望未来……“比抵达灵山更重要的是先上路”,今天,我们迈出了三晋寻古韵、一眼越千年的第一步。路在脚下,我们来了。

    ——编者

    层楼之上 谁在仰望

      位于今运城永济市的鹳雀楼,前瞻中条,下瞰大河,秋风起,站在层楼之上,云天寥廓,神思缥缈……
      遥想当年,这里曾萦绕北周大冢宰宇文护明月夜的铁汉柔情,这里曾留驻唐代大诗人王之涣落日下的千古绝唱,这里曾在金末元初的兵燹中沦为岁月无奈的留白,这里,又在新世纪的朝晖里“万丈高楼平地起”,胜景得复,游人如织。
      这里,是我故乡的名楼,数登斯楼,乡情所寄,胜景更盛。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千百年来,妇孺皆知,一首诗耀亮了一座楼。毫无疑问,鹳雀楼的声名鹊起始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来到鹳雀楼,谁不想沿着诗人的足迹,探看层楼,看看层层风景有何不同,谁不想站在诗人静思吟咏处,窥探通往未知的玄妙之门?
      然而,2002年以前,若想游历河东大地,一观“中国四大名楼”之一鹳雀楼风采的人们,总是乘兴而来,失望而归。因为诗人笔下的名楼早已毁于战火,无迹可寻。
      有兴趣者或可翻阅古籍,寻觅“黄河第一楼”在中华文脉中的每一次闪现,在心中描摹唐宋时期中州大地的登高胜地。志书文字严谨,胜在权威真实,据《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周宇文护造。李翰有序云:宇文护镇河外之地,筑为层楼,遐标碧空,倒影洪流,二百余载,独立乎中州……唐世诸公,尤多题咏。”附图可知,楼似塔形,下粗上细,高三层,是一座木质结构楼阁。笔记生动活泼,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道:“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首能壮其观。”依书寻诗,反复吟咏“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萧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感悟壮美山河、厚重历史和苍茫人生,怎能不令人生出向往之情。
      我听说过一个元初文学家王恽和鹳雀楼的故事,王恽少时曾听蒲州籍老师讲鹳雀楼“观雄天下”,心向往之,后元壬申九年,在平阳做官的他途经蒲州,欲登鹳雀楼,才发现这座楼的楼体已坍塌,虽有遗憾,却“获登故基,徒倚盘桓,逸情云上”,赞叹“河山之伟,云烟之胜,不殊于往古矣。”再后来因黄河改道,故基也渐渐消失,后来人连像王恽那样观看鹳雀楼遗迹的机会都没有了。巍峨壮观的天下名楼,渐渐在时间的烟云里浓缩成一个历史名称,一个文化符号。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千百年来,人们津津乐道诗因楼作,楼因诗名,谁能料到,多年之后,楼还会因为“名”而重兴。20世纪90年代,国家、山西省和永济市三方出资,在黄河岸原址附近重修鹳雀楼,携传世文脉之荣光,有科技力量之加持,成就了全中国最大的仿唐建筑,2002年,鹳雀楼再次重现黄河岸畔。新楼通身全部采用唐代油漆彩画装饰,为四檐三层的仿唐式建筑,坐南朝北,西依黄河水,南枕中条山,远可眺舜都遗址,近可瞰黄河之水天上而来。
      终于可以幸福地登楼了,2002年,也就是开放那年,我曾欣然前往,顾不得细细品味,一口气直登最高层,有梦想成真的畅快,却也有年少时的执拗,会暗暗问自己,旧楼已然远去,重建新楼的意义何在?
      后来的20多年里,或因探亲、或因休假、或因工作,数次到过鹳雀楼景区,有时是自己,有时穿越成古人,走过高悬着启功先生瘦金体手书“鹳雀楼”的唐风门殿;在鹳影湖边试图寻找小小鹳雀的影子,想着它有何德何能被冠名,流芳百世;经过盛唐广场中央,停下来,拍拍手,侧耳倾听有没有一种神奇的鸟叫,导游说那声音像极了鹳雀的叫声,在主楼四侧都可听到,事实上这是建筑的回音效应,但并不是建楼时的有意设计,是巧合,更像是冥冥中大自然的恩赐。
      鹳雀楼主楼矗立在高大的台基上。站在台基上,我们会感觉到它的阔大庄重。月台呈长方形,东西长83米,南北宽72米,周长共310米。主楼高57.4米,整个楼体总高度为73.9米,总建筑面积为33206平方米,总重量为57000吨。楼内文化陈设彰显了五千年黄河文化的底蕴,从展示王之涣和《登鹳雀楼》的“千古绝唱”到呈现独特的根祖文化的“悠远流长”;从古蒲州用火、制盐、冶铁、酿酒的“亘古文明”到梳理鹳雀楼来龙去脉的“鉴古察今”;从“风雅诗书”到“极目千里”……传统与现代交融,古老的华夏文明、独特的人文底蕴、厚重的黄河文化通过炫目的光声电等高科技手段在这里绽放华彩,影响后人。至于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磅礴气势和“上下五千年,放眼看世界”高远意境的领悟,那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绝非强求可得了。
      如今,不惑之年,重又站在这座获得过中国建筑工程质量最高奖——鲁班奖的名楼上,仔细感受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带给这座楼的变化,随意聆听周围慕名而来登楼的普通人们发自内心的欢声笑语,审视地方政府和景区为延续古老文脉,发展文旅产业,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所做的种种努力,我觉得自己似乎明白了新楼的意义。正像跟我同游过的一位学长所说:“5000年文明源远流长,有一条看不见的文脉连接着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何必纠结新旧,新楼是旧楼文脉的延续,新楼也终将在飞逝的时光里成为后世引以为傲的文物,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作为中华文明的享有者、继承者、传承者,我们应该如何去做。”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静静伫立在四季轮回里的鹳雀楼,是此楼,亦是彼楼;是宇文护的楼、是王之涣的楼,亦是普通如你我他的每一位华夏子孙的楼;是北周之楼、是大唐之楼,亦是新时代之楼,层楼之上,是个体生命的永恒之思,是中华文脉的源远流长,是我们的民族骄傲和文化自信。

    孙蕊

    一塔玲珑 画壁乾坤

      霍山巍峨,古柏苍松。洪洞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胜寺就坐落于此。上寺、下寺、水神庙,幽静庄严。抬眼望,玲珑塔,塔玲珑,宝塔入云霄。任谁登山入胜境,目之所及都汇集于此。
      塔曰飞虹,一因高度,二因琉璃。13层、47米,八边形,塔身逐层收缩、拔地而起;加之全塔铺设的黄、绿、蓝、紫、白五色琉璃,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流光溢彩,恰如彩虹当空,直达天际。这些琉璃虽经数百年未褪色,反而更显明艳雅致。从1层到13层,每层每面上装饰的琉璃构件都各不相同:盘龙舞凤、力士金刚、祥狮瑞兽……姿态万千。
      塔随寺生,寺因塔传。东汉以降,几经兴毁,屡毁屡建,遂成当下规模。据传,有明一代,达连大师募集资金、设计图案,重修佛塔。明正德十年到嘉靖六年,历时12载,修建塔身。明天启年间,僧人大慧到此讲经说法,深恐风雨侵袭塔基,率众人用时4年,修建底部一周的木制回廊。自此,这座煌煌宝塔便矗立于霍山之巅。
      2018年,飞虹塔被世界纪录认证机构认证为世界最高的多彩琉璃塔。曾几何时,北京故宫、沈阳故宫等的琉璃杰作,让“晋地琉璃遍天下”名扬四海。飞虹塔也和朔州崇福寺脊饰、永乐宫脊饰、大同九龙壁、介休后土庙等琉璃建筑,成为今人一窥山西琉璃艺术鼎盛时期杰作的窗口。
      500年沧海桑田,难掩飞虹塔的璀璨夺目。由外而入,别有洞天。琉璃藻井,琉璃层叠而上,似要通达浩瀚天际。顶层雕有8颗龙首,全部指向中心盘旋的第9条龙,呈九龙灌顶之势。斗拱纤巧、层叠精致、形制规范、布局有序……匠心独运中可谓美轮美奂。
      700年亦真亦幻,全在水神庙壁画上生旦净丑、百态风流。推门而入,14幅壁画、197平方米,帧帧幅幅,让观者倏忽间一脚踏入元代市井:祈雨、行雨、酬神……天降甘霖,答谢水神,戏班台柱子当场献艺,唱的还是彼时的流行音乐百戏娱乐……11位演员粉墨登场,前排居中身穿红色官袍的是主角,容貌秀丽、耳上有洞,是个女扮男装;在她旁边,满脸胡须,鞋子穿反,是位丑角;而幕布后面,一位已经化好妆的女旦正撩起帷幕向前张望,惟妙惟肖……为中国戏曲史留下了宝贵的一笔。
      细细寻觅,水神庙壁画中没有佛道内容,这在我国古代庙宇中恐怕也是唯一。除了东、西两壁中部所绘祈雨图、降雨图中的水府诸神,其余壁画多是历史故事、社会人物和社会生活场景。
      比如,殿内西壁北侧上方的《捶丸图》,就是古人在打“高尔夫”:一块平地,两位官员,着红袍、分两侧,一人俯身击球,一人球洞旁边蹲守,观察对方来球的落点——这正是古代的捶丸运动。《王宫尚宝图》中甚至出现了古代“冰箱”:7名侍女抱古琴、执莲花、捧如意;桌案上摆着灵芝、寿桃、宝瓶、铜鼎等异宝珍奇;桌下一个放置水果的木斗中,放着用来冰镇、保鲜食物的冰块……古人只是古,又不傻,他们还是很懂生活乐趣的。在《下棋图》中,棋盘上有“楚河汉界”之隔,而棋子却类似围棋;在《卖鱼图》中,老渔夫伸出两根手指,强作笑容,而一旁的官员竟在秤杆上做鬼。
      充满想象,又极度写实;有宫廷奢华,又有市井心酸……恍惚间,今夕何夕?慨叹,古代民间画师的如椽之笔,细腻流畅地为今人留下了老祖宗的日常与审美,让我们一睹700多年前的生活情趣。
      颇为遗憾的是,原来在下寺的后大殿,曾经也有几幅巨制,却因动荡年代被割卖他处——后殿西壁的《炽盛光佛佛会图》现藏于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后殿东壁的《药师佛佛会图》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这些壁画从此惜别广胜寺,天各一方。
      而今,欣逢盛世,中华瑰宝再无遗失之忧,相信流落他乡的壁画早晚必将归家。蓦然回首,再观塔寺庄严,山长水阔,凝神聚力……这盛世如你所愿,浩气长存。

    朱慧

    千年古刹 菩提常明

      在山西省的东北部,五台山宛如一位智者,跏趺于太行山的雄阔之中。这里,山川壮丽,风景秀美,是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更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散发着无尽的佛光与智慧,被誉为佛国圣地,清凉世界。
      清水河畔,灿烂辉煌的金阁古寺位于南台和中台之间的金阁岭上,海拔高度1900米,宛若天上宫阙。
      岁在甲辰,初秋时节,远处山色空蒙,峰峦凝碧。近处树荫蔽日,幽谷低回。
      站在高处的阳光,让这神圣的意境呈现出一派灿烂的光明。山花烂漫,鸟儿在鸣唱,这是澄澈的梵音。天空,深远而辽阔。累代的暮鼓晨钟及战乱的刀光剑影都散落在岁月深处,轻柔的风,拂过往事沧桑。
      清,静,净。
      过“金阁浮空”木牌坊,108级台阶,是横亘在尘世与“天庭”的诗行。在时光的苍茫之外,向着上方的庙宇攀登。
      《西游记》里,美猴王初登上界,乍入天堂,随太白金星看到的是这番情景:“金光万道滚红霓,瑞气千条喷紫雾。只见那南天门,碧沉沉琉璃造就,明幌幌宝玉妆成。”
      登临“南天门”山门处。这里沉静肃穆。
      放慢脚步,深深呼吸,感受空气的清新与纯美,感受独有的静谧与祥和。走进寺内,仿佛穿越时空,来到一个与世隔绝的佛国世界。
      整个寺院格局严谨,清静幽雅。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依次为天王殿、大悲殿(亦称观音殿)、楼殿、大雄宝殿,配殿、配院、配房分落两翼,院落层层对称,是1983年国务院公布的中国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也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凝望。敞开的历史大门,呈现出一幅幅画面。心怀虔敬,一一向历代高僧大德、往圣先贤顶礼膜拜。
      相传,金阁寺是根据唐代道义禅师来五台山朝圣时,感应文殊菩萨示现圣境后,按记忆中的印象,一一细细描摹,绘就一幅金阁圣图。唐代宗大历元年,不空大师派其弟子含光到五台山,按照道义禅师悟见的金阁寺样式创建金阁寺。
      据《隋唐五代佛教大事年表》记载:“唐大历二年造金阁寺于五台山,铸铜为瓦,涂金于上,照耀山谷,计钱巨亿万。”《资治通鉴》记载:“造金阁寺于五台山,铜涂金为瓦。”故名金阁寺。当时涂金的铜瓦使金阁寺光耀山谷,曾是唐代宗王朝的一座“镇国道场”,为最早的密教中心。
      “阁建三层九楹,并东西十二院……极其壮丽”的金阁寺在后唐五代屡遭兵燹,遗址尚存。明嘉靖三十四年,京畿衍法寺比丘了用来礼,见其丘墟,于是劝化十方,于古基构成殿阁三层七楹,香厨僧舍俱已完善,惟佛未造,又诸方募化新铸17.7米的千手千眼观音铜像。将原来主供文殊的寺庙,建成了五台山最大的观音道场。
      “菩提树下月常明,般若光中春不老。”过天王殿门庭,到达金阁寺前院,一座气宇非凡的楼阁耸立着,这便是供奉千手千眼观音的大悲殿,也是该寺的一大特色。康熙皇帝给这座殿阁题写了“具神通力”匾额。
      大悲殿为二层楼阁,面宽五间,共27.8米,占地660平方米,高18米,进深13.7米,重檐歇山顶,铁瓦走边,斗拱华繁,金装碧染,雄浑壮观。殿内正中铁铸的莲花盛开的金座上,雄立着17.7米的千手千眼观音富丽堂皇的贴金铜像,为五台山最高的佛像。塑像从胸部开始直伸至二楼极顶,造型高大雄健,气势摄人心魄。观音菩萨塑像一层两旁,左塑文殊,右塑普贤,由于是塑在悬崖峭壁之中,故又称坐山文殊、坐山普贤。背后则塑有接引佛,殿的两壁塑有二十四诸天。殿西南角塑的是兴建金阁寺并视为镇国道场的唐代宗李豫及建寺功臣道义和尚。殿中还留有珍贵的两尊一米多高的仰覆莲瓣唐代柱础遗构,殿中二层从一楼伸上来的观音塑像两旁,塑有骑狮文殊、骑象普贤。两壁绘观音84神咒画像,并置有众多泥塑造像。从康熙、乾隆、同治及民国间皆有修葺,其间南山极乐寺普济大法师鼎新金阁,尤为大修,至民国元年,协同住持达芳通公和尚开工所修者大佛殿、观音殿、罗汉殿、玉皇殿、关帝庙、老君堂、钟鼓楼等殿庙楼堂20余处,并东西楼18间,东西院僧寮客舍数百间,九季竣工,殿堂雄伟,塑像威严,并在寺中引进集释儒道于一体的众多神祇塑像,让这座庙宇成为一座三教合一的寺庙。
      金阁寺始建即为镇国道场,护国佑民。抗日战争时期,住持含空和尚组织僧人武装抵制外侮,曾任晋察冀边区政府参议员,堪称爱国爱教之典范。
      毗邻鼓楼的西院有含空老和尚的舍利塔,位于天王殿的左侧。含空,东北人,俗名李祥斌,抗日战争爆发时,他是金阁寺主持。金阁寺因位于五台县城经豆村到五台山的咽喉之处,成为汉奸、日寇同共产党八路军必争之地。在含空和尚的领导下,金阁寺成了八路军交通站,含空和尚成为地下交通员,他利用自己出家人的身份,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智斗日寇汉奸,解救了许多共产党员和八路军战士。
      在著名军旅作家惠梦的长篇小说《烽火五台山》中,对含空和尚和他的弟子、五台山僧人抗日自卫队队长慈音和尚有着更为详尽的描述。
      楼殿是金阁寺中轴线上的第三重殿宇。楼殿底层是19间石砌窑洞,为僧人寮房。“心止念足真富贵,私欲断尽大福田。”中间一眼窑洞蓝底金字匾额上书“层峦耸翠”,内砌石阶,连通楼上和第二串大院。楼殿二楼上有19间木结构房屋,房内并列着九个殿堂,为三霄殿、三皇殿、玉皇殿、三官殿、伽蓝殿、毗卢殿、药王殿、罗汉殿、地藏王殿。
      楼殿后是壮观的大雄宝殿。龙王殿位于大雄宝殿东侧。
      金身辉煌、慈悲庄严的佛像智慧的眼神俯看大地,注视苍生,穿透时空的薄雾,投放精神的光芒,每一道目光,都是对世间烦恼的抚慰。在一尊尊佛像前驻足凝视,感受着那些雕刻精细、神态安详的佛像所散发出的慈悲与智慧。
      这一整座古刹的历史,包容着佛教文化的流变,由唐时的密宗道场,至明代以后的观音信仰,再到近代释儒道水乳交融般的融合,工匠们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艺,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宛若走进了一座座奢华的艺术殿堂,呈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回廊上,榫卯之间,是流转千年的华丽的建筑史诗。俯瞰远处的山水风光,游目骋怀,思接千古。那一刻,仿佛与天地对话,感受自然的博大与生命的渺小。
      微风拂过,摇动檐角精致的风铃,幽深而静谧。

    史莉

    云中善化 且听风雨

      善化寺坐落在大同古城中心偏南,创建于唐代开元年间,是国内现存辽金时期寺院布局最完整的一座佛教寺庙,196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院坐北向南,前有山门,中为三圣殿,后为大雄宝殿,气势宏伟,粗犷豪放,被大同人习惯称为南寺,常年游人不绝如缕。我国古建有著名的“八大辽构”,善化寺和华严寺占两席。寺内有一座辽代木构和三座金代木构建筑,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梁思成、林徽因当年在《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中盛赞善化寺:“其大殿、普贤阁、三圣殿、山门四处均为辽金二代遗构,不意一寺之内获若许多珍贵文物,非始所料。”善化寺的山门是金代初年建筑,更是我国屈指可数的殿堂式木构建筑。善化寺之主殿大雄宝殿,为目前我国保存下的辽金时期第三大大雄宝殿,而第一就在大同华严寺。善化寺的多数建筑曾毁于辽金战火,而辽金又重新修建。善化寺最早叫开元寺,“善化寺”之名为明英宗所赐。说到善化寺的价值,可概括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体和中华多民族融合的产物,不仅直接关联唐辽金,更可溯及北魏,因为当时的平城(今大同)就是北魏的都城。
      两千多年前,一支生活在大兴安岭北段大鲜卑山的部落,到东汉末年辗转迁徙到“匈奴故地”。该部落先组建联盟,联盟解体后比较强大的中、东分支卷入了西晋末年的“五胡乱华”。而较弱的西部分支即拓跋鲜卑族,经过几十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建立了自己的代国政权。之后经过关键性的参合陂决战正式建立北魏。两年后的公元398年,拓跋珪率众浩浩荡荡由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迁都平城,并于公元439年完成统一北中国的大业。公元494年,拓跋宏正式迁都洛阳,推行一系列汉化政策。但是,由于北魏朝廷内部治理不善,不久便分崩离析。先是分裂为东魏、西魏;接着东魏被齐取代,西魏被周取代;随即都被杨坚开创的隋朝一股脑儿取代;之后,唐取代隋并在李世民当政时崛起,李世民敕令在全国各地兴建开元寺,以彰其德,大同善化寺于是应运而生。
      唐朝后期,农民起义频发,安史之乱后陷于藩镇割据,“五代十国”随之而生。“五代”初的割据政权后晋,对大同善化寺也进行修缮,并取“普化恩慈”之意改名为大普恩寺。然而,后晋皇帝石敬瑭,为报答契丹出兵灭掉后唐,扶植其建立后晋政权之恩,将燕云十六州拱手割让给契丹族建立的辽国,“燕”指北京一带,“云”指大同。宋辽对峙期间,辽代的统治者效仿唐代的“五京制度”以掌控全国,辽重熙十三年(1044),大同升为西京。西京府仿照长安城的形制,还修缮了善化寺,新建了华严寺等。
      “澶渊之盟”后,辽国日衰,而东北的女真族却渐渐强大起来,并于公元1115年建立金朝。在南宋与金对峙百余年后,南宋被金所灭。几年后金朝皇帝完颜阿骨打率部攻克辽,辽天祚帝被金军穷打猛追,一路奔逃到西京,把战火引到大同。辽末保大二年(1122),金兵攻陷大同,一场大火烧了善化寺:“楼阁飞为埃坋,堂殿聚为瓦砾,前日栋宇所仅存者,十不三四。”1125年辽天祚帝被金擒获,封为海滨王,至此大辽灭亡。值得庆幸的是,金朝统治者仍将大同作为西京,同样珍惜“国宝”,沿袭辽朝做法,继续修建善化寺,经营华严寺,还在西京大同修建了纯阳宫(金末元初),在浑源县修建了圆觉寺(1158年)等。
      改日,我再到善化寺,看到很多游客对《朱弁碑》特感兴趣,便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当年,金国军队南下攻陷宋京城汴京(今开封),将宋钦宗等数千人俘获到东北,而把宋徽宗押解到燕京(今北京),将其囚禁在琉璃厂的延寿寺内,此即岳飞诗中的“靖康耻”。宋代大儒朱熹族叔祖、徽州婺源人朱弁,以通向副使身份北上“问安两宫”,因不肯出任金朝官员,被扣押西京17年,其中在善化寺一待14年。在此期间,朱弁办私塾开馆授徒,宣传“和好之利”,吸引全国王公贵族子女前来就学。1143年,宋金达成议和,朱弁被释放南归。临行之前,在寺庙圆满大师请求下,朱弁精心撰写了1088字的《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碑文。30多年后,该碑文由西京路都转运副使孔固书丹,立石于大普恩寺中。这位800多年前的文化使者留下的碑文以及颜体书法,成为大同历史文化的一大特色。

    李生明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9-03期

    • 第2024-09-02期

    • 第2024-09-01期

    • 第2024-08-31期

    • 第2024-08-30期

    • 第2024-08-29期

    • 第2024-08-28期

    • 第2024-08-27期

    • 第2024-08-26期

    • 第2024-08-2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